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碗大学生的鸡汤
《我们的年轻,柔软而硬气》紧随当代大学的故事,能给予每一个刚步入大学或者即将步入大学的同学温暖的力量。受限于家乡、大学、自己都很渺小,如果两三年前看到这本书或许我不会像现在这样碌碌无为的感觉,在不喜欢很不好的专业打了三年酱油,只能尽量现在起边做边思尽量自我拯救,先保持住大半年来的阅读和运动的好习惯。
常常某一刻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我忽然发现,自己是个很没趣的人。”从小到大基本上活得像个没有自己灵魂的孩子,活得太乖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一样算得上擅长的爱好,做个乖孩子真的无趣又孤独,甚至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谈恋爱都要去花许多时间去学习才达到比一般人强一丝的程度。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曾经的偷懒只要寻求自我改变同样是要还的。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观点:“你要学会为自己的未来花点钱。”在你能够赚钱的基础上,每个月抽出5%用于投资你的未来,虽然看起来没有多少钱,但你永远都预料不到,那点投入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回报。
对于那些年轻的学生来说,每个月若只能剩下100块,该怎么投资自己的未来?举几个例子吧:
如果你觉得自己在审美上有欠缺,不管怎么打扮还是很土,那么就每月订阅几本服装杂志,学习一下常规配色和服装搭配,学习一下化妆和基本礼仪。一年下来,至少会让你在买衣服这件事上少走很多弯路,在外貌上焕然一新。
如果你觉得自己头脑很空,出口无章,那就去给自己办一张借书卡或者每个月给自己买几本书,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并有文字产出,积极与人分享所得。一年下来,你的眼界会比之前宽广不少。
如果你想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或者技能,网上有很多开放资源,很多免费的学习网站,比如MOOC,比如网易公开课;或者买一些付费的课程,有的甚至可以为你颁发证书。一年下来,当你再做起PPT或者H5,会厉害很多。
如果说在十几岁之前,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受着家庭的影响,那么在这之后,能决定我们变成什么样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
有的人攒了很久的钱,就为了买一把死贵的吉他,每天拼命地练习。别人说你干嘛买那么贵的,就你这样还想做文艺青年?等到他站上舞台,展现一场完美表演的那天,那些质疑的人都会闭嘴的。
每段时间乃至一生总该找到一样东西,能让我们专注投入钻研学习,痛并快乐着,默默流出喜悦的泪水,古井无波的心境去笑谈当初。
我今年二十出头,觉得自己忙、茫、盲(忙碌、迷茫、盲目),这种“心里困境”会让我不安和焦虑。其实每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都有过,只不过有的人很早就懂得如何掩饰那种不安和焦虑,把自己包装得从容又不迫。
年轻的我要懂得口号式的忙碌只是一时的自我安慰,而那些真正的忙碌不是没有方向的,是精打细算之后,细化到每天的行动。它们常常是平淡而充满轻微疼痛感的。
随着时间推移、年纪增长我们会发现,那些让我们心里憔悴的事情,诸如竞选失败、奖学金没评上、喜欢的人不喜欢你、自己没有特长,都不是什么大事。你之所以很难过,是因为我们目前只看到这么多东西而已。然而生活的进度条是没有暂停键的,更没有快进和后退,你只能猜这节奏向前,等到一年之后、五年之后、十年之后,这些当下看起来天大的事情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缩小为一个点,小到你再也想不起来了。
青春里要是没有那么多奇葩而矫情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性格鲜明的人,短暂而又乖巧的十几岁该是多么无趣。我一直没有,一直活得挺无趣的,堪称玩都不会玩,还好现在阅读和运动能让我发自内心的沉静和快乐。你不要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作者提到一位研究生学历参加名企交流活动的魅力男士——微笑先生,在同样参与名企交流活动相识的蓝小姐觉得他很迷人。微笑先生他努力认真,但又有自己的困惑,他和蓝小姐之前接触过的强者不同,些许幼稚显得真实。他有爱心,曾去支教一年。他又有野心,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清晰地规划。他丰富又美好。
如果我还有幸日后能成为一名强者,我在性格特征方面和微笑先生挺像的。
最好的友谊:短暂分离,长久惦记。
有一部分人是真正的上了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常常感到自己有些变化,渐渐走出之前的一些思想上的条条框框,获得了未曾体验过的自在,遇见事情不再瞻前顾后左右摇摆,而是先去尝试了再说。换句话说,觉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脸皮厚了不少。
