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锦华:生命是一件朴素的事情(下)
女人的财富:犀利,仗义,婚姻,和智慧。
M.C.:这是一个美妙的词儿:财富。你觉得女人都有哪些财富?
戴锦华:比如女人博大的爱,细腻的情感,让她对世界有特别的思考,犀利的观察。解放自己,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姿态,而是要真切地质疑常识。你看,表达常识最容易获得喝彩,富于常识的人通常都混得不错——哈哈,当然我不是在说梁文道,他用“常识”包装了一些非常识的东西,这是高明的策略。还有一种财富是仗义,女人的仗义经常超越利益,所以总干“傻事”。
M.C.:仗义通常被认为是男人的品格,虽然许多女人都坚持这样的原则:绝不向男人借钱,只请同性帮忙。
戴锦华:仗义是男性的神话,但其实是女性的独有的品格。遭遇变故、挺身而出的一定是女人,庆功的一定是男人。我曾为一个故事心折:午夜,一位骑士的大门被嘭嘭叩响,骑士开门见到他的朋友神色张惶地站在,立刻说道:你深夜而来,必有所为。如果你需要钱,我的全部财富任你支配;如果你感到寂寞,这屋中所有的女人任你挑选;如果你遭到了他人的冒犯,我腰间的宝剑随时为你出鞘。但他的朋友却紧紧抱住他:我深夜而来,是因为梦见你遭到不测。见你平安,我已心满意足。我无尽向往获得这样一份超越性的友谊,但现实中,即使是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之间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也不足以超于政治利益。慢慢地我理解了,男性被深刻的绑定在权力结构中,以至于利益考量成了他们的本能。
只可惜女人的仗义多数为男人。女人的友谊特别脆弱,为了一个平庸的男人,她可以舍弃自己最亲密的女朋友。王安忆在《弟兄》里写过一个细节:两个女人谈得尽兴,让旁边的男人感慨女人怎能这么亲密,但当其中一个女人的孩子摔倒,她迅速把怨怒发泄到女友身上,推开朋友伸过来手臂,抱着孩子依偎着男人去医院了。男人总会间隔在女人的友谊中间。
M.C.:友谊之外,我们还有爱情。如果像你这样将男人看透,会不会对婚姻失望?
戴锦华:许多人认为女权主义者都张牙舞爪,每天批判社会,争取女权,与男人为敌,不是这样的。女性主义让我懂得社会规范是压制着女人和男人,男人在这种规范中受益,也受伤害,看清楚这些,是战胜男权的开始,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同情。我喜欢一本小说中对婚姻的描述:“对任何人来说婚姻都是冒险,但是值得一试。我郑重推荐”婚姻是幸福感来源非常重要的一种。
其实两个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相处的结果都是慢慢明白对方的爱与恨,追求与恐惧,相互回护,相互包容,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当你发现他本质是另一个样子,无非是接受、忍受还是离开的选择。
M.C.:仅仅如此?这听起来太理智了。
戴锦华:我觉得爱是情感的东西,但要维系爱,让爱更生,不仅是感情,也不是知识、理性,而是智慧的范畴。比如如何丈量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距离——完满的两性关系中一定有某种距离存在,它因为每个人、每段关系而千差万别,需要你用心和脑去把握。不要测试爱,不要索取表白,说出感人至深爱情盟约的人一定没考虑兑现的事儿,而最真实的感情总是羞于甚至耻于表达。认识到这些都需要智慧。穿越生命的意义是获得智慧。
M.C.:怎么才能获得智慧?我有时候觉得上天造物不公,有人好像生来就拥有智慧,有人却得通过漫长的跋涉或者说费劲的折腾。
戴锦华:如果说到面对男权社会的智慧,事实是,绝大多数女人不需要女性主义已经洞察了这个游戏的真相,她们根本不关心女性主义或者妇女解放,但心里从来没把那些规范当回事儿。她们懂得利用男权社会的规范发挥女人作为弱者的优势,不仅保护自己,也获取利益。我其实太迟钝了,一定要深究到理论,才让自己懂得。
但我想更大的智慧的获取,它来自我整个生命,阅读,思考,经验,观察,与他人成功不成功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人经历之后拥有智慧有的人没有?天生的差异很大,但关键在于是否在生命中学习。王尔德说,一个没有心的灵魂你能指望它干什么?同样的,一颗没有灵魂的心你能指望它吗?不是被动的接受命运奉上的喜与悲,而是用感情也用智慧,主动体认每一刻。
M.C.:虽然你说过不愿意讲太多自己的生活……还是讲一个故事吧,生命在什么时候给了你一个契机,让你体会到智慧的不可或缺?
