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的伟大:蔡元培》连载一|读嘉人物
独有的伟大——蔡元培 名臣翁同龢曾赞:“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这是读嘉出品介绍的第1位人物
独有的伟大:蔡元培
文/苏则(原创)
伟大的独有—蔡元培连载一|读嘉人物(蜻蜓)点击即可收听主播 焕秋 朗读音频
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
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
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
欢迎阅读读嘉公众号《独有的伟大:蔡元培》连载一。
说到新文化运动,不可不提蔡元培。说到蔡元培,我们会发现,在那个时代里,他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人物。
蔡元培的这种独特,并不是在学术成就方面。他写的学术著作,如《中国伦理学史》,今天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学术价值;他比较有名的《石头记索引》,也已经成了牵强附会的反面教材;蔡元培当年最感兴趣的学问,是美学、心理学、民族学,但是这些学问,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冷门的,他对这几门学科的研究,在后世也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
蔡元培的独特,也不在他的政治成就上。他一生倾心于教育事业,从未处于权力中心,对权力斗争兴趣不大。蔡元培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惊人的声望。这个时代,名人众多,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等,都是一时的弄潮儿,但他们的粉丝多,反对者也不少,黄侃讽刺胡适,苏雪林憎恶鲁迅,却没有什么人公开表示厌恶蔡元培。白话文言之争最激烈的时候,支持旧文学的林纾,曾经在一些文章书信里,把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都骂了,最后却还是向蔡元培公开道歉,认可他的品行。

当时各个思想派别并存,交锋激烈,对于文化界人士来说,这种异口同声的赞美和认可是非常罕见的。我们知道,蔡元培曾是北大校长,在那个年代里,思想最激进狂热的是高校的学生。不少有名的校长、教授,都曾因为学生运动被赶出校园,而这些高傲狂热的学生,对蔡元培,却普遍是敬重有加。冯友兰曾回忆说,1922年,自己在纽约留学的时候,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来欧美参观调查。在纽约的北大同学会听说这个消息,就自发组织了一个接待委员会,前来迎接,又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大教室里开了欢迎会。当时,可以说是座无虚席。蔡元培一进会场的门,在座的学生“呼地一声都站起来了”,好像听到了一声口令——冯友兰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口令,只是因为他们自发的敬仰之心,就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
当时有一个中国的中年教育工作者,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她看到这个景象,非常惊奇,发表评论说:“我算是真佩服蔡先生了。北大的同学都很高傲,怎么到了蔡先生面前都成了小学生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蔡元培何以有这样的声望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维新、革命和教育改良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在清朝同治六年,即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也就是现在的绍兴市。他的家族,是当时浙东一带小康之家的典型,由经商走向了治学。蔡元培的父亲是当地一家钱庄的经理,而他的六弟,也就是蔡元培的叔父蔡铭恩,则成为了一名廪生,也就是成绩优秀,得以享受官府经济补贴的秀才。蔡铭恩的藏书和启蒙,对于童年的蔡元培来说,有很大的意义。蔡元培本人读书求学,走上科举道路,而他的大哥和三弟就在上海和绍兴经商,构成了资本和文化互为依托的良性关系。

