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千里迢迢去面基,逛逛吃吃佛系游
阴差阳错 到了沈阳

端午假期没有去看人山人海,北上沈阳呆了四天避暑。
说到这次旅行要从一个气人的旅行社说起。
原本是想去新晋的网红打卡地朝鲜玩,无奈朝鲜的政治局势只能跟团游,于是联系了辽宁鸿祥国际旅行社,朋友的同事刚去过,在网上也找到了官网,淘宝虽然没搜到但也觉得靠谱。结果这就是乌龙的开始。
先是敲定了双飞的时间,我们便定了飞去沈阳的飞机,结果告诉我们回程火车,根本赶不上回上海的飞机。被逼无奈改成了三日游,然后报价报的比四日游还贵。最后砍下来价格,在出发前两天突然要求微信转钱还十分硬气的拒绝签合同。
于是朝鲜之行就泡汤了,同事也决定留在上海加班。想到沈阳还有个未见过面的十几年的网友,决定千里迢迢去面基。

说到十几年的网友,都是在网络刚刚兴起时候认识的,大约有四五个,也是一小圈都认识,基本都在北京河北,断断续续都见过了,唯独这个远在沈阳的网友一直阴差阳错的未谋面。
对于东三省完全不感兴趣的我,是完全没有计划过要去东北玩,这次乌龙事件让原本只是路过沈阳一天变成了沈阳四日逛吃逛吃佛系游。

早上七点的飞机,因为前一天晚上发生了一些事情,搞得只睡了两个小时,四点就爬起来奔向大浦东。一路上到没有很困,看着窗外的天色一点一点变亮。
自从上次一个系绳口袋游杭州之后,就发现其实旅行也不用带多少东西,尤其在剪了头发连卷发棒都不用了。去沈阳呆四天的我也就一个小双肩背和一个帆布袋子,简直自己都佩服自己。

落地沈阳的时间大约是十点多,朋友的作息十分规律,早早就发消息跟我说机场大巴要坐哪趟。出了机场闻到陌生的空气,还有周围纯正的东北大碴子。(东北话真的是很逗乐)

或许是因为飞机上的空气太密闭,每次下飞机总是能闻到城市的味道。巴厘岛是鸡蛋花的香气,泰国是潮湿混一点水果的味道,马来西亚咸湿还有些土,日本是单纯一点的干净空气味道,北京的味道有些刺鼻,石家庄不说了,每次宛如闻到小学班车路过药厂青霉素飞舞的灰尘味。沈阳的味道有些凉,还有些尘土想往鼻子里钻,幸好还是带了口罩。

大巴车从机场到沈阳站基本也就是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第一天定了中山公园的全季,原本以为端午人应该很多,结果房间似乎很空,根本就不用先在网上预订嘛。

朋友也是说沈阳经济不行,在后面几天也是深刻体会到了,欸,好歹还是省会,也是无法想象其他城市是什么样的。
接风吃的是锅包肉和杀猪菜,自从去了上海就再也找不到好吃的锅包肉了,虽然北京吃的那几家也没多好吃,但好歹还是一周能吃一周的馆子,现在附近连个正经东北菜馆都难找。不过相比正宗的东北老式锅包肉,之前我吃的简直是假的锅包肉!(锅包肉忘记照了)


吃饱喝足之后就回酒店补觉,和小伙伴相约明天再去逛故宫。结果从下午三点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小伙伴中间微信我几次,到第二天早上的微信我才回,她说要是我再不回就要冲到酒店了。
睡饱之后小伙伴带我去她朋友开的青旅借宿,青旅开在大帅府和故宫之间的居民楼里,位置简直不能再好了。里面都是上下铺,有几个常住客一起做饭看球,氛围真的很青旅了。

放下行李之后就和小伙伴出去浪了。沈阳四天小伙伴完全就是导游地陪,我就全程无脑跟。结果我这个无脑跟还十分招雨,逛了三天下了两天雨。
去之前就有朋友说沈阳有啥好玩的还能玩四天,可看的景点是真不多,两日游基本就能搞定,不过不是主要去面基嘛,能见面聊四天也是很开心的事啊。
景点大盘点👇
· 沈阳故宫 ·

