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江城
计划毕业旅行其实蓄谋已久,但真正敲定目的地的时间也是仓促,有缘且有幸,仨人随心所欲,选择了湖北武汉这一畅销之地。
Day1 黄鹤楼→首义广场(辛亥革命纪念馆)→楚河汉街
Day2 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昙华林→户部巷
Day3 归元寺→汉阳造→晴川阁
自由行的自由之处,不过是走走停停的随性,所有行程都可调整、可变动甚至取消。所以这三天武汉城里的游玩儿,我们就像血槽逐渐减少的斗士,起得越来越迟、回住所的时间越来越早、行走的步数越来越少。尽管没有看到遥远的古德寺也没有夜游江滩,但没有什么失落与遗憾,也许这便是最舒服的状态。
这座城市有点让我吃惊,尽管同样是历史名城,武汉与南京的画风截然不同,而因没有严格意义上在西安城里city walk,所以也没有底气与之比较。整个武汉城在袭袭热浪中透出一股子华中地域的狂野来,车子开得飞快,嗓门宽敞,口味咸辣,爱穿各色鲜艳的衣裳,男士们更是赤着膀子、露出啤酒肚。燥热热的感觉让我回忆起电影《万箭穿心》里扁担母亲那始终汗津津的脖子。
◇古迹无古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再无黄鹤楼。晴川历历长江水,芳草萋萋尽高楼。修缮完好的楼宇与庙堂无法复制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这也使我更加好奇诗仙当年到底所见何景才激发能量而欲“一拳击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昙华林也商业化地严重,各色洋派建筑的确好看,但小商铺里或许来自义乌市场的小商品们和烂大街的奶茶水果茶们并配不上这些建筑。就像绿油油却糠了心的西瓜一样让人失语。寺庙因仍有僧人维系,还有一丝佛性,在一尊尊佛像和罗汉像前静静观望时,竟有意思恍惚。曾在高原上的塔尔寺见识最恢宏奢华的佛寺建筑群,也在莫高窟里瞻仰过释迦摩尼涅槃的卧像,但每每看到,都陌生又虔敬,不知拜点什么,却又总奢望寻求一些庇佑。


◇年代错乱感
武汉在很多地方与南京共享着一些民国记忆,武大里经典醒目的绿色屋顶与红色窗帷,革命党人的雕塑,北伐风云人物的手书等等。但燥热的武汉却出人意料地保留着七八十年代的“想象”。走过大小街巷,我们对江城百姓真实生活多多少少有感同身受。那脏兮兮乱糟糟的菜市口,摆在路沿上一元一堆的绿椒,砧板上待宰的武昌鱼,早茶铺里永远的热干面……尤其是那位坐在颤巍巍、黑漆漆走道门口的大爷,穿着白色背心大裤衩、带着金边眼镜,摇着大蒲扇,一双腿隐在“住宿登记”的牌子后面,只是手里看着消遣的读物从报纸和小书变成了闪着屏的手机罢了。
说来奇妙,这是我第一次在一座都市里真切感受到中国式标语的醒目存在。大动荡时期的历史记忆与路径依赖其实一直伴着代际传递着,但不论是在家乡还是南京,我对于随处可见的价值观标语或某种创新争先新时代之类的标语都一如温水煮鱼般冷漠麻木。但在这座城里,或许是古建与高温的巧妙效应,竟第一次细细地看、静静地想,仿佛《美丽新世界》里那第一次的深刻怀疑与恍惚。竟不知自己也愚钝到这种地步了。

曾在一门选修课上,有位同学问我如何排解自己对当下世界的无力、无奈与绝望。要知道, 那是个在我看来非常聪慧且自信的人,他有这种体验感让我吃惊也感动。嘴上否认回避或是不屑与嘲弄,似乎都是简单且酷炫的。透彻的了解与深入的反思向来是艰深与苦痛的,因为在尚可维系体面的表皮之下,随着手术刀缓缓切开的、显露在无影灯下的,是真实的野蛮与残酷。但有所感知,总是好的,相比麻木的、无感的、佛系的,再痛苦、再绝望、再挣扎在我看来都是好的,因为那就好比你我脉搏间不息的跳动,是我们活着以及思考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