我以为自己不喜欢我的大学,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真正不喜欢的是学校的本专业——编辑出版,整个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课下都很沉闷让人无所事事不知所谓,它根本无益于我们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尤其是它就这几年间它把传统媒体作为主要输出方向已经没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主要和它自身病态的不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方式有关,近年很多学校都把这个专业“砍掉了”。
我们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杨光宗在课堂上有点得意地说我们学校这个专业是他力挺保留的,他还担心自己过几年退休这个专业会被“砍”。他课堂内容空虚地扯谈扯到这里,当时我心里暗喊MMP,如果你同意取消这个专业设置,我随机被调剂到文传的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和新闻学都好啊。咱们学校新闻学似乎是去年重新开设的,要是编辑出版没了新闻学或许我刚进大学时候就开了补上专业数目空缺(院长说国家对学校专业数目还是有要求的,就像国内论文字数要求一样)或者我被调剂到最烂的马克思社会学院之类,我受不了那种专业待个一年半载我会主动去关注转专业问题,结果发现咱们学校转专业并不像网上说的那种难,只是要多跑几次腿办理。
真正的长大我觉得越早几年越好,它可以在十几岁达到的。明白自己的渺小、无力和孤独,面对那些来自周围不可掌控的纷扰,并不畏惧,勇敢承受,然后慢慢去改变这一切。
关于合群方面,有些从小追求自己志趣并且一步步思考去走并往往做得出色的人并没有显得多么合群,他们日后多半只是和志趣相投的人合拍,并且延伸到性格为人等方面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良师益友。
循着他们的成长轨迹,性格独立的人要知道人言可畏,未必要合群,总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是你要有想法、有方向,一如既往地精益求精罢了,哪怕你的职业是一名篮球运动员,身份是一名路人王入围选手,你还有机会参与这些平台的比赛,前提是你要追求并具备一定的实力。
那样我们就获得很酷了。酷是一种自觉和妥帖,是一种内在的稳固。你本来就是孤品,何必活得像个爆款,纷纷涌现一抓一大把,就像某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现代女生过于注重网红脸甚至不惜多次动刀整容。不要被大多数人的选择定义了自己的选择,不要以爆款标准定位自己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人生太短,不做爆款。
不合群和不将就是两码事,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这样的你后来会拥有了挺多的合拍的朋友,大部分时间各自忙碌,闲暇时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朋友间最好的状态,应该就像恋人间最好的状态一样:给予对方足够自我独处和提高的时间与空间,然后在忙碌过后,共同分享进步的欣喜。
“人要活得像一支军队,对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招兵买马。”孤独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一种尊重与坚持。一个人的时候会更加清醒,击倒盲目。在大学,孤独是一种常态,我爱着这种状态,感到既深刻,又自由。
现在我有时会很羡慕那些在名校、在城市出身的同学们,我羡慕的不是他们平台本身的高度,而是他们能够拥有的资源和机遇。可能我所在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机会,那我就自己寻找,自己打磨,没有路也挖出一条路出来。有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我没有意识到这些差距是可以缩小乃至弥补的,或者
认识到差距会跟大部分人一样懈怠放弃,尤其当自己不再年轻慢慢步入中年危机的时候。
生活里有两个词是会杀死前进的动力的,一个叫“浪费”,一个叫“后悔”。弯路说不定就是必经之路,有些确实也是必经之路。欲速则不达嘛。
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养成习惯去做,笨人式钻研——适合普通却希望变得优秀一点的我,极致精神很重要,出身起点低的我们只能以弥补细节取胜。例如一个优秀的策划人,撇开其它不谈,他会精确到每一个细小的标点;做财务报表,不会就看书、上网,一点一点自学;准备比赛,会花一个晚上去仔细分析每一个对手的弱点,每一个评委的信息,甚至比赛场地的投影仪位置。因为他知道“我不能有一个环节的疏漏,因为我深深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其它部分会格外注意。我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我还达不到之前,只能以弥补细节取胜。”
优秀的人都是赌徒,他们从来不是稳操胜券,有时候运气也不太好,所谓十足的把握,都是旁人的误解。他们其实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胆子更大一些,有孤注一掷的勇气,加上他们确实做足了工夫,所以他们的赢面更多一些。
追求梦想又要认清现实,不断寻求平衡稳定的自我发展,是一门简单却深奥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