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荣《大明十五疑案》
#大明十五疑案#读完,是纸质书来的,很难得了蛮认真考据的,观点也比较中立,挺推荐的。按时间顺序写的,疑案大多集中在明初和明末,好几个皇帝都是“可惜我不能有姓名”。
读后感的话,就,真的是乱啊。明初的几个疑案也不知该感谢当年明月还是感谢社会普及度高,算比较了解,正好借此梳理一下也比较清晰。对于很多疑案,比如说朱允文的下落,就有把存在的假说大致都说了一下,对应的论据也写了,真的蛮不错的。譬如关于建文帝通过密道逃生的观点,有写专家真的发现明皇宫附近有地下通道诶(想想也是肯定的吧,就像现在造楼都得有逃生通道哇)。明初的疑案大体是朱重八两父子为了集权的大开杀戒,大家反正也都明了了,很多冤案本朝后期就很多人在怀疑了。至于郑和下西洋,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点是说他的航海日志之后下落不明,导致之后想重建困难重重(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朝廷禁海啦。一边严格禁海,一边花大钱“扬国威”,很威风吧?)。
然后明末的冤案就很能体现积弊了。明初的案子全都出自皇帝的一言堂,明末就开始错综复杂的这大臣那公公了。虽然政治斗争贯穿始终啦,但真的后期很多皇帝都怠惰了懒理朝政,却又想强权在握(zb嘉靖),搞来搞去就是乌烟瘴气了。虽然人杀的可能没他先祖多,但影响很坏。到了明末三案,那离奇程度,真不啻于章回小说天桥说书。最后袁崇焕案和崇祯太子的下落,也是徒剩唏嘘了吧。
以下为沈万三案的较详细内容。
沈万三不是明初人而是生在元代死在元代的地道元朝人,沈富(沈万三)的确切生卒年虽然难以考知,但他在明朝建立以前即已去世是可以确定的。 然后关于他怎么发家的,聚宝盆肯定太玄乎,他应当是由躬耕起家,再通过经商(主要是海外贸易)致富的,是一个大地主大商人就对了。
到明初,一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沈家的巨富地位仍然保持着(当然已经是沈万三后辈的故事了),真正的噩运降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谋反案”发生以后,左不过政治倾压,朱重八死之前还要把经过五年压榨没了油水的沈家人凌迟至死。 想想也是蛮残酷的,靠献金挺过了明初政权交替(苏州的肯定当年助力张士诚的),明朝建立后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不少子弟因家境富裕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同当地文人广泛交游,也有担任朝廷官职的,作为商贾之家算得成功了。但为了防止树大招风,有子弟辞官,所以其实没有真正自家人进入权力中心,对朝堂风向不够敏锐,还是没能挺到最后。特别是碰到朱重八这种疑心病重的皇帝,一直挺到他死之前至死方休已经很不容易了_(:з」∠)_
至于流传甚广的太祖对沈万三的迫害呢,实际上是民间对他查抄、打击江南富民的记忆和对于江南重赋的不满。江南富室宁愿拥护张士诚而不愿站在朱元璋这一边,引起朱元璋的异常反感。一直到明初,江南士绅对明政权和朱元璋还深怀芥蒂,而朱元璋在占据江南后,对当地士绅也采取了严厉的打击。并且出于消除隐患、巩固政权等多方面的考虑(其实还是不自信),朱元璋对江南富民采取了严苛的政策。除多次强制迁徙,课以重赋外,还利用“胡党”、“蓝党”、“空印案”、“郭桓案”,藉“通党”为名,大力打击江南地主势力(包括相当多的江南官吏)。太祖对打击有碍自己统治的富豪势力不遗余力,这种残酷与专断恐怕堪称空前绝后,沈家的遭遇正是元末明初江南地主富豪的缩影。 沈万三或沈秀不是沈富特有的称谓,沈氏家族的其他子弟也极有可能继承“万户三秀”的名号。人们将沈万三后人的某些事迹也附会到他的身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步将明初移民、太祖打击江南地主大族、江南多官田重赋以及胡蓝之狱等都附着到沈万三身上,沈万三也就成了江南富民在明初受打击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