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里有鱼,就是不吃钩,这是怎么回事?
在野外水域钓鱼,最常见鲤鱼星——大小不等的碎沫状气泡缓慢移动,这是由鲤鱼的生活和摄食习惯造成的。鲤鱼是底栖鱼类,摄食时埋头拱食河底的植物碎屑、小鱼虾、螺蚌和动物、昆虫尸体等,这种摄食习惯决定了鲤鱼游经的路径必然会留下大小不等的团状气泡,拱食时有,游开时消失,这一特性也为我们追星钓鲤提供了依据。
除了鲤鱼,常见的鱼种如鲫鱼、草鱼、鳊鱼等,除了打窝后可以见到聚集状气泡,也就是所谓的鱼星外,其它时候很少能见到吐星。
而常见的鱼星往往会因为钓场环境,特别是河底、塘底的状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沙土、硬质底流水河,河底杂质不多,底泥中包含的空气相对较少,鱼拱食窝料时很少见团状鱼星。

鲫鱼星多为零散气泡,黄豆大小,零星升上水面。鲤、草星虽然也是团状,但体量相对较小,气泡大小也较平均,与池塘里有很区别。
肥水池塘、多年的水草塘、放钓的黑坑等,水底多杂物,腐烂草叶草茎或淤泥底。这种水域打窝后鱼进窝吃食,搅动水底的虚泥杂质,常见片状大小不等的细碎星子同时冒上来,如果有大个体鲤、草等进了窝子,窝点里更是翻江倒海,大团鱼星夹着杂质物飘上水面,让人以为有成千上万条鱼聚集在窝子里。
确定了鱼星后,我们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鱼不吃钩、不开口的问题所在及应对方法。
01
饵料是否雾化过快
当饵料雾化过快时,诱鱼过多,窝子过大、过乱,导致水的能见度低,窝内的鱼儿只闻得到饵料气味,却无法发现饵料的位置,导致无鱼吃饵。此时应迅速更换饵料,避免过分雾化,使鱼儿能够及时地发现饵料并顺利咬钩。

02
饵料是否过腥、过香,味型是否过重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会明显地觉得窝中鱼偏杂、乱,鱼只在窝边游动,不进窝中食饵。调整配方,重新拌饵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一点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时喜欢用小药的钓友,千万注意加小药的量。
03
饵料是否对路、适口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出现在有喂食习惯,偏口厉害的池塘中。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常喂的饵,或以常喂的饵为基饵来调配你的钓饵。同时注意不要把饵拌得过硬或过松。过硬,适口性差,就是有一两个讯号,你一提竿,整个饵原样从鱼嘴中提出。在水的阻力的作用下,饵虽然在上行的过程中化掉了,但中鱼是不可能的;过松,钩饵到底,只剩空钩,这也是漂不动,不上鱼的一个原因。
04
窝料是否打得过重、过厚
打窝料也是有讲究的,打少了,鱼不聚窝;打多了,留在水底,则部分的鱼儿会选择在水底活动,特别在天气热的时候,随着气温升高,窝料发酵,氧气被大量消耗,窝中严重缺氧,鱼儿大多在窝上或窝边穿梭,不爱进窝,偶尔进窝,也不咬钩。这种情况,在钓鱼比赛的后两场,尤其容易出现,应该引起大家注意。

05
水底淤泥是否过厚
如果是水底淤泥过厚,则应改用载铅量大的,能称得住饵的漂;或者减少铅皮,把漂调到能把饵称在淤泥之上;又或者改用较轻比重的饵料。总之,要把饵团落在淤泥之上,否则,饵入淤泥,犹如石沉大海,鱼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出鱼讯。窝中有鱼有什么用?
06
线组搭配是否不当
子线过粗、过硬,跟棕丝、胡须一样,不利于鱼吸饵,特别是对那些被钓过多次,刁滑的鱼儿;钩子过大,鱼口小吸不进去;钩条过粗,鱼体小吸不动;铅坠重了,钓组过钝或陷入淤泥。这些情况,鱼没法咬钩。但只要稍微调试就能找到问题,然后换换钓组或作些相应的调整就行。

07
鱼儿是否受到惊扰
当垂钓水域的声音过大或频繁钓放时,很容易惊扰鱼儿,而受到惊扰的鱼儿很难安心就饵。因此垂钓时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发出较大声响,当鱼儿上钩后及时地将鱼提上岸,尽量避免出现跑鱼现象。
08
鱼层是否起了变化
钓鱼人一定要留心,在垂钓中鱼层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脑中有这概念,就不怕。它变你变,谁怕谁;它变,你不变,当然钓不到鱼。如果鱼层较乱,我们还可以试试打行程。一句话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尽量使你的钓目和鱼层一致,鱼讯自然也就有了。
在黄金的钓鱼季节夏季,饵料与技巧更当与时俱进,关注微信公众号"钓鱼上岸",掌握最新钓鱼技巧、饵料配方和钓鱼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