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后来也没有我们
其实我一开始没准备去看《后来的我们》,毕竟刘若英是一个唱歌很好的歌手对吧……所以我没抱太大信心。但后来因为发小送了我一张免费的电影票,再加上无所事事的傍晚真的很适合耗在影院里,我还是去看了。 看完其实没有很多感触,所以这不算一篇影评,就是随便讲讲。我觉得周冬雨蛮有灵气的,叛逆和纯真拿捏有度,无所顾忌的爆粗口也不会觉得她流里流气,而她接起林见清父亲打来的电话流眼泪,你又觉得她眼神里都是戏。 她扮演的角色其实蛮不讨喜的,一个捞女,来到北京想借着男人来完成自己阶级的改变。大家都想付出少一点,得到多一点,无可厚非,但其实心里总会有些瞧不起这种人的。 不过周冬雨演出来你就会有一种“啊她就是少不经事”的感觉。她拉着能做她爸爸的公务员男友坐下,举手投足间没有不自信,也没有腼腆扭捏,她甚至很嘚瑟地讲他们买房子有补贴,只要五千一平。她把物质叼在嘴上,你只觉得她心地善良。 井柏然演的也蛮好,他演不懂事的大学生,演心怀梦想却身在泥潭的北漂,他的胡子渣渣,脸上不算干净,眼睛里都是血丝。但当他温饱都成问题时,他还拉着方小晓的手,说打车,方小晓舍不得,他又拉着她的手穿行在路中央,说我们还会穷多久呢,打车。这种蛮横和不讲理倒是他独有的纯情,谁都会想和他在北京的街头演一场爱情戏。 但……这部电影真的是靠演员和情怀在撑。主题非常老套,把北京设定成小镇青年的梦想之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于是方小晓坐在出租车里,头探出车窗大喊,我会有钱、我会实现梦想之类的口号,这些情节略显俗气。而抛开包装,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对分手情侣再见回忆过去,就是这么件事,几乎所有爱情片都这么讲。 它的题材不新颖,于是从形式入手。我承认,将过去美好的回忆设定为彩色、如今平凡的现实则为黑色,这一点蛮别致的,而且也和剧情里林见清做的游戏呼应上了。他说,失去了凯莉,伊恩的世界就不再有颜色。但电影的叙事方法就显得有些混乱了,它选择了戏剧创作里最常用的,以一次会晤展开故事,穿插过去的内容和故事。这一点如果中规中矩使用好,至少会是一部让人好懂的电影。 可是没有。大量时间的切换,故事连贯性被打碎。但看得出这是创作者有意为之了,因为这个故事缺少让人信服的东西。 其实情戏最难写,不要看就是两个人从独立陌生到你侬我侬,最后再分道扬镳,这样的格式要呈现出一部有模有样的爱情片,很难。所以韩剧创作有八集定律,第八集必须接吻,之前之后的剧情再补上。 像动作片啊公路片啊,都有一个东西支撑着,《卧虎藏龙》从始至终有个动机,就是李慕白拜托俞秀莲把自己的青冥宝剑送到京城。又如前段时间上映的《爱在记忆消逝前》,动机是她想带着得了老年痴呆症的丈夫完成最后一次旅行。有动机人物才会变得可信,能够立起来。 但,爱情片总不能把所有的动机推给“爱”吧?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可信。它只给你看他们爱情发展的结果,而没有感情沉积的过程。每一年的故事只为了告诉你他们今年在一起了、他们今年闹矛盾了,但是缺少那个佐证它的东西。所以你看到后来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方小晓会拒绝有房有车有北京户口的林见清,那不是她深爱的物质和男人吗,为什么林见清最后没有娶她,那不是他最爱的女人吗? 这些电影里没有解释,你也很难通过剧情给出的内容来推断。非线性叙述只是一个障眼法,以此来让你忘记文本内容的缺陷和丢失。 而人物塑造上,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有例证性动作的。好比最近在播的《北京女子图鉴》,陈可在北京的第一次恋爱里学到的,是随身携带笔记本以处理紧急事件。这个动作只是一个象征,符号式地象征她已经学会要有独立人格就先要有独立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是她成长的体现,而后编剧在她与二世祖的恋爱里依旧重复了这个动作,当时他们在喧闹的KTV包厢里应酬,她拿出电脑办公。这个例证性动作强调了故事的前进性,以及人物独特的个性。 