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古文观止》19
领读者说 今天要读的篇目是: 杜蒉扬觯 晋献文子成室(精) 苏秦以连横说秦 今日话题 1 礼记的意义 2 赵武的前世今生 杜蒉扬觯 杜蒉进谏平公,指出平公的不是,你的大夫都死了你还饮酒作乐!不尊礼数啊你! 杜蒉这个人,就是比较会办事,会给上司进言的人了。要是直接跟平公说,他觉得可能平公还得办了他,于是迂回了一下,喝了三杯,退出去了,平公一看,就问,你怎么走了啊,杜蒉这才有理有据的说出缘由,从而让平公改过。 本篇较为简单,读过即可。 晋献文子成室 这篇文章很短,还没看明白已经看完的短。我们先来看一下人物背景,晋的赵文子宫室落成,晋的大夫们纷纷送来贺礼,并觉得无比开心。 那赵文子是谁?即赵武,没错,就是《赵氏孤儿》的那个赵武,他是晋国名臣赵衰、赵盾之后,晋卿赵朔的遗腹子。 他出生前,家里就被灭族了,15年后才得以昭雪。到他成年,封了大夫,建造新宅。这个时候大家一6看,名臣后代,沉冤昭雪,又得宠信,必然是要争相道贺的。 道贺的人那么多,怎么就张老的贺词被记录下来了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人家会说话! 说的啥呢?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如果不了解赵武的背景,这几句话是不中听的,可是了解了,你会觉得,我去,这老头太会说话了! 赵武立刻领会,张老的祝辞是以屋的功用永恒祝我寿终正寝,保我家族永昌永贵。 祝辞与答辞都是紧密结合着赵氏的血泪史的,“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祝词,亦是规劝之词。一祝一答之间,确实是让人感慨颇多。 PS:赵氏是嬴姓的一个分支,从晋文侯(前780—前746)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以其历代事晋侯有功勋,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国政的重臣。据《史记·赵世家》说,赵盾之子赵朔在晋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为夫人。 就在这一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勾结诸将军构罪族灭赵氏,赵朔的夫人怀着身孕躲进公宫中,后来生下赵武,就是本篇所记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15年后,赵武得到韩阙的帮助,攻屠岸贾,灭族报仇,后来成为晋国的正卿。 这篇短小精炼,可扒的却特别多,有兴趣可以扒一下赵氏孤儿始末。 礼记读完了,很多人说礼记过于迂腐,然而礼记是古时各个家族必读书目,详细讲解了各种场合的礼仪,和说话之道。 然后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孩子们,何时说何样的话,与长辈说话的礼数,都不是很清楚,礼貌方面,鞠躬已经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做个模范,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那为什么不可以读一读礼记呢? 我们不用过去繁琐的礼仪要求自己,然而却可以学习借鉴,古人自律,守礼的美德,而不是不懂礼貌礼仪的情况下,一味寻求自我和个性。 苏秦以连横说秦 《礼记》结束,开启《战国策》啦! 《古文观止》收录的第一篇是《苏秦以连横说秦》 先科普一下《战国策》,摘录自百度百科(迷之微笑.pig)。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畔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1]。”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说白了,就是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各种门客的各种言论,以及如何说服别人信自己,得永生! 从这篇开始,又长又长又长的文,来了。 句式华美,辞藻富丽,动辄长篇大论的《战国策》,登场了。 苏秦是当时游走在诸国之间的政客的典型代表,先去找秦王,说说说,说说,秦王不信,苏秦穷困潦倒的回家了,回家以后,就没人理他了,家里人都不拿他当家里人了。 于是他发奋图强,好好学习,一年后,他又去找赵王说说说,说说,学习是有成效的,赵王信了,于是苏秦就开始飞黄腾达了! 回到家里也是地位高高在上了。 其实我觉得,这篇之所以作为《战国策》的第一篇,一方面,合纵连横确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苏秦确实是当时游说之客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苏秦代表了当时大部分政客的价值观,及以一己之力撼动时局,且得富贵。 其实这篇也希望大家多读读,与前文对比极其明显。 —————————分割线———————— ——————以下是书友感悟————— 王彩儿 《杜蒉扬觯》原来我们喝完酒总是会扬扬酒杯,以示尊敬,来自于杜蒉,称“杜举”。儒家的好处大概在于此了,无论你是何人,读了书,接受了儒家思想,便总会操心国之事宜了。杜蒉算是例子。 