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要打回去吗?|三招教您解决棘手问题
家长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哭着回家说在外面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
这时候家长都会很纠结:应该让孩子打回去吗,以后有类似的事该教给孩子怎么办呢?
今天原子酱就发文来为各位家长支几招。

一
孩子被打了要打回去吗?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之间的打闹并非敌意很强,不建议家长未搞清原委就让孩子“打回去。”
我们不妨先来想象一下,在大人的“鼓励下”打回去的孩子会出现什么情况:
也许他们从此以后就懂得了“以暴制暴”,会在以后习惯性用暴力解决问题;
也许有的孩子性格平和,即使打回去,他们的内心也还是感到害怕;也许他们没有打回去,于是家长就会觉得孩子“懦弱”;
又或许最终变成了两个孩子打来打去,家长强行拉开的局面。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没有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被欺负”的情况,而在成年社会中,被欺负的情况(不只是肢体方面的)是少不了的。
社会学习理论家如班杜拉(A.Bandura)他们认为,道德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学习相同,都是通过强化和惩罚以及观察学习获得的。(边玉芳&张瑞平. 2016.)
班杜拉及其同事证明了榜样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也即是说,孩子会模仿学习家长及周围人的行为。
如果鼓励他在遭遇攻击后打回去,他会逐渐认为打人是合理有效的方式。
孩子的小小世界就是成人社会的缩影,他们和别的孩子之间的互动,都是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帮助他们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孩子被打后应该怎么办,家长也许就不会再计较于眼前的“被欺负”“吃亏”了。
反而应该想想:如何利用这样的机会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
二
孩子被打了到底该怎么办?

既然不能打回去,那总得有解决的办法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实现保护和教育孩子的目的:
1、教会孩子做一个强者:不一味忍让但沟通先行
家长首先要明确的是:不鼓励孩子打回去,绝不是意味着孩子就是懦弱的。相反,这是一个教育孩子很好的时机。
家长能够教给孩子最简单的话就是“不要,不行,不可以”。
告诉孩子在被欺负的时候不能什么都不敢说不敢做,而是要表达清楚:对方是不对的,自己不会任他欺负。比如可以说:“打人是不对的”、“拿开你的手”等等。
这其实比让孩子打回去更加的重要。当孩子可以用坚定的态度明确的说出“你不要推我”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对方是不敢再有进一步的行动的。

在这种情境下,被打的孩子就不是弱者。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我都具有捍卫自己身体的权利。
2、教孩子先学会表达自我意愿
孩子被打之后,内心一定会有情绪,这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通过这个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家长理解孩子是怎么看待被打这件事情的。
幼儿阶段的孩子,其实很可能还没有形成被打这个概念。
比如,当孩子在吃蛋糕的时候,被人打了一下,然后蛋糕被打翻了,其实家长很难去判断究竟是蛋糕被打翻了让孩子更难受,还是被人打了让孩子感到难受。

通过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另外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发泄委屈,而且能够让他们学会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的解决问题。
这是不少家长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他们觉得当下解决了冲突就万事大吉了,但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将这些积压的怨气发泄在比自己弱小的孩子身上。
3、告知对方家长
最后一点,当我们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之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和对方的家长进行沟通。
至少需要告诉对方家长,你的孩子打了我家的孩子。因为教育孩子是对方家长的事情,我们是没有资格替对方管教孩子的。

但是通过和对方家长沟通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出对方的家庭情况,进而判断出我们是否应该让自己的孩子远离这些孩子。
三
其实,孩子之间的打闹很正常,也有时候是无心之失,我们无法给孩子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但我们能够做的是教给孩子如何应对。
正确的处理方式不仅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更会使孩子成长为心性柔和,不惧事但也不暴力的人。

如果说,父母能给孩子哪些好的影响,那么让孩子从心底里相信自己、尊重自己就是其中的一种吧。
作者:周非,万年
图片来源:网络
(已维权保护,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
秒懂科学心理,从此接纳从容

欢迎加入原子心理阵营
参考文献:
边玉芳&张瑞平. 2016. 儿童发展心理学:心理学理论怎么用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DNA- BN:TCFP- N00007821- 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