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八本书,八种人生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开始懵懂地感知世界,然后沿着各自的人生轨迹,开启了不同的旅程。 人与人生来相同,又不同。相同在生命的赐予,不同在可能的未来。而每一种人生,都自成一番风景,只有一路走过,回看那些坎坷,才有了五味杂陈后的唏嘘或者释然。有这样一些人,在不同的领域,凭借过人的才华,成就过人生的巅峰,因而被更多的人认知,然后,有人选择了书写自己的人生。
能够书写自己的人生,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在用经历书写着人生,而把所有的经历,转化成文字,这就是另一层面的书写,自传由此诞生。当然,作家这个职业让二次书写变得轻而易举,可是等等,不是只有作家,还有画家、音乐人和飞行员……,只要人生足够的丰富,无论哪个领域,都有着华彩的篇章。
阅读他人的故事,无疑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关照,因为一些作品而产生的共鸣,因为一些经历而增长的阅历,都无比珍贵,也许你永远都写不出《百年孤独》,画不出《向日葵》,但是却可以探访到伟大作品背后的真实——所有的不凡都是由许多平凡叠加而成。用八本书,带你经历八种人生,没有轻而易举的伟大,只有无数挫折后的不悔,而所有的伤痛终将成就那不凡的勋章。
家
勇敢追梦的叛逆少女:《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照自己的意愿一息尚存,也好过听从别人的安排,虚张声势地过着浅薄生活。”
这是英国天才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自传,《纽约时报》年度重点推荐图书,《每日电讯报》评价它:像刀一样锋利,像孩子的眼睛一样纯粹。
有人说,生活是写作最好的给养。也许正是因为过早经历的领养、孤独、别离与背叛,才造就了珍妮特•温特森这样一位作家,就天赋与灵气而言,少有作家能与之相比。温特森从小被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庭领养,16岁时因为爱上一个女孩,不被家人和教会接受,毅然决定离家出走,在殡仪馆、精神病院等多地兼职并完成了牛津大学的学业。
生活带来的伤口是象征,它可以摧毁,也可以救赎。温特森一直在努力治愈,但伤口可以痊愈,伤疤却不会消失。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借着伤疤得以辨认,得以一直走下去。
一家三口的爱与痛:《我们仨》
“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家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有人说,杨绛是比钱锺书有才气,却甘心做钱锺书背后的女人。也许对于杨绛先生来说,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并不存在付出牺牲的问题。《我们仨》讲述了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故乡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活着为了讲述》
问他海的那边有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海没有那边。”
这是《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是20世纪的文学标杆,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从文自传》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掺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
沈从文是20年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历史和文物研究上也颇有所长。
《从文自传》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湘西人民性情的强悍与民风的淳厚,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和神秘新奇的情趣。
他曾这样谈及《从文自传》的创作:“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他的动力来源何在。”
通过写自传来“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忆,更重要的是在对自我生命的反思中,展开自身与自身的对话,为当下自我寻根,并以此敞开通向未来的路。
艺术
滚石乐队创始人的摇滚人生:《滚吧,生活》
忘了说了,弹奏布鲁斯的感觉有点像从一丝不苟的乐谱小节线中“越狱”。音符在这些线中就像囚犯一样被关押着。像是一张张悲伤的面孔。
基斯·理查兹是英国著名的音乐人、吉他手、歌手、唱片制作人、词曲作者,被《滚石》杂志誉为“摇滚界最伟大的个人即兴重复乐段创作人”。他放荡不羁,脾气火爆,就像他说的:“大伙儿说你为什么锲而不舍?我想他们没太明白。我这么做不仅是为了钱,或者为了你们。我这么做是为了我自己。”他的名字一度被认为是耻辱,是堕落和魔鬼的化身,但也被认为是无数吉他手与摇滚乐手心目中的榜样。这是关于他的摇滚人生。在这里,他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恋情、创作等,重现他从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印象派巨匠凡高的一生:《亲爱的提奥》
“你知道,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则是我的。”
文特森·凡高是印象画派巨匠,一生屡遭挫折,去世时年仅37岁。提奥是他的弟弟,也是他一生中的知己、唯一的朋友。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凡高娓娓述说着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自己在艺术探索中的孤独寂寥,字里行间更渗透着浓浓的兄弟间的手足之情。
人生
海明威都自愧不如的非洲第一位女飞行员:《夜航西飞》
“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你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
不知道多少人小时候有当空姐空少的梦想,反正小编是有的。非洲第一位职业女飞行员、世界首位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传记能不看吗?本书在1942年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评价,连享誉文坛的美国名作家海明威都赞叹道:“写得非常好,超级的好,让我觉得自己简直不配做一名作家。”
柏瑞尔·马卡姆常被认为是肯尼亚的喀耳刻女巫。想象一下,喀耳刻在尤利西斯身上施下咒语,于是她可以一同远行,学习航海,见识世界。她还顺手对他的男性同伴们施下魔法,这样他们就不会对她闯入男子汉的世界忿忿不平,反而还欢迎她的加入。让众人着迷是她天性使然,而且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识与冒险。
提名奥斯卡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灵感来源:《昨日的世界》
“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
你也许看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你可能不知道这本书也来自于同一位作家。你也许看过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部电影的灵感来自于这本书。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诗人、剧作家。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弗洛伊德评价说:“茨威格驾驭语言至为纯熟,他善于表达一个对象,使得它的最精致的细枝末节都变得形象鲜明具体”。
这本书从一位欧洲知识分子的视角再现了一段欧洲史,展现了茨威格个人的精神历程,回顾了他与罗曼·罗兰、维尔哈伦等人的交往,对带给人类巨大创痛的两次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
本书单由新经典旗下此刻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