戴锦华:27岁我在电影学院,野心勃勃,风华正茂,译书,写书,招生,办学报,建立电影理论中心,创建中国第一个电影理论专业……咳嗽好几年从不去医院,直到完全垮掉,在朋友逼迫下去拍片子,发现已经是肺结核晚期并引发多脏器衰竭,所有的肺叶都烂了,最大的空洞6厘米乘12厘米。突然之间就从朝气蓬勃进入绝对的濒死状态。医院里每天都有人死去,深夜听到运送尸体的平车推过。死亡再也不是一个哲学性命题,而是近在眼前,真正零距离。
我突然意识到平凡的日常生活多么宝贵,意识到每天目睹太阳升起竟是如此的一份奢侈。三个月后,肺上的空洞奇迹般开始闭合;八个月后我自动出院。
这番经历改变了我,我不再野心勃勃,不再人心不足,生命其实非常朴素和单纯,构成它的元素无非是柴米油盐、男人女人。社会的变化也让我了悟:世界再乱,总有一个角落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我很幸福,三十岁的时候,我嫁给了我爱的人。在多重意义上一次次地经历生死,我放弃了张狂、受伤害感,学会谦卑,感恩,同时从心所欲。事实上,我会感激世界对我桀骜不驯的宽容。逆境总会遇到,直面,承担,受不住就大哭一场,然后笑自己,再走下去,让时光和命运尽量平顺地滑过,我接受,我认可。
M.C.:这是一个美妙的词儿:财富。你觉得女人都有哪些财富?
戴锦华:比如女人博大的爱,细腻的情感,让她对世界有特别的思考,犀利的观察。解放自己,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姿态,而是要真切地质疑常识。你看,表达常识最容易获得喝彩,富于常识的人通常都混得不错——哈哈,当然我不是在说梁文道,他用“常识”包装了一些非常识的东西,这是高明的策略。还有一种财富是仗义,女人的仗义经常超越利益,所以总干“傻事”。
M.C.:仗义通常被认为是男人的品格,虽然许多女人都坚持这样的原则:绝不向男人借钱,只请同性帮忙。
戴锦华:仗义是男性的神话,但其实是女性的独有的品格。遭遇变故、挺身而出的一定是女人,庆功的一定是男人。我曾为一个故事心折:午夜,一位骑士的大门被嘭嘭叩响,骑士开门见到他的朋友神色张惶地站在,立刻说道:你深夜而来,必有所为。如果你需要钱,我的全部财富任你支配;如果你感到寂寞,这屋中所有的女人任你挑选;如果你遭到了他人的冒犯,我腰间的宝剑随时为你出鞘。但他的朋友却紧紧抱住他:我深夜而来,是因为梦见你遭到不测。见你平安,我已心满意足。我无尽向往获得这样一份超越性的友谊,但现实中,即使是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之间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也不足以超于政治利益。慢慢地我理解了,男性被深刻的绑定在权力结构中,以至于利益考量成了他们的本能。
只可惜女人的仗义多数为男人。女人的友谊特别脆弱,为了一个平庸的男人,她可以舍弃自己最亲密的女朋友。王安忆在《弟兄》里写过一个细节:两个女人谈得尽兴,让旁边的男人感慨女人怎能这么亲密,但当其中一个女人的孩子摔倒,她迅速把怨怒发泄到女友身上,推开朋友伸过来手臂,抱着孩子依偎着男人去医院了。男人总会间隔在女人的友谊中间。
M.C.:友谊之外,我们还有爱情。如果像你这样将男人看透,会不会对婚姻失望?