但这部电影没有,两个主角没有一个动作是贯穿始终的,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在北京打拼的日子和之后的再相逢,其实你看不出这两个阶段的他们有什么共通处……但成长一定是会带有过去自己的一些习惯一同前进的。 如果说还有什么小毛病……那就是节奏问题了。几乎所有最后悲剧结尾的电影,都会欲抑先扬,前半段欢快些。这部电影有很短暂的愉悦,就是两人打拼在北京底层的时候。有黄段子,有两人没羞没臊的暧昧,至少还是有笑点在的。 但影片之后,一股很浓郁的伤感情绪就漫上来了,生活的疲、爱情的惫,以及故乡他乡的身份认同问题,这些同时压在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身上,有些残忍了。而且前半段看完,其实这部电影已经一眼望到底了,两人会分开,但各自安好,各自幸福地生活了下去。 这份爱情的缺憾被无数倍放大,但越是刻苦铭心的痛越经不起反复地提起和感伤,提的多了反倒麻木了。 虽然讲随便聊聊这部电影,还是习惯性地找出来一堆毛病。但我仍不觉得这部电影一无是处,至少它足够温柔。电影大师梅里埃讲电影就是给人造梦的机会,这部电影的梦幻之处也是温柔之处。 旧情人相见,在飞机上,彼此都还算混得体面,没有先前在北京住群居房的狼狈,也没有摆地摊的破败。一个西装革履,一个卷发精妆,都算活得挺好,从过去逼仄的人生里走出来了。恰巧天公造美,飞机因为天气原因延误,两人又住到同一间房间,聊过去的事。 撇开道不道德,其实我觉得旧情人见面回忆过去……倒是挺正常的一种打开方式。毕竟两人隔了太久没见,生活圈子早已不同,交集越来越少,只能攥着过去那一点一滴的回忆聊以取暖。 这段戏里有个情节我很喜欢,林见清的儿子打开视频,要求林见清把房间给他看看,照照左边看看右边,厕所间和天花板都不放过。而此时方小晓只好随着他手机镜头移动而移动,一来一往间她的神情有些落寞,是意识到过去的旧情人有了一个叫“家”的东西,他是有归属的。 也不知道是什么心态,可能现在得知他还没娶妻生子心情会好些,就像努力做的一张试卷,你不希望它那么快被批完。因为在成绩出来前你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你觉得他或许很好,像歌词里唱的,“但愿你好,好得比天更高,我高攀不到”,或许不好,“其实我宁愿你不那么好,得不到也好”。但最终一个结果摆在你面前,倒显得有些残忍了。 旧情人相见体面磊落是梦幻之一,林见清北漂梦成功又是梦幻。现实没那么美满的。电影里讲林见清靠着那一款游戏赚得第一桶金,而后被游戏公司看上,迅速成为在电视上接受采访的人,讲制作这款游戏的起因是想对方小晓说一句对不起。而方小晓又刚好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幕。 这一切都太梦幻了,可能因为奶茶是台湾人,她对北漂生活不大了解。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林见清花光所有积蓄和精力制作那一款游戏,提供免费下载并使用,最后下载的人寥寥无几,却被一个游戏公司看中,他们觉得林见清有实力没势力,于是直接复制了游戏的思路和框架,并没有支付给他相应的费用。游戏一炮而红,没人记得林见清。林见清入不敷出,那一年没衣锦却还了乡。 但是电影没有,它让一切都成为最好的模样,像《爱乐之城》的结局,米娅成为大明星,嫁给了与她匹配的人,家庭美满、事业有成。而他也如愿演奏他喜欢的爵士,也如愿有愿意欣赏的听众,两人的对视和微笑是给彼此最大的感谢,感谢你曾在我一无所有的时候爱过我,感谢你曾青眼相待我的梦想,感谢你在暗淡的人世间将一束光投在我头上。但,仅此而已了。那个眼神是释怀,是曾有过秋水,但秋水已平,你我就请在各自的宇宙里等候春天。这部电影的结局如果是重归于好那就是俗气了,过去的爱意请别再燃烧,让它在岁月里飞逝。 电影里有蛮多台词矫情和落伍,比如从酒店离开,两人驱车似私奔那段戏的台词。方小晓说“l miss you”,林见清说“我也想你”,方小晓含着泪说“不,是我错过你了”。真实情况下,那段抖机灵不会存在。旧情人相见感慨岁月,多数会使用很口语化的语言,出现在《春娇与志明》手机短信里那句“l miss u”,此刻出现就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情感充沛,表达方式不到位,很难让人共鸣。