人们在条条框框里生活,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追逐的不过是名利的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欲望,即便是今日,我们进化到今日,承载了祖先这么多的历史,留存的记忆变成框架,哪里有过片刻的自由,更别说一国之君了。 此刻我并不是说赞同平公饮酒,只是感慨生命本身无自由,或者自由必是看透一切欲望本身,自我本身,不逃避,亦不恐惧,不对立,亦不摒除······已跑题,不多聊。 《晋献文子成室》感谢领读普及的文子,赵氏孤儿,一个颠沛流离的魂灵。不知道文子在房子面前,向祖先跪拜的那一刹那会不会内心再无飘荡,美哉轮焉,美哉奂焉容下的是生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我们称之为“家”。 《苏秦以连横说秦》苏秦与张仪,鬼谷子的弟子。合纵连横,以二人为代表。今日谈苏秦,从在秦国连横说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后到赵国,封武安君,后前往各国,最终形成合纵抗秦之势,拜六国相印,成为极为有影响之人。 只是在苏秦的内心深处渴求的又是什么?他“锥刺股”的读书,想要出人头地。官拜相,却叹:“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在这个叹号的背后记载着苏秦生命里缺失的过往。 忍不住写上两句,以示感慨。 《苏秦》 合纵十五载,拒秦函谷关。 本为富贵心,怎奈无闲田。 引锥刺其股,妻嫂父不言。 身携六国印,魂归卿心寒。 ———————————————————— 等待戈多 杜蒉扬觯,以退为进,欲言又止,让平公按捺不住一探究竟。而后自然明白了其用意。不过当年的杜举早已变成今天的干杯与见底。 晋献文子成室,一个懂得在一片道喜中理性的点中文子的痛点,一个懂得在荣华富贵之后,冷静的感谢九泉下的先人。都是智商情商俱佳的高手。 苏秦连纵横说秦。前半部分苏秦巧舌如簧,大讲秦国的先天条件之好和先前一统天下者都需用兵讨伐的共性特点,鼓动秦王厉兵秣马,开疆扩土,成就霸业。 但秦王不从,苏秦回乡。后半部分苏秦受尽人情冷暖之后,揣摩成,出相入世,天下莫之伉。家人的另一番嘴脸,更加刺激他不信亲情理教,而信奉权力地位和荣华富贵。 估计纵横家的种种表现儒家应该是最看不惯的。不过国家对外交往,维护自身利益,用的还真都是纵横家这一套。殷鉴不远,看看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关系就很明显了。 另从今起,开启了战国策,读起来确实和前面的儒家经典有很大的不同。篇幅加长,言语华丽,排比反问,重利轻礼。读起来感觉棒棒哒。 ———————————————————— 海山 杜篑扬觯 被楚国俘虏,却让楚共王赞叹“晋未可与争” 的知罃死了,知罃回晋后,成为中军帅,助晋悼公(也就是本文晋平公他爹)制定了废楚伐郑政策,终使晋国复霸诸侯。 所以,晋平公挺混蛋的,本文虽然纳谏了,也是因为杜篑策略得当的原因。如果平公是明君,哪儿需要杜篑如此费劲心思的进谏呢。 杜篑,会进谏的厨师,青史留名。 师旷,大音乐家,传说目盲,也传说是名曲《阳春白雪》的作者,怎么也不懂“礼”呢?李调,没搜到什么背景信息。 晋献文子成室 赵氏孤儿被启用,身兼复兴赵氏的重任,在新宅落成之日,被张老旧事重提,把“哭于斯”的赵氏血泪史放在颂词当中,实在是寄托着殷切的期望。当然,赵武也没让张老失望,不但领会了长辈的心意,而且成就了一番事业。 新居落成的庆典背景确是晋国血雨腥风的“下宫之乱”,全文短短几十字,深沉含蓄,却又层次分明,古文之美,淋漓尽致。下一篇就到《战国策》的长篇大论了,再次致敬。 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算历史,但感觉演绎成分不少,经过了艺术加工。 开篇,苏秦“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当秦王以羽翼未丰拒绝时,又得啵得啵了半天,可以想象苏秦以三寸不烂之舌口吐莲花,吐沫横飞的场景,画面感很强啊。 可惜,还是“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的走人了。 后来又修炼一番,神功大成,到了赵国封武安君,天下权力在手,无限风光。家人亦“前倨后恭”,前后对比反差越大,人物塑造越鲜明,故事越好看。 总结: 苏秦是个狠人,尤其是对自己狠,这点儿值得我学习。 连横合纵之说,到现在也不过时。 但过分追求纵横之术,容易本末倒置,提升自身实力才是根本。 春秋,礼崩乐坏;战国,没有礼乐了。 ———————————————————— 立红 《杜蒉扬觯》 杜蒉很聪明又幽默,罚酒三杯之后,马上走,平公觉得好怪,杜蒉你站住,为啥走了?杜蒉才一一说出,平公爽然自失,欣然接受。这种方式容易被人接受,真好。另外杜蒉是厨师,能向国君进谏;同时国君也能欣然接受,都实在难得。 《晋献文子成室》 献文子原来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成大了,又受封大夫,新宅落成,晋大夫纷纷前来祝贺。张老的颂辞一颂、一祷幽默风趣,语重心长,赵武的答辞表明了他的居安思危,从善如流。 《苏秦以连横说秦》 本文通过形象对比:苏秦在失意时所遭到的冷遇和成功后所受到的尊重,直指人心,势利驱使人的行为。可叹。 ———————————————————— 如果喜欢请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