许多人知道,蔡元培做过晚清的“翰林”。所谓“翰林”,其实是一个总称。清朝设有“翰林院”,吸收各地科举人才,负责编书撰史、科举考试等工作,不参与具体机密事务。“翰林院”里的任职人员,都属于“翰林”之列。单论官位,其实并不算很高,蔡元培先是在1892年考取进士,做了“翰林院庶吉士”,大致算是研究生或者实习生,过了两年之后考试通过,做了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只相当于地方官上的知县。
那么,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了:翰林院编修既然不过是七品芝麻官,为什么在民间,“翰林”广受尊崇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这和中国尊重科举、尊重士大夫的传统有关。翰林院人员虽然官位可能不高,但几乎都是科举精英;比起外放各省的地方官,翰林油水不多,但也因此廉洁清贵,成为中国名望最高的士人群体。
因此,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可以说是在旧的科举体制里走的最远、最成功的一个了。晚清大学士,名臣翁同龢,就曾在日记里提及蔡元培:“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虽然科举之路一帆风顺,高层也青眼有加,但蔡元培这个人,实际上是与晚清官场格格不入的。蔡元培原先字鹤卿,这个字,是他的叔父,廪生蔡铭恩给他取的。明清一品文官,在官服上绣鹤,长辈期待的是博取官位、青云直上。蔡元培嫌它庸俗,先改为“民友”,意为民众的友人,又改为“孑民”,取自诗经的“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把自己归入民众之列。这就把中国普通读书人的名利追求,转化到了儒家“三代之治”的政治社会理想中去了。蔡元培儒学底子深厚,骨子里其实还是比较传统的儒生。只不过,他属于儒生中的清流派,追求的是理想,而不是功名利禄。
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清流派儒生,对内能坚守忠义正直的节操,对外能够看到官僚政治的黑暗和弊病,但由于生在专制时代,失去了政治实践、实现自身理想的切实途径,因此往往只能在纸上或者口头上抗议。他们的抗议,往往没有效果,于是他们就只能消极抵制,要么辞官不做,要么称病或者告老还乡。蔡元培一生有很多次为了抗议而辞职,实际上非常类似这一模式,只不过,近代中国面临着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新思想源源引入,中央帝国的专制也有所动摇,清流蔡元培的人生和理想,也因此得到了前辈们所不曾梦见的机遇。
儒家的政治社会理想,和西方新学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中国最初主张学习西方的,基本就是一批儒生。晚清第一个驻外使节郭嵩焘,称颂西洋各国的政体,说它们就好比儒家理想里的“三代之治”。1895年,一千余名儒生举人联名要求变法维新,是为著名的“公车上书”。到1898年,维新派士大夫迎来了戊戌变法。蔡元培关心时政,同情维新,在这一年,和朋友们一道,设立了东文学社,试图通过日文了解西方思想。蔡元培对谭嗣同非常佩服,但没有结交康有为、梁启超他们。说起来,这个理由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蔡元培认为康有为、梁启超此时正是炙手可热,现在凑上前去,不免有趋炎附势的嫌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翰林清流的性格。

百日维新,不过百日。维新运动不久就失败了,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外国,谭嗣同牺牲了生命。蔡元培在他们风头正盛的时候,不屑于前去依附他们,分一杯羹,而到他们遭遇严重挫折、灰头土脸的时刻,却愿意和他们同进退。蔡元培说,“北京政府,无可希望”,愤然离开翰林院,抛弃了众多读书人梦想的官职。他和历史上正直的儒生一样,已经看透:中国官场已经被既得利益者绑架,腐朽无可作为。但此刻蔡元培和他的前辈们不同,在消极抵抗之外,他还有新式教育的武器。蔡元培打算通过改良教育,实现康有为、梁启超没能实现的理想。民国最重要的教育家从此起步。
1898年蔡元培离开北京,回到绍兴,不久就担任绍兴中西学堂总理——也就是校长,当时的学生中,有一位就是北大历史上另一位名校长:蒋梦麟。蒋梦麟回忆说,中西学堂正如其名,中国旧学和西方学科都教,可以算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种新尝试”。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在这里可以看到它的先兆。这几年里,蔡元培还担任过剡山书院、丽泽书院这些中国旧式教育机构的院长,并试图在其中引入新学和新的教育理念,但效果一般。
在蔡元培浙江办学期间的1900年,他的原配夫人过世了。蔡元培提出了五条结婚条件:第一,不缠足。第二,识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些要求都体现了西方新思潮中,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精神。蔡元培在第二年的再婚婚礼上,还向来宾批判了闹洞房的陋习,并且用演说会代替了闹洞房的习俗,这些都是他接受新思潮的例证。面对中西新旧文化伦理的碰撞,蔡元培的基本立场,是中庸调和,吸收两种文化中他认为合理的方面,例如,他用《春秋公羊传》的三世演进,阐释达尔文的进化论,又指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对君臣、父子双方的要求,如果君主不仁爱,就不能片面要求臣子忠诚。也就是说,儒家伦理有其合理性,不过是被专制文化给扭曲埋没了。这种折衷主义(Eclecticism)的立场,也反映在了他的婚礼上。我们刚刚介绍了蔡元培对旧式婚礼的改革,这些改革中,还有一个小细节是:蔡元培还把“孔子”二字的红幛子,挂在了大堂上,用来代替民间习俗中的福禄寿三星画轴,他对孔子和儒家是有一定认同的。
婚后,蔡元培仍然致全力于教育工作。1901年,他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教习,让学生“自由读书”,学习英文、日文,又设立演讲会,提倡学生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后来的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等名人,都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学生。 1902年4月,中国江浙地区部分关心教育的人士集结起来,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学会,推举蔡元培为会长。这个学会部分实现了蔡元培的理想,也就是由新式教育走向政治革新。学会相关人士,如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等人,大多传播民权思想,倡导民族革命。在此期间,蔡元培又筹办了爱国女学,担任女校校长,这也是非常超前的。

