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们说:“你真是一个好妈妈”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买了挺久了,也读了挺久了,直到今天因为搬家想把手头能看的书看完好捐掉,;才结束了阅读。可读完后,我决定,这本书,无论如何我都要留在身边。 最初读的时候,看了几个故事后,就决定,这本书要和儿子一起看,那时候儿子刚开始上小学吧。于是我每天晚上给正在学习认字的儿子读,儿子一听就停不下来,可我的惰性总是和儿子讲条件,“今天就读三个故事”,换回儿子一脸的不高兴,我现在则非常后悔。 坚持了不知多久,这本书也只一起看了一半,但儿子记住了他认为精彩的部分,比如小豆豆吊在树上,小豆豆向路面的报纸上一跳,结果跳进了粪坑,我和儿子一起出门的时候,到现在都会偶尔在路上一起想起小豆豆。说起来的时候是搞笑,但我心里总有一份温馨。 我最先喜欢的是小豆豆的妈妈,因为在小豆豆被退学后,她把她送进了巴学园,没有说“你再被退学了就没有学校可去了”之类的话,而是在彻子二十岁时,才谈起当初因为被退学才走进巴学园。这是日本的妈妈让我觉得最了不起,最敬佩的一面。她们可以摒弃一切功利心,用更多温柔和理解包容孩子每一个错误和失误,指引他们走上正确的路。 我自问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儿子身上,如果没有认识小豆豆,我会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对着他咆哮,甚至恶语相向,怒不择言,以表达自己的失望与不满。可是,这样除了宣泄自己作为家长的情绪外,实质上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却冥冥中将孩子推往无助甚至自我否定与自我放弃的深渊,也许,敏感或者内敛的孩子,就此一生就都将被困。 儿子的爸爸大学没有念完就被勒令退学了,事出自有原因,我也没有因此而小瞧了他,却总拿此和他玩笑。但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儿子身上,我想,没有心里准备的时候,我的表现会一点儿也不冷静,一点儿也不理性,不管事出何因,我都会因为功利心,最最无用的维护面子的心理,我的自我满足,我的望子成龙的期望,暴跳如雷吧。 其实对于漫长的生命,对于期间我们会出现的那么多错误和失误,对于要边成长边学习的人生来讲,出现任何状况都不足为奇,接受不了,只能说明我们没能平衡自己的各种欲望和执念。 妈妈带着小豆豆第一次来到了巴学园,校长小林先生先是劝回了妈妈,又一个人静静地、认真地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后,我就和小豆豆一起喜欢上了他。不过小豆豆能讲那么久,也许她是一早先喜欢上了小林先生,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嘛。 小林先生真心地喜欢孩子,用心地经营教育,不惜倾一己之囊创立巴学园,在他身上能够看到人性最闪亮地东西:低调做事,忧国忧民。他尽一个普通人最大地能力,力图扶正那些年幼无知偏离了轨道的小小的生命,从认真地做好一件事入手,努力扶持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能多一个,就多一个。 小林先生鼓励孩子们寻找自己的兴趣,不设限孩子的学习与教学,允许孩子们凭兴趣自行探索,鼓励孩子们自由的交流、抒发,引导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优良品质,最低限度地做损害孩子天性的事,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所以,作为小豆豆的彻子是幸福的,也是极其幸运的,在自己人生最落魄的时候,遇到了小林先生最有热情,他的理想之花也有机会绽放的瞬间。尽管后来巴学园被炸不复存在,短短的8年,小林先生的教学和理念,影响了那么多的孩子,应该说是惠及了那些幸运的孩子。如果没有随之而来的战争,小林先生应该会培育出更多的优秀的学生,将他们送上人生精彩的舞台,绽放在斑斓的社会里。 对于儿子来说,我一直是个严格甚至严厉的妈妈,尽管才十岁,他却早就开始希望,很多时候妈妈不在家更好。我和他聊过,他承认,我出门的时候,他大都不盼望我的回来。失望的背后,我有更多的失落和自责,我是爱他的,我的所作所为,却没有让他感受到我的爱。作为母亲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吧。 还好的是,我意识到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在反思与努力改正的路上,遇到了小豆豆,又认识了她的妈妈和小林先生,我对自己能够改变更有信心了。每个家庭,每对母子相处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我看过很多关于孩子教育的书,里面的内容并不都认可,但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后面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与儿子的实际,从小事起,一点点调整自己,努力做一个好妈妈。 就像小林先生总是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希望有天儿子也开始说“你真是一个好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