对于一个历史极差的文科生,清朝皇帝都没办法完整背下来,逛故宫可以说是纯粹走马观花连解说都只挑花边新闻和鬼故事听。

明朝末期,努尔哈赤始建盛京(沈阳)故宫,后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入关之后,盛京称为陪都。建国之后,沈阳故宫则称为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
另一大宫殿建筑群自然就是北京故宫,对比来看沈阳故宫可真是的太小了,但保留了更多的满族及游牧民族的风格。像大政殿和十王亭的排列,就十分像蒙古包的排列,和北京故宫太和殿高阶而上,四周空旷的建筑风格相差甚远。

我去的时候大政殿正在修缮,但看外形并没有很大,也就比十王亭稍微大些,和太和殿也是无法比。但大政殿门口的两根柱子是有两条盘龙,其他房檐下的龙也都有爪,十分活灵活现,这在北京故宫确是少见的。

其他的宫殿少有人来修复,门廊上的花纹都已经剥落的不成样子,连琉璃瓦有的地方也开始掉漆。

和北京故宫一样的价格,稍微有些坑,但好歹是著名景点,还是要去打个卡的!
门票:60(可以美团购买,不用排队进门)
开放时间:4月10日-10月10日 8:30-17:30
10月11日-4月9日 9:00-16:30
· 1905文化创意园 ·

1905年日本开始规划铁西工业区,后成为重工工厂,这里曾炼出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钢水,还夺得过各种“第一”。现在改造成文化创意园,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沈阳第一个创意园区,但十分符合我的胃口。

把它比喻成北京798似乎有些不确切,更像香港PMQ,是改造一个建筑而非整个街区。所以反而比798更好逛,又避雨又能好好感受建筑物本身。
· 辽宁博物馆 ·

来之前已经听说辽宁博物馆的大名,以及搬离市区之后的各种吐槽。
从市区倒了一趟公交来到荒郊野外也是把我吓了一跳,博物馆图书馆什么的搬到这里来真的好嘛,原本市区内也没有繁华到被迫外迁政府机构,先把市内经济带动一下再带动周边区域不是基本逻辑么。
尽管吐槽,但这个景点却成为沈阳最佳景点,没有之一。

博物馆里面又大又宽敞,而且似乎这么远也没有阻挡人们来这里的步伐,小朋友们也都跟着讲解老师听的津津乐道。
博物馆一共二十多个展厅,分布在三个楼层,三层大部分是辽宁历史文化,从有人类痕迹一直到清代历史都有记录,连我这个历史极差的人跟着讲解员一路走下来也是觉得收获颇丰。其他展馆则是一些瓷器、陶瓷、墓碑、画作等。

建议的参观路线是先去三层看完辽宁历史,然后调感兴趣的门类继续细看。其他展览是根据门类分,所以时间线没有那么明确,如果先对整体历史有所了解会更有帮助。
当然还有一种方式是先去一层服务台看一下讲解员的时间和展馆,然后跟着讲解员的步伐去看展。这里的讲解员多是退休老师,讲起来十分有趣。

我们先听了一场辽宁历史,然后意外的遇到了瓷器展的讲解老师,便蹭了一场瓷器展。从一开始的讲解就让人听得起劲,老师并没有一上来就开讲这是年代的什么瓷器出自哪个窑,或者哪个皇帝爱好哪种花纹,反而先从瓷器本身,开始介绍红釉是如何形成的,白釉是怎么制作的,怎么识别青花瓷用的是中国釉料还是外国釉料,釉上彩和釉下彩是什么意思……

我一直以为瓷器就是在泥土胚子上用颜料画画而已(但我从未思考过颜料是哪年发明出来的),结果才知道是要用釉料绘制上去,再进行烧制,不同的烧制手法不同,会使釉料中的化学原料产生不同的颜色变化。所以说白了,烧制瓷器其实是场化学变化啊。
当老师一开口讲氧化铜的颜色的时候,我就在后面窃窃私语说这一定是化学老师。结果一问居然真的是理工科老师,觉得介绍瓷器网上也可以查到,希望讲一些关于瓷器本身的事情。有的时候真的是更喜欢理科生的思维方式,虽然听一场化学课脑袋也是炸了,但还好是无机化学,还是有些关于氧化铜和氧化铁的回忆的(毕竟也是做过实验,看到过一层蓝不啦叽的氧化物)。
整个听完之后,对瓷器更感兴趣了!简直想自己上手烧一个。


