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杀死心里的动物
一篇关于心理学,痛苦与快乐的散漫对话。

N正在参加存在主义心理学工作坊。她发现作诗是个很好的心理学方法。“想不到作诗跟作画一样有用”,她说,“如果不参加工作坊,我也不会作诗……我记不清自己何年何月还作过诗。”
我表示赞同:“写诗,能通过意象治愈;写理性文章,通过反思,从另一个角度治愈……理性与感性都是生存的燃料,缺一不可。”
我认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主张:人要创建自己的意义,而不是期盼“意义”的降临。
以前我也曾渴望奇迹。但很明显,这是懦弱的表现,将选择权和行动力交出去。人的感性或理性不充分,才导致了迷信,等着奇迹降临。无论在宗教迷信还是拜物教之中,人们都迫不及待地交出自我,等着复杂问题自行化解,希望事实和人生自动简化。
“你认为你有改变的能力?”
“至少我有把事情搞砸的能力,不是吗?哈哈。我相信主动的自由……主动意向引发的失败,才会让人感到真的在过生活。而不是生活在过你。你说不是吗?”
“那么,你觉得生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没有核心问题,只有复杂问题,人只能寻找积极生活的平衡点。比如在三个基本概念上:生活感觉、生活勇气,生活能量。如果缺乏生活感觉,就没有活着的滋味;如果缺乏生活勇气,没有意向性;如果缺乏生活能量,就会缺乏持续行动的可能。感觉、勇气、能量,同时包含了感性与理性。”
我又重新提到罗洛梅的观点:爱与意志力。当代人的普遍问题是,感性上缺乏爱,而理性上缺乏意向性。
“你呢?”
“不用说,我当然也缺乏……在生命的早期,所有一切,感觉、勇气、能量,动力系统几乎都已成型。”
“成年人怎么办呢,怎样生活在这世界上?”
“这个不好讲。但至少教育问题很严重。“
充分认识自己,有乐趣且有意义感的人,才能健康地活下去吧!以现在的教育方法,只有“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的禁止规则。哪里有“乐趣”和“意义”可言?孩子们从小被剥夺了行为选择权,也不会拥有相应的快感,最终无法享受行为的结果。
“你说的这些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表现。”N说。
“的确。如何获得活着的乐趣和意义感,这是大多数人面对的问题。当快乐感受来临的时候,体会并加固这些感受。经常主动做出来点什么,让自己感到有意义……至于你们研究的病症,神经症……只是分析其实没太大用。道理上说通了,做一些精神按摩,遇到事情,一个人还是会回到老路上去。”
“是的,神经回路没有变化。”N回应。
我想到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妙论。他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念得这么熟练,张口就来。可是当你的法拉利被人划了一道。法拉利就不是空了。我这几天在琢磨这句话的妙处。其中的的“法拉利”,可以替换成很多概念,这些概念来自潜意识或一切文化习惯,也可能勾连着一个人早年的情意结,人和事。他们是我的痛苦和快乐,如此虚幻,却如此真实。
在谈话过程中,我提到另一位朋友——分析师Y。我认识这位大姐很多年,直到中年之后她才开始做精神分析,但她很适合做这一行。她的性格很柔软,没有任何攻击性。但又具有很强的理性,见解一针见血。
“什么是大问题呢?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人的大问题只有生死而已。除此之外,没那么要紧。” 前几天,Y给我讲了不少。“ 神经症问题是,内在的要求和外在动力不统一。心理健康,就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自洽,而不是拧巴。即使一个人很丧,缺乏欲望,但自己没觉得这是问题,那么这人也不会出太多问题……因为大多数人都拧巴着,吃饭的时候没在吃饭,睡觉也没睡觉。”
她分享了不少案例。如何先沟通判断对方的症结所在,再通过催眠方法解决问题。“潜意识是刺激反应的,没有因为所以的逻辑。潜意识的天然反应就是活下去。人在潜意识里遇到危险,也会引发潜意识的应激反应。只要让一个人看见,潜意识会自动调动能量来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改变。”
她的催眠方法,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让谈话者主动意识到:自己解不开、不敢面对的某个sth,其实只是某种幻觉。一个人可以动用能量结束这些幻觉。
“那么,你要做些什么呢?”N问我。“你关注的这些……”
“仅仅出于好奇”,我说,“也可以用来自我分析,自我治疗”。
“你不会有太大问题,你的出口很多。”N说。
“话虽这么说,我也有我的问题。”我说,“我的方式是客体化。生活经验在流动,就像音乐和河流。我要审视他们,把他们的每个部分划出边界,加以审视,把他们存起来。”
“那么就会减弱快乐吗?”
“会的。这就像做标本。流动的东西有很多不清晰的部分。心痛的感觉是不清晰的。一旦清晰了,就不疼痛了。无论快乐和痛苦,一旦变成客观的块状物都会不一样。痛苦或快乐都方便存储,可以当成日后的资源。比如随时调出一个快乐的标本……不过,据我说知,很多人并不愿把痛苦做成标本。即便是痛苦。人们也希望沉浸在其中。本质上,很多人希望受苦,似乎受苦是积极的暗示。”
“比如失恋?”
对,沉浸在痛苦感觉里,似乎是很多人的选择,人们要自我驱动才能走出去。但痛苦的确是人生的资源。
如果无法感受到痛苦,一个人就不能叫活着,难道不是吗?就像歌里唱的——“心痛比快乐更真实”。一个人应该学会感受痛苦。释放他们,看着他们一点点流出来。凝视,然后再将这些感觉聚拢于一处。
说到底,恐惧是一种幻觉,爱何尝不是呢?人类的心灵,总在试图补足一些没有被满足的幻觉。
我告诉N,这是我反思的答案。
将快乐、痛苦客体化固然残酷,可是终有一天,当一个人意识到当时如此爱的,无论人还是事,最后一点儿感觉都没有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残忍。
因此,此时此刻,一个人明明知道心里的动物是幻觉,也不愿杀死它。
这也是我能够理解的人之常情。
作者:王可越
请勿转载
© 本文版权归 blueshadow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兔图土人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8-06-24
-
suchRubato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8-06-23
-
加百烈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8-06-22
-
Dasein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8-06-22
blueshadow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个人的过去,图伊曼斯的展览 (17人喜欢)
- 蛇选 (20人喜欢)
- 躺下与出走的未来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