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杂论》书评
《唐诗杂论》是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的经典之作,有人评价其是“从历史的角度以诗人的笔触评论唐诗,可谓大家写的小书”。其内容大都通俗易懂,其中的文章大都发表在20-30年代的报章杂志上,后来汇编成册。对唐代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孟浩然、贾岛、岑参、杜甫、李白等人的诗歌成就有独到而深刻的评论与分析。朱自清先生评价他的《唐诗杂论》道:“……都是精彩逼人之作。这些不但将欣赏和考据融化得卡啊好处,并且创造了一种诗样精粹的风格,读起来句句耐人寻味。”
《唐诗杂论》共有七篇,分别是《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孟浩然》《贾岛》《杜甫》《英译李太白诗》,其中杜甫的篇幅最长,同时在我看来也是这七篇中最富有诗韵和闻一多情感的一篇,那就先谈谈这一篇吧。在引言中,闻一多坦言自己对于杜甫的撰写和研究是跳过了分析,直接进行综合,写的是自己“想象中的‘诗圣’”。从闻一多的言语文字中,不难看出闻一多对杜甫的崇敬之情,说“禽族丽再没有比凤凰更善鸣的,诗国里再没有比杜甫更会唱的”,并且认为“上下数千年没有第二个杜甫”,李白只有他的天才,没有他的人格。文中从杜甫的青少年写到杜甫壮年游历,最后写杜甫对李白的印象。在写杜甫青少年的诗风时,闻一多认为是杜甫诗才的初露锋芒,此时的杜甫是不可一世的,有着风光优秀的家学渊源,也有自己的抱负,故此闻一多认为这个时期的杜甫是十分自信的,才能写出“七岁思即壮,开口吟凤凰”这样不可思议的比拟。而游历时期的杜甫被分为了两段,前期是快意潇洒的,而后期乱世纷纭,生活趋于潦倒,诗风前后形成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众所周知,杜甫是十分钦慕李白的,但是闻一多先生的文字里认为一开始杜甫对李白的钦慕是始于一种“学仙的心理”,故此前期的诗文谈到李白多是夸赞李白的谪仙风姿,而后杜甫渐渐失去学仙的兴致之后才关注到李白的文字诗歌。这个观念十分新奇,也十分有意思,细细想来确有这种感觉。
除了《杜甫》一篇以外,我还比较喜欢闻一多先生关于“初唐四杰”的论点。他认为王杨卢骆其实不仅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也暗含了一种序列,王杨的地位是较高于卢骆的。卢骆负责改造宫体诗,是负责“破坏”,注定会牺牲,所以失败了;而王杨使五言八句到五律,完成了完整的唐音五律,是建设。除此之外,闻一多先生对于“四杰”的说法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卢骆与刘(刘希夷)张(张若虚)是一脉相承的,王杨与沈(沈佺期)宋(宋之问)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就奠定五律基础的观点看,沈宋与王杨也可视作一个集团,也有资格承受“四杰”的徽号。卢骆与刘张在改良宫体诗的观点下则可以被乘坐另一组四杰。闻一多先生不要墨守传统观点只看到王杨卢骆这“四杰”,而拘泥了思路。这是我十分惊叹的地方,为之后读唐诗时也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
其实《唐诗杂论》中每一篇都有新奇的看法,读来十分有趣,这里选择了闻一多先生用笔篇幅最多的一篇和个人最为喜欢的一篇进行奇文共欣赏。从中也可以管中窥豹看出闻一多先生的奇思妙想,十分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