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秦汉篇(九)
西汉初期的佩饰玉,大多继承了战国晚期的形式,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组佩,多用璧、璜、管珠连缀而成,玉器也呈现出战国晚期的玉作风格,或许这些西汉初年的玉器制品,正是战国时期的遗物。西汉中期以后,这种成组的玉佩已不甚流行,穿组形式也比较简单化了,常见的造型有舞人佩、韘形佩、龙凤佩等,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玉器中的舞人佩应当是随着旧礼乐的崩塌,伴随着宫廷和民间歌舞的兴盛,而创作发展起来的,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乐舞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普遍,舞蹈的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甚至技艺精湛的舞女还会受到皇帝的宠爱,成帝后赵飞燕等都曾是当时著名的舞者,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汉代的工艺品中出现了大量反映歌舞的真实画面,玉舞人佩饰的制作也随之进入了繁盛阶段。在各地的考古发掘中,汉代墓葬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玉舞人佩饰,舞人多为女性,头部没有明显的发式,五官的刻画也比较简单,仅用几条短阴线勾划出眉眼口鼻。舞女姿态多是一手高举过头顶,衣袖顺势而下,一手位于身侧,瘦颈细腰、舞步轻盈,舞人佩上下各有一个圆孔供穿系佩挂。


长袖舞在战国时期既已非常普及,汉代则是它极为辉煌的时代,舞者那袅袅长袖、纤纤细腰,温和含蓄的表情以及飘逸的舞步,表现出一种行云流水的自然美,那曳地的长裙更衬托出身轻如燕的美好形象。老子曰:“大巧若拙”,汉代玉舞人看似简朴,然而形神具备、风韵犹存,再现了三千年前长袖舞者内在的精神世界,它也是汉代玉器的代表作品。可以说汉代的繁荣和对现实生活的肯定,使得人物造型具有新的色彩,以往我们不得不费尽周折,从那些怪异的神明的脸面或图纹中去猜度人的行为和思想,而现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已经开始自信的走向了台前,还原了人的本来面目,从而使艺术的灵光也照耀到了人的身上。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西汉玉舞人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汉代佩饰玉的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