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观后感
《菊与刀》这本书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剖析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和处世之道,告诉我们日本在哪些方面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它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本尼迪克特在一开始就阐述了写作本书的理由与难处,理由是“当我们大谈共同目标时,两国有意采取的行动却可能因为历史和价值系统的差异而大相径庭”,难处是“系统地研究各国差异既需要坚忍固执,也需要一种宽容的心态”。一个强大的民族要保持强盛,需要深入地研究他国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日本是一个建立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上的国家,每个人对等级制度的观念已深入骨髓,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军队中,上级对下级的威严和权力不容置疑,只能被接纳。日本人将这种等级观念由此上升到国家层面,他们认为强大的国家有必要通过战争建立等级秩序,让各个国家处于必要的位置,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通过军备扩张,国力增强使得日本人认为自身具备这个能力,自然有这一义务去完成等级的规范化,首要工作就是完成对东亚地区的开化,因此战争是一种必然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日本社会阶层中,除了皇族贵族外,武士>农民>工匠>商人>流民。可见,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重农抑商都是一种常态,因为商人的经济优势会影响到社会层级的动荡。在日本,由于武士阶层的存在,使得在这一点上和中国有明显的不同,商人在具备金钱优势的情况下,并没有发生呼吁权利的阶级斗争,就是因为商人通过抵押出租,控制了农民,又以通婚的方式换取武士阶层的上层身份,因而商人可以间接利用自身的优势得到相应的权利。商人和武士阶层形成联盟,各取所需,是日本封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书的第五章谈到恩情。日本人对他人给予的恩情十分敏感,因为受恩的人带着矛盾的感情看待他人的赠与,欠人恩情并不好受,很容易就会怀恨在心,不只是在日本,在我国如果想给别人送点礼物,没有合理的借口受赠人是不会接受的,毕竟礼总是要还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关于道义,日本人倡导“有仇就报”,他们对道义的解读有两方面考量,首先是对领土的道义,其次是对名声的道义,后者更为重要。当一名武士为了名声杀死领主,他也要为此偿命,人们钦佩他保全了自己的名声,而不是睚眦必报的小人。“一个人面对善意或者恶言恶行做出的反应同属一种美德”,日本人认为这是同一面盾牌的两个不同面,本质是相同的。 日本人不喜欢竞争,他们独自工作时效率很高,一旦身边有了竞争者,注意力会下降,无法专注于工作,进度就会慢下来,这和我们熟知的常识有明显的差别。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独自一人工作,且不属于自制力强的类型,那么他很难专心工作,只有在具备竞争者的环境中,由于上级的命令,指标的压力,同行的竞争,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人不得不提高专注于工作,才能提高效率。 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由,西方人认为“反抗陈规旧习、克服障碍专注幸福是一种坚强的表现”,但是在日本人眼里,“能够牺牲个人幸福履行义务的人才是强者”,可见,日本人注重制度层级,牺牲个人利益顾全大局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这要求人不考虑个人利益,将维护制度、名声、道义作为首要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这种境界的日本人才值得尊敬。 由于日本与西方在文化层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日本人对外界的看法很敏感,日本人在制定法律时,会参考西方世界的制度和外界的批评,尽可能使他们的习俗和西方标准更接近。这体现了日本人敏感、谦虚的学习态度,他们善于学习,接受批评,懂得借助外界的意见完善自身,提高日本民族的素质和国际地位。 在日本,“诚”有三种含义,一是对遵循日本伦理规范和日本精神的热忱,二是用来称赞一个人的无私,三是对自己的行动及其任何细微后果负责。其中第一点前面已经有所涉及,第二点是指若诚实守信,大公无私,这样的人便具备“诚”的品质。第三点指的是,人要有君子风度,做人坦荡荡,不能无理由地侮辱诋毁他人,如果是为了自己的道义而战,也要充分考虑拿起刀剑的后果。在日本人眼中,“人的身体是一把剑,剑不是侵略的象征,而是自我负责者的理想比喻。作为佩剑者有责任使自己的剑熠熠闪亮,也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不仅应当具备为道义战斗的魄力,也要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日本人注重精神上的修炼,其自我训练可以系统化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锻炼出能力,另一类是锻炼出超越能力的素质,即精神的强大。“一个人只有通过精神上的训练,才能活得充实,体味人生”,这第二类训练锻炼的是人的精神能力,当人的精神高度集中,无视周遭的环境和干扰,就达到了“无我”之境。日本人认为,苦行者通过不断地冥想,目的是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他通过修行能够无惧水的酷寒及身体的战栗,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修行者在瀑布下静坐冥想,头顶是瀑布的猛烈冲击,端坐着的修行者纹丝不动,就是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以期达到“无我”的境界。 书的第十二章介绍了日本人的生活态度。日本人认为“每个人死后都可以成为神,而把伦理体系建立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因为死亡带给他们的是更美好的想象,每个人都深信不疑自己会得到灵魂的升华,死就不再可怕,不再是威胁,而是一种为天皇效命的至高无上的荣耀。日本人的这种信念使他们变得勇敢,无惧死亡的威胁,甚至选择主动牺牲自己。投降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羞辱,主动牺牲是保全武士精神的唯一手段,这与日本人狂热的战争精神不谋而合。 其次,“日本人擅于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乐趣,而欣赏樱花是日本人都喜欢的一种享乐”。这让我想到了日本的匠人精神,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一件看似普通的工作,却从未感到枯燥和无味。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其一生中的55年都在制作寿司,准备材料的时候他会亲自去市场挑选,不做寿司的时候就带上手套保护双手。人们想要吃一次寿司需要提前预约,因为店里只有10个座位,而且无法点菜,只能由当天的食材决定。即使如此,人们还是趋之若鹜,因为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普普通通不意味着就很简单,正因为绝大多数人无法忍受重复带来的枯燥和乏味,看不到所做的事的意义,因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他必然能够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磨炼,这样的人是苦行者,也是匠人。将一件事做到极致,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必然就会在细节上精益求精,这种与世相反的处事之道应当引起我们对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的反思。 全书最后谈到,日本人在国际上的行动方针是见机行事,即他们既可能吸取教训,为和平而战;也可能旧业重操,重新拾起武器,在世界阵营中谋发展。日本在战时一直宣称军事上的各种成功或失败是在意料之中,一切仿若都是可遇见的结果,不值得怀疑,日本通过这种方式回避屈辱,否定失败,稳定军心。因此,即使战败,日本也未曾表示过犹豫,而是坦然的接受了美国的占领和政策,并表示这是改善日本现状的有效方式,我们别无选择,接受是最好的方式,这在其他国家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奇迹。日本能够承认战败,却不能回应侵略的事实,更不可能承认诸如南京大屠杀,慰安妇这样的罪过。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日本历史教科书对日本占领南京一事只有三行字的概要,绝大部分日本年轻人只是听说过,并不了解这一历史,因此我们听到的否认的声音大都是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的抗议,他们引导着舆论的走向。我还看到一种解释说,之所以德国愿意承认战争罪行,是因为可以把罪过推到纳粹身上,国民是被煽动的,而日本天皇“万事一系”,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日本人效忠天皇,不能承认天皇犯了错,如果认罪就等于是对天皇的背叛,背叛是绝无可能的,也就不可能承认战争犯下的罪行,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日本更忠诚于国君了,所以,日本无论如何都不肯承认侵华犯下的罪行。我们唯有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树立大国威严,在各个方面超越日本,让国家发出的声音更有威慑力,才能够让日本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