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班地铁
1942年,中国以河南等地为主,爆发了一场大饥荒。冯小刚拍了一部苦大仇深的电影,《1942》。
1942年,巴黎沦陷,法国政府南撤vichy,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拍了一部沦陷区巴黎生活的电影,《最后一班地铁》。
晚唐词人李商隐曾经讽刺过那些家国沦陷时期仍然歌舞升平的艺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彷佛正面反抗,以至于牺牲自己,是战争时代唯一值得歌颂的行为。但现实却是,沦陷区生活着的人,也仍然是普普通通的人,要过普普通通的生活。《辛德勒的名单》这种电影,就是表达了不通过正面对抗以保全自己保全他人的一种现实。《最后一班地铁》讲述了沦陷时期蒙马特剧院老板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不得不躲藏于地下室,令自己美丽的妻子马里恩出面掌管剧院,与此同时,剧院雇用了一名演员贝尔纳,在演出中与玛丽恩产生了感情。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丈夫与情人的世俗故事。
特吕弗在整部电影里都采用了一种红色调调,不是革命的红,更像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沦陷区的巴黎人要生活,要工作,更需要在最后一班地铁结束前上剧院看戏以捱过艰难的时刻。好莱坞电影就是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蓬勃发展起来的,人们借助内心的欢愉来对抗残酷的现实。法国的现实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实没什么两样,大家要出门上班,要回家吃饭,要出门喝酒。但是法国人用以抗争纳粹的是精神上的力量。战争不能改变巴黎人的生活,巴黎人一直都在生活着。剧院老板虽然只能藏身地下室,但却一直通过暖气管道倾听排练与演出,更听出了年轻演员贝尔纳爱慕着自己的妻子。一天的演出结束之后,玛丽恩都会去地下室与丈夫汇合,聊天,吃饭,饮酒,讨论收支,拌嘴,调情。是对于剧院的爱,以及对于生活本身的坚持,让犹太身份的老板捱过了八百余天的地下生活。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不顾空袭警报,巴黎人纷纷走上街头观看英军的空军演习。因为电力供应不足,大部分巴黎剧院不得不关门,蒙马特剧院用脚灯代替,仍然坚持演出。剧院老板走出地下室,两年来第一次来到大街上,昔日高高在上的纳粹记者奔逃到德国,据说通过很多修道院出走西班牙。
在电影最后十分钟,玛丽恩与贝尔纳的感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作为演出的一部分呈现出来,此时观众也发现了久违的剧院老板出现在舞台上。电影最后,玛丽恩一手拉着丈夫,一手拉着情人,在蒙马特的舞台上鞠躬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