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故事
查看话题 >在“美国大农村”,我用英文点了一餐正宗的中餐 | 三明治


文 | Sean
编辑 | 鸽子

2013年,因为工作原因,在美国中部生活了几个月。这是我第一次去到美国中部,体验了和我们印象当中很不一样的美国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喧闹都市生活久了,来到真正的“美国大农村”,给我一股清新之风。 我所住的地方在一个非常安静的郊区,四周都是树林,早上是真正会听着各种鸟声起床。这里并没有纽约那般的大融合,以白人为主,但人民都非常热情淳朴。每天早上出去跑步,在路上碰到每一位跑者,都会善意地打招呼,并说一句加油。在这样一个慢节奏的社区里,我也得以有一个非常放松的心情去体验生活了。 生活一切安好,虽也有不便,比如买东西一定得开车去旁边的大超市,并让我怀念上海那遍布各个角落的24小时便利店,但整体我还是非常开心有机会体验这种优然恬静的生活。但对我最大的挑战,却是来自于一个字:“吃”。
1. 我终于意识到,需要的是中餐
其实,住的地方虽然安静,周边还是有不少餐厅的。酒店对面就是一家不错的美式餐厅,汉堡也做的非常正宗,味道着实不错,第一次吃的时候不禁啧啧称赞。初秋的天气好的可以,坐在户外的位置,看着蓝天白云,吹着微风,感受着中部缓慢的生活节奏,心情无比灿烂。服务生展示着中部人特有的热情,时刻来关注我的感受,也对我一个中国人来到这个中部小镇感到神奇。整体来说,第一次的体验是非常不错的,美国风格的份量也让我绝对饱餐一顿。 但对于我的中国胃来说,每天薯条汉堡实在太多挑战,所以我也在不断地去搜寻周边的各种餐馆。我去尝试过一家在酒店旁边装修非常不错的墨西哥餐厅,心想墨西哥菜可能会更接近中国口味吧。当然我点了最常见的taco,并满心期待。依然热情的服务生给我上了菜,并祝我好胃口。眼前的盘子里,油炸的玉米饼上摆着牛肉末,上面撒着生菜丝和番茄碎,并撒上了浓厚的酸奶油。说实话,视觉效果并不算太好。玉米饼略显油腻,混合着牛肉末和生菜丝,入口感觉很难描述,但可以肯定我不算非常喜欢(甚至不如汉堡的感觉好)。再看着菜单上其他菜品,我决定停止我的尝试。
虽然之后,我还是偶尔会去享受一次汉堡或者披萨,但我终于意识到,我需要的是中餐。自然就开始了我漫漫的中餐寻找之旅。如果你去纽约、洛杉矶这样的大城市旅行,还是有很多不错的中餐可以选择的。但在中部这个安静的白人郊区,我才意识到要吃到真正的中餐是何其不易。
2. Hunan Pork和Sichuan Chicken,口味居然没有区别
我几乎吃遍了周边的所有中餐馆,终于见识到了美式中餐的威力。餐厅的名字通常简单明了,“Panda Restaurant”,“Hunan Express”或者是类似“Yin Cheng”,“Wok”之类的人名。在这些貌似熟悉但其实非常陌生的“中餐厅”里,我第一次品尝到了左宗棠鸡,各种酸甜口味的菜,还有美国人超爱的Hot and Sour Soup(就是酸辣汤)。在被酸甜口味震撼之后,我曾经试着通过菜名来获得我所期待的中餐口味。Hunan Pork我理解应该是回锅肉,Sichuan Chicken我理解应该是辣子鸡,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两道菜除了猪肉和鸡肉的区别外,口味没有任何区别,放着不太清楚是什么的酱汁以及必不可少的西兰花(并且占着很大份量)。而且,几次观察下来,我会发现几乎每一道菜里都要放西兰花。老美会不会以为中国盛产西兰花或者它是中国的“国花”?
虽然口味奇特,但相对汉堡来说,美式中餐总算还能给我点中餐慰藉,所以我每周还是会要吃几次。其中,Panda Restaurant因为离酒店最近,我去的次数最多。这是一家由一对温州夫妇开的餐厅,去过几次之后,我忍不住问他们,为什么会走这样的中餐?被告知,这是美国人所认可的中餐口味。友善的老板娘看出我的困惑之后,每次都会善意地问我:“要不要加点辣?”,然后我的Sichuan Chicken或者Hunan Pork就稍微多了一点和美国人不同的口味。或者,每次我点的炒面会稍微少点酱汁,多点青菜或者肉丝。虽然依然不是真正的中餐,但得以享受到特别的味道,还是异常感激老板娘的额外关注。
