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园: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文 / 江寒园
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果律、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薛定谔的猫
1、与《无姓之人》主题类似的电影还有《蝴蝶效应》《彗星来的那一夜》《机遇之歌》,小说方面最接近的当属张大春的《如果林秀雄》。这些影片或者小说,它们试图探讨的问题几乎都与人生道路的选择相关——选择的对与错;究竟是否存在所谓“正确的选择”;人生之一次性与潜在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会怎样——会更好吗?
2、我们时常幻想,如果当时没做出这个选择,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这种幻想时常、不、它总是出现在你过得不顺的时候。
3、一种倾向是:当你现下过得不顺,你会开始怀念过去,美化过去。同时幻想另一种可能,否定现在。你会回顾并否定上一个阶段做出的选择,诸如高考填报志愿,选择考研或者工作,考研院校的选择,工作Offer这样决定你下一个人生阶段三到五年的关键性抉择。这种倾向是危险的。
4、要相信自己的理性。如果一个选择确实经过自己的反复思量,大量资料的搜集思考,对未来几条道路的判断推演,对自己个性的正确评估,那么,不要因为当下所处情势环境的不同而否定它。要相信自己的理性。
5、《彗星来的那一夜》给出的答案是YES——选择有对错,有潜在的更好的人生,与现在所谓的“月之暗面”形成鲜明对比。而《蝴蝶效应》《无姓之人》的答案则相反——根本没有所谓正确的选择,或者说,每一个都是正确的选择。


6、存在主义里有一条很重要的论断,“存在先于本质”。事物的性质并非先天的早已注定的,重要的是后天的发展。由此,并不存在先天的正确,有的只是后天不断地成为。一个选择并不先天的Be right,但是你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地发展,让它Become right.“Be / Become”的区别,接近中文的“发现/发明”,发现是你只能挖掘出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无法增损,因其本质早已固定。而发明,则是无中生有,是不断地成为,是你本质的未定性,是一切皆有其可能。
7、一个选择是否正确,凡人大致只能预测出未来三到五年内的人生状态。如高考定四年,考研定三年,等等。最多只能大致预测到下一个人生阶段,再远一点的,到下一个人生阶段,考博或者工作,就难以预测了。
8、一个选择,单看起来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的产生只能是在与你过去和未来的人生联系当中。在当前这个阶段,你也许会庆幸做出了这个选择,又或者更多是懊悔,以及幻想另一条路。但这之后你又很快会遇到一个人生节点,另一个足够决定你下一个人生阶段的关键性抉择。而此前这个选择的意义就变弱一层,人生的最终状态,选择的效应是一个个叠加累积的。
9、对一个选择正确与否的判断,只能是建立在以后三到五年的人生跨度上。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一个选择是否正确,你在当下你是无法判断出的,甚至在以后三到五年也是难以判断的。只有把它放到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内,看这个选择所带出的人生走向。就像树根往上,产出无数分支。你只有把这条分支一路走到尽头,才能有资格做出评判——不,还不够,评判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你只有把其他潜在的许多分支也各自走到尽头,才能互相比较,得出结论。
10、而当你如男主角一样幸运,走过每一条路,体验过每一种潜在可能,你也许会发现,根本没有绝对正确的道路。
11、每一条路,都有各自困厄艰辛的时刻,每一个选择,也都有各自快乐的时刻,没有绝对的完美。你不能因为当下过得不顺就完全否定这条路,因为另一条路也可能会更加艰辛。影片中,主角Nemo体验过了八种可能性的人生。以跟随爸爸/妈妈为可能性的开始:

一、跟随爸爸
1、撞见Elise与stefeno,失意离开,骑摩托车狂飙车祸,摔成植物人。 2、表白Elise,被拒绝,发愤图强,获得成功,娶了Jean,最后以硬币决定行动,意外被枪杀。 3、表白Elise,强吻,同意。与Elise结婚,又分两种可能。 3.1.前车爆炸,Elise死亡,Nemo左脸被烧伤。再分两种可能 3.11.游览火星,撒Elise骨灰,遇见Anna,天外流星,死亡。 3.12.同事Pete开车溺水死亡,同事妻子是Anna。
二、跟随妈妈
4、Anna邀请游泳: 4.1.拒绝地无理,被安娜骂jerk,从此没有进一步发展中,多年后相遇也只是淡淡打声招呼。 4.2.坦诚说出自己不会游泳,其后和安娜结婚。Nemo开车溺水死亡。 5、Nemo母亲与Anna父亲结合,Nemo和Anna恋爱,父母又分开,两人约定灯塔见,之后遇见又分开,Anna给得电话号码被蝴蝶效应的雨水打湿。失去联系。
三、中间道路
6、母亲随火车走后,Nemo跑到对面的小路上,拿起一片叶子吹上天,蝴蝶效应,后来许多年,接续第5个可能,Anna和Nemo第二次偶遇。
12、从主角Nemo的人生轨迹来看,跟随爸爸或者跟随妈妈,这两个选择,本无对错可言。跟随爸爸你有可能变成植物人,或者被枪杀,或者去火星被流星撞死。而跟随妈妈,你也可能被淹死。一个选择的本无对错,因它其后又必定各自衍生出无数小的分支,指数级的分支,可能性。一个选择无法定终身幸福对错。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来看,选择的意义,其对错与否,在客观意义上得到消弭。
13、因其关键不在于客观道路,而在主观心态,这才是决定一个道路是否正确的标准。所以对一条道路的选择,必得有莱布尼茨那样的自信,“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你也可以有这样的相信——我所做出的选择,是所有可能选择里,最好的那一个。
14、这恰似薛定谔的猫,在未打开之前,你不知道它是死是活,他两种状态同时存在,你相信一种,那就成为一种。人的观察影响客观实在。你做出选择,相信你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那你走下去,它就确实如你所想成为一种正确——打开盒子,猫活着;又或者,你认为,你总是作出错误的选择,那这条道路也就开始变得错误了——打开盒子,猫已经死了。人的观察影响客观实在。
15、海森堡的墓志铭写着:“He lies somewhere here.”他在这里,也在别处。这是对以他命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生动说明。《无姓之人》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量子状态,Nemo既在这里,也在别处。这由他的妻子“之一”Jean道了出来——“you've always been elsewhere.” 你总是在别处。(下面这个翻译不准)

薛定谔的猫与之类似,打开盒子之前,是既活着又死亡的两种状态的并存体,而Nemo的人生也是如此,在未到人生终点之前,是无数可能性的同时存在。
16、影片开头的鸽子实验,讲的是人自身的有限性。鸽子是人的譬喻:
与大多数生物一样,鸽子很快就能学会,按动按扭—升起隔板—获得食物,之间的联系。但当隔板设定为每20秒钟自动升起一次,鸽子会思考,我到底做了什么,才得到这个结果?如果当时他正在扇动翅膀,它会继续扇动翅膀,直到确信这个动作就是随后发生的事的决定因素。我们把这称作“鸽子迷信”
鸽子可以理解的是“按动按扭—升起隔板—获得食物”,这样单因单果的简单因果律。但是当加入时间这个变量,以此替代“按动按钮”这一原因,鸽子就会摸不着头脑——这超出了它的理解限度。这里的实验人员,相对鸽子而言,就是更高维度的上帝的存在。
我们会看到一些动物的GIF,一只猫看着镜子中的他,张牙舞爪,你动他也动,猫难以理解,这超出了它的理解限度;
水盆里一个骨头的贴画,小狗不停地伸头进去想要吃骨头,镜花水月,吃不到,一次又一次尝试,还是失败,狗狗难以理解。

徒劳。
这些都是人的譬喻,无论鸽子,猫或者狗。在实验里,那是鸽子的有限性,是猫、是狗的有限性,而放到真实生活里,对应的,是人的有限性。
17、我们现在看古时候的人,就像实验里的鸽子,无法理解大自然的神秘,变化万端,因果关联,于是假托神鬼。很多时候你只能停止,越思考越试图理解,越痛苦。甚至于即使给了你答案,你也难以理解。这时你就触到了这个世界的某些真相。
18、关于因果律及人生道路的选择。世界并不总是单因单果的直线,更多时候则是多因一果,或者多因多果。你做出一个决断,其后人生不顺,并不能如同鸽子一样,全都怪到那个决断身上。人的一生,更接近一个混沌系统。
19、请记住这三句话,这也是结合我自身的生命体验,思考得出的:
①你最终所能做出的某个选择,是当下所有可能选择里最正确的那一个。
②正确并非某种一蹴而就的先天达成,它是后天持之以恒的不断建构。
③每一条路,都是正确的路。
20、最后,解决现在的困境,其要点不在于回溯过去;在,凝视未来。要着眼未来。
© 本文版权归 Futurismu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