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千只鹤》是什么感受?|阅读小组的文学私房课总结
5月,我们在一周内读完《千只鹤》后,等来领读人潘城老师的三节私房课。我们迫不及待想跟领读人探讨阅读中积攒的各种疑问。潘老师说,且慢,咱们还是先从川端康成的“自杀”说起,又用了一节课专门讲日本的茶文化,认识书中提到的各种日式茶具。
读懂人,读懂文化,最后我们才能读懂一本经典承载的情感。感谢潘城老师的跨界博学。

读后感1 是“向死而生”还是“闲适超脱”
作者:维亚
这2天都在问自己,读后感写什么,却发现我已经想不起书中任一场景或者片段。从拿到书开始阅读到上完最后一堂课,沉浸在千只鹤的故事中,跟随书中人物经历各种情感变化,算来也有20来天了吧。这是第一次阅读川端康成的作品,初时感觉怎么那么晦涩,构架零散,情节跳跃,让我常常游离书外,摸不着头脑。随着改变阅读方式,尝试代入阅读,再跟随潘老师一次次讲解的深入,渐渐能去体会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塑造、日本文化的审美。在那段时间里,总觉得心情低沉,好像一直处于故事的氛围里,有种哀伤感。上最后一次课之前,突然意识到,这样不对,这不是我需要的,“向死而生”的理念太沉重,以“闲适”超脱感达到心灵的安宁或许更适合我。

本次私房课收获两点:
1. 初步体验到物哀、幽玄、侘寂日本三大美学思想,尤其是物哀的表达。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在继承中融汇了自己的创造,每每脑补作者描述的画面,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恍神状。
2. 初步理解日本的茶道,并完成自我的中日茶文化的区别。日本抹茶道继承于中国宋朝,成长在日本本土文化的温床,具有宗教性、家族性,追求由手至心,是一种修行方式,因此为道。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明、流传至今,虽茶制法、饮茶方式等因朝代不同而变化,然后人文思想一直没变。关于茶,有记载的多是文人、贵族、皇室的茶文化,尤其是文人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中国文化追求“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的思想,茶主要还是寓情、娱乐之物,而非载道之物,也使之难以形成所谓的“道”。然而“茶”这个东西,却是一直在中国大地生生不息,深入骨髓,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形式更有生命力呢。因此,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完全没有必要,不是一个平台和深度上的比较。或者说,我们可以去了解别国别地区的理念、文化,不需要崇尚或者生搬吧。

读后感2浓雾、湍流和黄灯
作者:芝车兮龙马
我有一段时间,因痴迷于箱根地区的一种木质拼花手工艺“寄木细工”,观看了大量日本传统纹样。日本人对于赋予每种纹样特定含义的执着几乎让我感到难以理解。川端的故事则让我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即这些含义兴许都是与叙事相关的。它们提供了指代的可能,在暧昧的语境下它们可以化身成情感的实在,也许进一步成为某个人专属的标识。在川端的叙事中,物的由来归去无不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如“千只鹤”和“波千鸟”这两种纹样,以及故事中出现的各种茶道物件,都有所指。从这些物中,不止可以管窥人物性格关系,甚至可以略微推断人物接下来的行动及命运走势。
在故事的任何一个阶段,所有人都如同站在迷雾中的路口,周围所见全部是闪烁的黄灯,每一个路口都看似可以通过,但又都前途未卜。对于过去的道德包袱和对于将来的恐惧在角色之间汇合成莫名其妙的湍流,让所有的女性同漩涡中心的菊治——这个故事中唯一面目清晰的男性——猛烈地撞击在一起又生硬地撕扯开来。
在人物关系的发展中,有人在撞击中向过去越陷越深,如栗本丧失了个性,不得不靠试图控制菊治以获得一点虚幻的满足感,而太田夫人则干脆搭上了命。与此同时,也有人似乎朝着成功脱逃的方向迈进了一些,如文子在《千只鹤》最终的离去,以及《波千鸟》开始时菊治卖房成婚。但在描述这一切时,川端又无时无刻不让这些尝试笼罩在显而易见的悲剧色彩之中。例如菊治贯穿始终的犹疑,文子虽离去却忍不住对菊治念念不忘的感情,以及雪子在和菊治成婚后竭力说服自己心中并没有生出幽怨情绪的种种尝试。我想,川端是给所有的人物安排过一个不怎么令人满意的结局的。与那个结局相比,在《波千鸟》结束的地方,甚或《千只鹤》的结局处给这个故事画上句号,也许反而是能让人得以些微宽慰的了。
川端故事中人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全部成对出现。每对人物的对比异常鲜明,都有巨大的分析玩味空间。在菊治和他父亲,太田夫人和栗本近子,太田夫人和文子,栗本近子和雪子,文子和雪子这些主要的关系中,有前辈和后辈,纯洁与污秽,主动与被动,坚强与脆弱,道德与不道德等一系列对比。而总体上川端却似乎无暇在这些对比上注入过多的心思。他只是一门心思地在暧昧的氛围中缓慢地推进剧情——起主要推进作用的大量对话和从一个场景直接跳跃到下一个场景的手法让作品看起来有点像剧本。读起来不能不令人生疑:这样的对比和战后初期的日本社会是不是有某种程度上的关系?而答案则又是一如既往地暧昧不清了。

《千只鹤》和《波千鸟》读下来,我既强烈地感受到那片土地上的人令人向往的细腻,又强烈地庆幸没有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川端的笔下有这么多违背伦常的东西,但令我意外的是我却并没有生出任何厌恶之心。我见过做子女的对父母某些行为心生厌恶,最终反倒恰恰活成了他们所厌恶的模样。是冥冥之中真的有神灵命运或基因遗传,还是看上去截然相北的憎恶和爱恋到了极点反而是一样的东西,在默默然的某一瞬间完成了交融和解以及相互置换?我不得而知。
雪子那样女孩的纯洁,我做不来,而文子的果敢决绝,我也逊三分。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最终保有的,也许只有旁观者的庆幸吧——在浓雾里,在湍流中,在一盏一盏黄灯下面,要做出选择的,暂时还没有我。
九五外的文学私房课均在千聊平台可以重复收听!!!


从《百年孤独》开始 | 领读人作家张亦辉 作家张亦辉: 从物理、经济到文学,我的三栖人生|达人专访 我的宁静去处 | 月读经典《百年孤独》小感 读完28万字的《百年孤独》,对于孤独,我们有话说|月读经典第1期回顾

一篇短篇小说,读5遍,可以读到什么?| 作家张亦辉谈经典短篇小说阅读
读莫言经典短篇小说,领略傻瓜式叙事精髓 |「月读」经典第二期开启

潘城:茶文化与文学创作都是我的主业|《千只鹤》领读人专访 阅读是个人的事儿,需要有人教吗?|文学私房课第3期报名
无爱好 不有趣

Q:“九五外”是什么意思啊?
A:就是朝九晚五之外呗,可不是什么九五至尊哦。
Q:九五外是做什么的?
A:是好奇的孩子,四处去采访有趣的人,让你知道这世界的N种活法;是热心的朋友,组织各路有趣的达人线上线下分享,让你有一天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总之呢,妄想着让这个焦虑的世界稍微有趣一些。哎,好像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