3. “绝对正宗,我是重庆人”
很感谢老板娘的额外关注,但我对真正的中餐的渴求与日俱增。我意识到需要找到中国人的推荐,所以开始在各种华人论坛上寻求信息。让我惊奇的是,在这个中部小城竟然也有一个“中国城”,而在那里有着一些不错的正宗中餐厅。你可以相信我在发现这个信息时的兴奋之情,马上开始筹划第二天结束工作就驱车前往。
从我的住处到“中国城”大约50公里的路程,并不算近,但对于急切想吃到真正中餐的我来说,这点路不算什么。号称“中国城”,到了之后,才发现最多能算个“中国街”吧,一条略显破旧的公路两边,散落着数量不少的中国餐厅,但整体的感觉说实话让我想起了80年代的中国。
这条街上最有名的是两家广东餐馆,其中一家叫做“金满楼”的我印象深刻。应该已经经营多年,在店里帮手的下一代们不太会说普通话,但却能说着一口流利的广东话,甚是有趣。一位一看就是ABC的小哥热情地来给我点餐,当时心情激动的我想和他闲聊几句,但小哥尴尬地用蹩脚的普通话说到:“抱歉,我听不太懂”,随后我们相视一笑,我只好用英文点了一餐正宗的中餐。
金满楼的风格有着浓厚的香港老店的味道,阿姨们推着点心车在餐厅里走来走去,而口味确实出奇地正宗。在经历了第一个月各种汉堡薯条以及美式中餐之后,坐在这样一家有点不真实的传统餐厅里,吃着各种广式点心,旁边不时传来粤语或普通话的对白,让我突然有一种无比激动的心情。
之后我当然会经常来这里寻宝,在这条神奇的街上竟然找到了一家川菜馆。这家店在一片毫不起眼的商铺之间,左右都是那种非常市井的杂货店。印象当中,它甚至都没有招牌。走进稍显昏暗的店里,凌乱地摆放着几张桌子,没有任何的装修。推门的铃声,吸引了在后厨的老板出来招呼。他并不像我传统认识中的餐厅老板,没有老板们常见的那种异常热情或江湖气。这位个头瘦小、带着黑框眼镜、头发有点凌乱的老板更让我想起了中学的数学老师,或许他就是旁边大学里的老师,顺便做着小生意?有了之前各种美式中餐的遭遇,我小心翼翼地问道:“你这的川菜正宗吗?”。“绝对正宗,我是重庆人”,老板露出了少见的兴奋,那一口浓烈的川味也让我顿时放下心来。当时点了什么菜,我已经有点记不住了,但味道确实让我直呼过瘾。
临走时,老板告诉我:“我这里有老火锅,自己炒的锅底,下次来尝尝”,我满口答应下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第二个周末,我把当时考察的学校里的几位中国学生都叫上,一起来体验重庆火锅。可以想象,这群在美国长期学习的高中生们看到火锅时的那种兴奋。为了更快地抢到锅里的食物,每个人几乎是站着吃完的,一份牛肉刚倒进锅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争抢。窗外开始飘着小雪,而屋内热气腾腾,大家或许是因为火锅或许是因为激动,又或许是因为激烈的食物争抢,每个人都是满头大汗。连老板都不禁感叹,我们这一桌是吃得最热烈、最开心。他当然难以想象大半年没有吃到正宗中餐的这些学生们,碰到如此地道的重庆火锅的那种激动心情。而我现在每次回想,都还觉得那顿火锅历历在目。

后记
今年美国出差再次去到了这个城市,那条“中国街”破旧依然,金满楼的生意依旧兴旺。我也尝试着再去寻找那家无名川菜馆,但已经不见踪影。在当地读书的学生向我推荐了一家靠近大学的新地方,几位年轻的台湾学生合伙开的餐厅,无论是店名或者装修都远远超出几年前我对当地中餐馆的印象,感觉已经和在上海吃一家时髦的餐厅无异。
坐在这小清新的餐厅里,吃着一碗牛肉拉面,开放式厨房里的师傅正在潇洒地手工拉面,来就餐的美国人新奇地不断拍着照片,旁边一桌的中国学生们开心地聊着天、活力无限。回想五年前在这里的各种就餐经历,不禁感慨,有趣有趣。
·本文编辑自作者的每日书·




点击关键词,阅读三明治故事
星球“三明治”Vs奔跑“三明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