记得有段戏,两人互相询问,如果我们当时怎样怎样,那现在我们怎样怎样,像极了小学生作文强行扣题。 所以我说,我没有被这部爱情片中的爱情打动,其实也挺正常。这部电影我哭了两次,一次因为田壮壮演的林见清的父亲因为眼睛的问题,不得不把头趴在桌子上写信,那个瞬间我看到的是一个老人对孩子热忱而又身后的爱,也是被生活击败、不得不与衰老妥协的无奈,这份情感让我落泪。 还有一次,就和这部电影没什么关系了……电影的最后有一个彩蛋,是刘若英的演唱会,万人合唱《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如今的刘若英偏爱一种喊口号式的逞强,演唱会叫“我敢”,写的书叫《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种不示弱和倔强反倒让人有种干巴巴的无力感,扯远了。 《后来》的歌词一直是我喜欢的,我想这也是那么多人明知这部电影没那么好还会去看的原因,它到底沾了这首歌的情怀。 “后来 我总算学会了 如何去爱/可惜你 早已远去 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 一旦错过就不再 那个永恒的夜晚 十七岁仲夏 你吻我的那个夜晚/让我往后的时光 每当有感叹/总想起 当天的星光/那时候的爱情 为什么就能那样简单/而又是为什么 人年少时 一定要让深爱的人受伤 在这相似的深夜里 你是否一样 也在静静追悔感伤/如果当时我们能 不那么倔强 现在也 不那么遗憾/你都如何回忆我 带着笑或是很沉默/这些年来 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永远不会再重来 有一个男孩 爱着那个女孩” 所以很多人看这部电影哭,一部分是被电影情节打动了,更多的,可能是想到了自己那段回不去的岁月,想到了那个他吻你的那个夜晚,想到了最后两人的不欢而散,想到了那段永远都不会再重来的爱恋。人年少时给的都大方些,没有如今的小心翼翼、胆怯和吝啬。真心相爱,真心分开,最后又真心受伤害。 其实我也想到了一个人,可能是那首歌的催化作用吧,平时我不这么伤春悲秋的。我看到方小晓的样子,满脸的不在乎,北京再大我也不怕,我总会发,爱情和面包都会有的。还真的蛮像,以前傻乎乎的我。而林见清,大概是集体初恋的模样,幼稚,不成熟,爱打游戏,爱发脾气,是真的喜欢你,但很多时候没法百分百体谅你,不知道你在难过什么,也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有点懦弱,也有点自私。 真的,还蛮像所有人的初恋的。 所以看到他的时候我总会想,你现在在做什么呢。很久没和你讲话了,上一次聊天还是你偶然看到我发的动态,跑过来冒冒失失问了句“你恋爱了啊”。虽然那阵子我很希望被你注意到,注意到离开你以后的我还有爱和被爱的能力。也不知道想告诉你一些什么,可能就是单纯的,想让你送我一句祝福,你讲一句“希望你这次好好的”,好像我真的可以越过山丘,真的可以和这个人厮守下去。 是想要你的肯定,想要你发自内心觉得我找到了可以依靠的人。但我后来想想,其实也不是,我想要的不止是这些。 《后来》这首歌其实有一种逞强和心酸在,歌词唱到“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的时候,很像分手后的人嘴巴上讲“浪费那些眼泪,就当作捐给好伴侣”,但内心还是有点委屈,为什么我为你流过的眼泪、为你歇斯底里的怒吼,最后却把你移交给下个人,下个人顺顺当当住进你的心里,享受着我教会你的东西,比如早起温一杯牛奶给伴侣会显得比较贴心,比如争吵时候千万别说分手,说一次就离分手近一米。享受着我教会你的,如何去爱。 其实我想要的,是你和我讲,嗨,过去我其实都记得,但我们不可以了,所以我还蛮开心你能找到这个人的。我释怀啦,希望你也能够放下。我想要的,是哪怕我们爱了很久最后只做成了朋友,你还是点头和我讲一句,很高兴和你有过一场。但也无所谓了,真的,我没骗你。 不过我还是蛮好奇的,如果让你根据年份回忆我们之间的故事,你还能讲出来几个。 不知道你忘性那么大,还能不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