戴锦华:许多人认为女权主义者都张牙舞爪,每天批判社会,争取女权,与男人为敌,不是这样的。女性主义让我懂得社会规范是压制着女人和男人,男人在这种规范中受益,也受伤害,看清楚这些,是战胜男权的开始,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同情。我喜欢一本小说中对婚姻的描述:“对任何人来说婚姻都是冒险,但是值得一试。我郑重推荐”婚姻是幸福感来源非常重要的一种。
其实两个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相处的结果都是慢慢明白对方的爱与恨,追求与恐惧,相互回护,相互包容,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不要试图改变别人,当你发现他本质是另一个样子,无非是接受、忍受还是离开的选择。
M.C.:仅仅如此?这听起来太理智了。
戴锦华:我觉得爱是情感的东西,但要维系爱,让爱更生,不仅是感情,也不是知识、理性,而是智慧的范畴。比如如何丈量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距离——完满的两性关系中一定有某种距离存在,它因为每个人、每段关系而千差万别,需要你用心和脑去把握。不要测试爱,不要索取表白,说出感人至深爱情盟约的人一定没考虑兑现的事儿,而最真实的感情总是羞于甚至耻于表达。认识到这些都需要智慧。穿越生命的意义是获得智慧。
M.C.:怎么才能获得智慧?我有时候觉得上天造物不公,有人好像生来就拥有智慧,有人却得通过漫长的跋涉或者说费劲的折腾。
戴锦华:如果说到面对男权社会的智慧,事实是,绝大多数女人不需要女性主义已经洞察了这个游戏的真相,她们根本不关心女性主义或者妇女解放,但心里从来没把那些规范当回事儿。她们懂得利用男权社会的规范发挥女人作为弱者的优势,不仅保护自己,也获取利益。我其实太迟钝了,一定要深究到理论,才让自己懂得。
但我想更大的智慧的获取,它来自我整个生命,阅读,思考,经验,观察,与他人成功不成功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人经历之后拥有智慧有的人没有?天生的差异很大,但关键在于是否在生命中学习。王尔德说,一个没有心的灵魂你能指望它干什么?同样的,一颗没有灵魂的心你能指望它吗?不是被动的接受命运奉上的喜与悲,而是用感情也用智慧,主动体认每一刻。
M.C.:虽然你说过不愿意讲太多自己的生活……还是讲一个故事吧,生命在什么时候给了你一个契机,让你体会到智慧的不可或缺?
戴锦华:27岁我在电影学院,野心勃勃,风华正茂,译书,写书,招生,办学报,建立电影理论中心,创建中国第一个电影理论专业……咳嗽好几年从不去医院,直到完全垮掉,在朋友逼迫下去拍片子,发现已经是肺结核晚期并引发多脏器衰竭,所有的肺叶都烂了,最大的空洞6厘米乘12厘米。突然之间就从朝气蓬勃进入绝对的濒死状态。医院里每天都有人死去,深夜听到运送尸体的平车推过。死亡再也不是一个哲学性命题,而是近在眼前,真正零距离。
我突然意识到平凡的日常生活多么宝贵,意识到每天目睹太阳升起竟是如此的一份奢侈。三个月后,肺上的空洞奇迹般开始闭合;八个月后我自动出院。
这番经历改变了我,我不再野心勃勃,不再人心不足,生命其实非常朴素和单纯,构成它的元素无非是柴米油盐、男人女人。社会的变化也让我了悟:世界再乱,总有一个角落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我很幸福,三十岁的时候,我嫁给了我爱的人。在多重意义上一次次地经历生死,我放弃了张狂、受伤害感,学会谦卑,感恩,同时从心所欲。事实上,我会感激世界对我桀骜不驯的宽容。逆境总会遇到,直面,承担,受不住就大哭一场,然后笑自己,再走下去,让时光和命运尽量平顺地滑过,我接受,我认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