釉里红是氧化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外部再盖一层透明釉得到的,温度不得超过额定温度的正负20度,烧制难度极大,温度稍微不对就会变成灰黑色。
当然也不是所有红色的都是釉里红,有的红色是巩红,工艺就简单了许多。

青花瓷则是氧化钴在高温还原气氛中得到。仔细观察起来会发现有的青花瓷里面有黑色的沉淀物,其实是含有氧化铁苏麻离青。

霁红釉生胚上釉,主要以铜为着色剂,低温还原气氛中烧制,温度要求也十分严格,还会加入珊瑚等一些珍贵材料,成品率很低,仅皇家使用。
霁红釉没有裂纹,颜色血红,在低温状态慢慢烧制,会在瓶口呈现平滑的白边,因十分像灯草,故叫灯草边。

郎窑红和霁红釉猛看差别不大,实际上却比霁红釉的釉汁厚很多,有玻璃光泽,也会偶有裂纹,且因釉汁太厚,形成的灯草边也没有那么纤细与平滑。

黄釉则为帝王色,铁着色低温氧化形成。好成色的黄釉极少,废弃的则会打碎运入宫中,丝毫不会让高贵黄流入民间。

粉彩为釉上彩,即在已经烧制好的瓷器釉上作画,在入窑二次烧制。

窑变则是因为窑内温度不确定而产生的不可预测的化学反应,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 小南天主教堂 ·

作为家庭中有人信天主教的我,去每个地方想去看看教堂也成为了习惯。小南天主教堂离青旅也十分近,步行二十分钟左右就能晃悠过去。

始建于光绪四年的小南天主教堂在全国也是可以排的上名的,现已成为东北教区的主教堂,曾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被烧毁,现在看到的教堂是1912年法国人设计建造的教堂,双塔耸立,内顶高大,标准的哥特式建筑。
教堂内部可以进入也可以拍照,还会有教友阿姨热情的介绍。平日早上和下午都有弥撒,之前还可以在教堂里举行婚礼,后来或许因为人太多了,改成只有教员子女才能参加。
· 沈阳K11 ·

原本是在微博上看沈阳K11刚开所以有展,便打算去逛逛。结果变成我见过的人最少的商场!
5月就开门迎客商家却一共只有十个左右吧,去除保安,消费者应该也就二十个左右吧。商场里面的装修气味很重,却还有餐厅入驻,人最多的地方应该是三层儿童区,有一些小孩和家长在互动区玩耍。想看的展也是没开,微博上的照片是六月初,人倒是很多,展也都在,现在或许是没人了吧,也懒得有人维护,干脆就撤掉了。

Lookbook设计的很好,门口大厅的风格也很好,周末似乎也有一些手工艺课程,但这么萧条也是让人吃惊,想想哪怕是石家庄的老商城,周一里面的消费者也比这边要多吧。
真是一边看着大字报一边为沈阳经济捏把汗。

离开沈阳的时候下了场大雷阵雨,傍晚却放晴还有了夕阳。在机场听着因为天气原因迫降在各种城市的广播,自己的航班却很幸运的一分钟都没有晚点。

这几天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的小伙伴也回家勤劳的干家务了,一路上也是感慨这么多年了,朋友都换了几轮,会联系的老网友却还是哪几个。想想刚刚有网络的时候,真的是觉得神奇,足不出户就可以认识很多人,那个时候也是单纯,认识了就觉得是缘分就应该做朋友。而现在的网络,一天就可以认识上百人,每个人各怀鬼胎。微信上那百来号人,能在心中画出画像的也没有几个。
最后,还开心的相约另一个招雨的小伙伴明年游沙漠。希望可以看到沙漠下暴雨的神奇景象。

生活讓我們都無法走更遠的路
連抒情的聲音也越來越弱
我想在一場愛情裡
我也這樣流淚過
便把酒杯裡的酒
都到進了酒窩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