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关于遇到“了解”
近日跟友人聊到“需要被了解”的话题。
她说:这是我们根本和共同的需求。
我深深认同“被了解”这样的个人需求,也曾用各种表达方式向自己喜欢的人或者喜欢自己的人去表达,希望能与自己达成更好的互相了解,然而结果总是失望多于期望。
这些过往的经验让我意识到,完全被他人了解是不可能的事。
基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背景,价值观和人生经历,一个人要去理解另外一个人,实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者说,几乎不可能。我们能做到的最多仅是接纳与包容,甚至不应该“希求”被了解。
“被了解”的体验更像是那些会在黑夜里抬头偶尔看到闪亮的星星这样的,人生里少有的某些时刻。而这样的时刻,你会记得很久。
想起自己多年前就非常赞同的,廖一梅在她的随笔里写的一句话:
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人人都渴望的爱和身心交融的性都不能让人觉得被了解,而是“被了解”这件事本身让人需求,它更接近人要打破自己孤独本质的方式。
而村上春树在《1973年的弹珠玩具》里有一句话说:
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
是多年前看过的小说,那时还不能接受他的观点。与其说不接受,更多的是不理解,从而不能认同到吸收为自己的东西。
“如果不了解,又如何过得去。”我记起来这是我当时问自己的话。
其实这两句以因果方式放在一起,也依然成理:因为“稀罕的是遇到了解”,所以“如果不了解而过得去,那再好不过了。”
如果遇不到“稀罕的”,就不去奢求,凑合能过得去,也算是非常“佛系”地说还不错——是一种无奈吧。
“被了解”在心理学上说是“被看见”的需求。因为“被看见”,自己的存在就在某种意义上得到肯定。
我一度在关系里希求“被了解”,也会用“对方不是懂得的人”这样的判断去终结一段关系, 说到底,不过是自己的认知系统里把“被了解”分好了级别,对不一样的人有着不一样的要求。最好能遇到这么一个人,Ta冥冥之中就好像了解我,跟我一拍即合。
而这一开始就错了。
我们对他人这样的要求是过分的。我们并不能或者说,不应该对任何人要求任何,尤其不能在把对方按照等级分了类之后再去指责,不管对方是你的父母,亲人,朋友或者恋人。
很多人都对跟自己越亲密的人,要求越高。比如觉得父母就“应该”跟你达到深刻的理解,或者觉得恋人理所当然“应该”知道你的需求等等,如此,以至于我们总是会在亲密关系里发现种种不可解决型的矛盾——起点太高,遮住了解决的办法。
现在再去看村上春树的那一句话,便会得到不一样的思考。
我们既然能看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在这些不同里面,求同存异便是。
当我们各执己见的时候,其实这也是另一种沟通。我们透过他人的表达去探究其个人背后的经历与想法,是很有趣的体验。也因为不再索求任何,“被了解”与否是随机事件,有则善待,无则接纳,这对人际交往来说是一种释怀。
所以即使不了解,也可以“过得去”,除了前面说的无奈的语气,也可以被解读成好的状态。
像是美剧《摩登家庭》里的这一大家子,不管是老夫少妻Jay和Gloria,还是同性伴侣Michel和Cameron,或者是矛盾百出的Claire和Phil一家,家庭里各自都保有这自己的个性,并且在各自个性舒展中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方式。
这部剧时常让我看得眼红,是羡慕的那一种:能有开明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有勇于沟通和不委屈求全的脾性,以及每个人发自内心对于他人的爱意,接纳对方的不一样,“被了解”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并且这样的了解为彼此之间增进的感情分量,也是无可替代的。
过去时常会跟人去解释自己,或者解释自己的行为,希望对方能够懂得或者说认同自己,以此得到“被了解”的凭证。
而当你接受“每个人都应该是他本来的样子,即使我不喜欢,也没关系”,就可以开始放开心与他人相遇,丢弃那个急于向他人展示自己或者解释自己的姿态,去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感受对方的情感变化,这也能让彼此的交流时间变得轻松愉快。
特别喜欢德国心理学家兼格式塔疗法*创始人Fritz Perls写的一首56词的小诗《Gestalt Prayer》*,这里摘取其中几句:
我不是为了实现你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
你不是为了实现我的期待而生活于这个世间。
如果我们有幸能成就彼此,那很美好;
如果不能,那也无能为力。
他的观点是,我们各自是自己的样子,并且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这是我们能够互相理解和成就彼此的前提。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放下自己对于他人的偏见和执念,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做真实的自己,也让别人做自己,“被了解”便不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人与人之间达到互相了解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的,但在得到这种体验之前,就要花时间,需要双方都愿意花的时间。
去跟你聊天,聊那些日常的琐碎;跟你见面,一起看各种风景;去跟你一起经历不同的事情,跟你就不同的事件进行沟通或者辩论甚至争吵。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难过有委屈有沮丧,同时也会有愉悦有惊喜有开怀,在一点点的相互连接中,逐渐达到的一种相互越来越了解的状态——这是且只会是动态的平衡,没有一劳永逸,也没有一蹴而就。
像是播种一颗娇嫩而珍贵的植物种子,需要日日细心照看,浇水,看土壤的酸碱度,补充土壤的肥力,除虫,保温,修枝,看着它从小芽到枝叶渐长,陪着它长大,还要持续不断地照料,保持它的生命力。
在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写给大人看的故事《小王子》中,爱慕着小王子的狐狸说:
正是你在玫瑰上花的时间,才让她变得如此珍贵。
小王子没有爱上狐狸,除了因为小王子为玫瑰花下的时间,让他与玫瑰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沟通与连接的“被了解”的方式,还因为,小王子根本就不给狐狸与他花时间的机会。
所以,下一次,当你抱怨别人不了解你,或者你不被了解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花时间用心去关心和倾听对方,与之交流;即使对方跟自己观点相悖想法各异,也不需要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星球上做自己。
没有人喜欢孤独,也没有人喜欢做关系中的隐形人,知道如何主动遇到“被了解”,便可以收获这“稀罕的”带来的喜悦。
以及,那些获得“被了解”的时刻,真的很美妙。
注:
* 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又称完形疗法,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这种疗法是一种非解释性,非分析性的心理治疗方法。更多解释请看百科词条。
* 《Gestalt Prayer 》原文:
I do my thing and you do your thing. I am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And you are not in this world to live up to mine. You are you, and I am I, and if by chance we find each other, it's beautiful. If not, it can't be help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