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海鲜
家在内地,远离大海。家乡的老人们活了六七十岁,没见过大海的比比皆是。大家对海的形象的理解,全凭想象与电影、电视里的图像。
可它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从孩子们的名字里,就经常能找见“海”字,可能它太博大了,让这些从未见过它的人们,也充满了好感与崇拜,可能连海自己,对于这样的结果也是始料未及的。
三十年前去了北戴河,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海。受目光的局限,并没有感觉到有多大,应该比家北边的密云水库大一些吧!
人们就是奇怪,明明是海,却偏偏叫作“河”,明明只有一池清水,却妄称作“海”。倒也是,无论你叫作什么,实质并不会有什么改变。
海不光是博大,里面的物产也极其丰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海鲜这曾经的奢侈品,也渐渐地走近了人们,端上了百姓们的餐桌。
我最初见到的海鲜是带鱼。对于鱼,我并不陌生。小时候的家乡河道遍布,无论是大人还是自己,经常捉鱼、吃鱼。可这带鱼,不同于家乡的鱼类,因为它来自远方,来自神秘的大海。
这种鱼的长相就不同于家乡的鱼,家乡的鱼大都长得肥肥胖胖的,看着就是那种温柔和善的。可这带鱼三角脑袋,身体两侧全是毛茸茸的小刺,虽然早已身死多时,可还目露凶光。看到它,让我想起了标枪,想到了攻击人类的金枪鱼;就算它不咬人,小鱼小虾的,可能也是它的腹中餐。
它的口感比家乡鱼瓷实,自带咸味,也腥气的多。掐头去尾、开膛破腹,已扔掉了三分之一,着实让人可惜。可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新鲜且美好的。
海带是我小时候见到的第二种海产品,这种植物很是神奇,在未浸泡之前是深黑色,见到了水之后,又变成了深绿色。吃到嘴里咯吱咯吱的,无论凉拌还是跟猪肉一起炖,都是大家喜爱的食品。
这两种食品来自遥远,本身就带有神秘的色彩,就像蒙着盖头的新娘,一定会让你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接触到真正的海鲜是近几年的事,家里富裕了,孩子们也长大了,不免想提高一下生活的档次。挑来选去的,海鲜这种很少食用的美味,成为了我们锁定的目标。
我们接触的是一般类型的海鲜,例如:扇贝、螃蟹之类,价格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贵。
这类食品的共性是:个头儿不小,可食用的部分,少之又少。就拿螃蟹来说,只有蟹腿、蟹钳、蟹黄,才能食用。因为是第一次吃螃蟹,吃哪里、怎么吃,得跟在孩子们的演示下才能够完成。
这是一项南方人的运动,这是一项富人们的运动。南方人心细如麻,可以细细的品尝;富人们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的回味。
对于我这个豪爽的北方人来说,这种吃法简直就是一场折磨。费了那么大的劲,只吃到那么一点点。海鲜之所以叫作海鲜,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那个“鲜”字,可以理解为“鲜”字,读作三声,意思是少之又少。
可最后的感觉还是蛮不错的,味鲜且美。对于美好的事物,我向来都能够接受。
我最后的总结是,海鲜偶尔还是可以吃一点,它是一种新体验。我更喜欢吃猪羊肉时,那种酣畅漓漓式的感觉,这更符合我这个北方人的性格。
对于海鲜的尝试,就算是我对新世界,新事物的一种探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