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如何化繁为简:【中医探微】的设计思路
现代中医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是传统学说有太多“套路”,基本的如阴阳[五行]、经络、六经、八纲、脏腑、卫气营血,加上各种门派,如经方派、火神派、道医、佛医、易医、术数医,还有圆呀零呀哲呀情呀艺呀什么的,真有需要弄得那么复杂吗?这对中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现代专业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因为这种貌似丰富实质是零碎散漫的知识结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智力负担或成本,无论从传授、学习、还是沟通(包括不同学派之间和中医与受众之间这两种沟通)的角度来说,都是付出多而收效少。
以中医的证概念为核心,《自助中医》的【证候探微】提出一个揉合了气血、脏腑、和八纲的证名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这个框架可说是个2.5维结构:其中横向的“虚|寒|热|燥|湿|痰|瘀|风”和纵向的“心|肝|脾|肺|肾”构成基本的2D架构,“全身”理论上应分为“气|血|津”,但津的部分与燥湿有相当多的重叠,所以将这部分剔除并将气血合并为“全身”置于五脏之上,实际上这也有暗示全身和五脏两者是不同层次的抽象功能的意思。腑的部分基本上(如胃/胆/膀胱)但不完全(如肠)按中医传统归入与之相表里的脏。因此,这个2.5D的证名架构突破了现行所有纯以文字为载体(因而只有1D单线)的组织安排局限,既基于人体生理常识、同时亦体现中医传统的[八]纲领概念,因而本身即具备能突显整个证名空间内在纲目结构的功能。
在这个2.5D结构里,各纲/体之间的相对大小,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各纲/体之间的重要性。正如赵老不断强调的,按内经的说法,“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俗语所说十病九虚。看上面的图做个简单的计算,虚-纲之下的证名(包括移到燥湿两纲的阴虚部分)超过所有证名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把握好各种虚证的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纵横关系,是当一个合格中医最起码的基本功。【证候探微】从列表的框架到选材和设计布局无疑都以这方面的考虑为出发点。
按照80/20的指导原则,我们选取了~80个最常用的证名,再根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把这~80证名分成核心和基本2组,并进一步将全身五脏配以不同对应底色,以便在每一纵列能够更有弹性地根据需要来调整各体-证所占空间,以达到屏幕上有限列表空间的最优化利用。
网页链接是另一个为提供能超越传统纸本媒体学习效率的技术支撑。比较一下传统证候学的文献,应该不难发现,现存的证候学教材基本是一个相当“平”(flat)的数据库。每一个证名下面的“知识包”相对完整,但证名作为某具体知识包的标签或抓手却缺少系统的分析,结果是几百个证名只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有时甚至以笔划排名。方剂学也存在类似情形。笔划排名好比英文字典,做工具书很好而且必要,但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认为用字典学英文是个正确的途径,更甭说是高效的途径。【证候探微】不仅开创了2.5D架构,而且利用每个证名至少有脏/纲两个维度属性,在证名这个层次上进行多种不同视角的预分析,并通过链接让用户直接控制知识包的显示页,中医学子们可在证名层次上通过任意视角或方向的探索比较来掌握具体的证。想想在一个被1D纸本媒介固定排序相隔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几个证名之间进行比较互鉴,对掌握领悟证候间的差异虽然是必要的,但用户所需付出的气力(而且需要不断重复)难免会消磨用户的热情。【中医探微】让这样的探索变得毫不费力,其积累下来的效率提升应该轻易超过一个数量级。
总之,从证名入手,且从最重要、往后都会经常遇到的那20%证及其方剂药物入手,在初学中医的过程中,让【中医探微】使用者集中大部分时间,可以很轻松地从不同的视角去检视这筛选出来的50~100核心证/方/药上,并通过相关医案加深理解,这就是【中医探微】通过网页技术所落实的化繁为简方案的理念所在。
欢迎各路专家学者从理念到设计到材料到实施提出意见想法,由此建立起中医道器之间螺旋式相互推动上升的理想状态,共同把中医的教/学/沟通以至市场和应用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新时代作出中医的专业贡献。
201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