满清贵族把持朝政,并且多为保守派,拒斥政治革新,因此政治革新运动逐渐演进为民族革命运动。蔡元培也认同民族革命的逻辑,但是反对激进的民族仇杀。当时有名的民族革命人士中,有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邹容,他写的《革命军》,就持有屠杀满人的观点。蔡元培的性格是调和、稳健的,他写了一篇《释“仇满”》,反对纯粹的种族主义,认为民族革命应该回归它的本心,也就是民权和革新的精神。
此时,长三角地区革命思潮风起云涌,浙江出现了两派民族革命组织。这两派原本是各自为战的,但它们的组织者却都认识蔡元培,因此,1904年,蔡元培约他们到爱国女学会谈,合作成立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光复会,蔡元培担任会长。第二年,也就是1905年,国民党的前身——同盟会成立,蔡元培也加入其中,孙中山任命他为上海支部部长。
光复会和同盟会这两个革命组织,地方色彩、派系色彩浓厚,因此很快水火不容。两派的斗争,到1912年,光复会实力派首脑人物陶成章被同盟会的陈其美指使蒋介石刺杀,达到顶峰。奇妙的是,蔡元培不但同时参与两会,而且既是光复会的创始人,又成了同盟会的元老,两派人对他都不嫉恨,这是非常少见的。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蔡元培本人的书生形象和调和性格,决定了他对权力争夺和派系斗争不感兴趣,也没有政治城府,因此各个方面都能接受、认可他。
1907年5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等人的帮助下,蔡元培赴德国留学。蔡元培在德国四年,所学习的主要是心理学、美学、哲学、文学和民族学。西方实验心理学和非功利的纯粹美学,均为中国传统缺乏了解之处。蔡元培对这两个领域的学习,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后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有陶冶情操,教育人超越功利私心的作用,有宗教之长,而无宗教之短。这个思想在世界范围,也是相当超前的。
陈独秀留学日本,接受法国革命思想,最终走向激进之路。蔡元培在上海办学,又往欧洲留学,基本上受到了类似思潮的影响。但他善于调和、不走极端的性情,让他和陈独秀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蔡元培在德国翻译了伦理学著作,又编写了他本人最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伦理学史》。在这本书中,蔡元培就采取了一种调和的态度。和全力反对儒家和孔子的陈独秀不同,他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中的闪光点。蔡元培写《中国伦理学史》,特别提出三位清代儒生:黄宗羲、戴震、俞正燮,因为他们的思想,有符合民权和女权精神的地方。

四年之后,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不过一个月,陈其美打来电报,催促他回国工作。蔡元培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孙中山组织南京临时政府,任命蔡元培为教育部长。南北和谈之后,蔡元培在北京政府继续担任教育总长的职务。蔡元培终于有了在全国范围实践教育理想的机会。他会怎么做呢?
蔡元培会遇到哪些机遇?怎样改变了他的人生?
本期知识点:翰林
【英译】[member of theImperial Academy]
【基本解释】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图片来自网络,焕秋录音,文章版权归作者及<读嘉>所有 如需转载,请微信联系:dujia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