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与趣——《好诗共欣赏》书评
在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好诗共欣赏》后,这三篇小讲稿,中国诗歌“兴”的作用、陶渊明的自我完善、杜甫的以天下为己任、李商隐美好形象与最悲哀情感的强烈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独特的结合西方文学理论来赏析的方式,也给了我一个崭新的思路。
叶先生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择取了她认为最重要的诗歌批评论中的两点,一个是诗歌中的意象,一个是诗歌的谋篇布局。她在书中选取的三位诗人:陶渊明、杜甫、李商隐。对于陶渊明,叶先生说他的诗歌充满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形象与情感的结合以及诗的组织结构方面都值得一提。《饮酒》诗中意象化的表现,看似是简单平凡,比如“鸟”、“云”等,却是包含了很多很多曲折深远的情感,诗中所写之物无不是他表达情感的寄托。读他的诗,就像是在说故事,比如《饮酒》中就是一个先后的次第:一只失群鸟,它的独飞,他的徘徊,它的来去依依,它终于遇到一棵松树,它落在松树上决定不走了。这样的结构非常的平顺、直接的叙述。陶渊明原本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隐士形象,在读完叶嘉莹先生讲的《豪士如何读隐士》中更让我认识到陶渊明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曾屡次出仕,然而每次都无法忍受官场的虚伪势利,最终高唱着“归去来兮”隐于田园。他曾有过希冀,但这个离乱的时代让他失望透顶——他当时毅然与之决裂,而我如今方才懂得他的悲伤,但那时谁又理解他的那一份理想呢?
而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自以写实为主,作品中不乏丰富的意象,结构的安排也是相当出色。杜甫诗歌中所用的形象从来不回避血淋淋的现实,在《秋雨叹》描写的“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这就是杜甫眼前确确实实存在的形象。在章法上的推成出新更是不可胜数,叶先生在书中对杜甫在夔州写的《秋兴八首》的结构进行了稍加的分析,这把八首诗,分开来每一首诗有每一首诗歌自己的组织结构,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在对每一首诗歌结构细致的分析上,也显示着她解析古诗深厚的功底。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分析诗歌,采用图表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还有是对于杜甫诗歌分析特殊性,她提出使用“细读”的方式去分析作品的形象和结构所形成的作品本身。从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能体会到的是他信中永远有着一份博大、深厚的情感,对世间这千千万万都能引起那温存在他心中许久的关切和感动。
对于李商隐,后人对他的《锦瑟》的解读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有的说是悼亡诗,有的说是爱国之篇,有的人则说是抒发思念侍儿锦瑟。还有《燕台》也是一组扑朔迷离的一组诗,对于这种难讲的诗歌,叶嘉莹先生的主张是抛开成见,让诗的本身说话,分析它的形象、句法、结构和质地。叶先生认为李商隐是这三个长于运用意象手法表现的诗人,相比于前面两个诗人对于意象的使用,李商隐的意象既多为非现实之事物,而其所象喻者,也往往是一种极难以现实理念解说的窈眇幽微的情意。比如在《锦瑟》中他使用的:庄周、晓梦、蝴蝶、望帝、杜鹃、沧海、明月、珍珠、蓝田、暖日、玉石、烟雾。沉入梦境、化身蝴蝶、栩然而飞、物我两忘,非常美好。只是,这注定是一个很快要醒来的梦,苍茫的大海,孤寂的明月,藏于海之深处、不见天日、带着泪痕的珍珠,再有皎皎的光辉,再有辽阔的背景,又有何用?日光煦照,玉气冉冉上腾,身处其中是看不见的,这么温暖美好的景色,却是难以亲近和无法把握的。这到底是一些怎样的事情呢?李商隐不告诉我们,他自有原因,知人论世,我们可以想见,他不能言明的诸多难处。
叶嘉莹先生在这本书虽然有点流于仓促,是四个时间紧迫的讲座的小合集,没有其他书本那么细致,但仍然是有所收获,书中对陶渊明、杜甫、李商隐三位诗人使用意象的材料与表现方法进行了介绍,结合具体的作品,陶渊明的《饮酒》、杜甫的《秋雨叹》、李商隐的《锦瑟》,就意象,陶潜是多取现实中可有之物;杜甫使用意象多是取现实中实有之物;李商隐使用意象,多取现实之外之物。就结构,陶渊明是多平顺直叙的;杜甫是表面上文法难懂,仔细评之,则又可明白,李商隐是错综复杂,看似读懂却实在难懂。对于这种意象结构的不同,似乎有着某种合乎诗歌发展规律可循。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用西方理论评说中国古诗,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带新鲜感的角度,因为不管如何,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研究中国古诗,是一个对旧传统的突破,开创了一个新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使用的前提必须是言之成理,即能讲出新意,又能讲出不用西方理论难以讲出来的东西,如果是生搬硬套,没有说到点子上,甚至话不对题,就是误人子弟。西方的理论虽然简明、系统、思辨,但是在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并不是能一一对应,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有机融合,真正点名其的要害,才是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理想模式。总言之,在书中,叶嘉莹老师不仅特别强调如何使用西方理论来评析诗歌,更强调如何正确的使用它。在最后,阅读完《好诗共欣赏》,我不禁为此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古典诗词会缺少一个系统的思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