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来折腾《资治通鉴》译解——卷第一

开门见山:就是想到一边看,一边可以归个档书上写不下这么多笔记。另外一点就是从卡尔的《历史是什么》受到很多启发(我强烈推荐你们去看这本书),作为中国人(按魔兽来说就是种族天赋),如果不把以前的历史著作过一遍,就无法继承中国人的种族智慧天赋(笑),历史是先贤给中国人留下的珍宝!于是想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在各位可爱的调皮蛋撸CFA,ACCA,CPA,等专业知识备受摧残的同时,和大龄小伙伴们一起增长智慧(娃哈哈哈),拾起先人智慧结晶。让炎黄子孙能货真价实,在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吹大了)!
那么,爭取隔三差五持续更新,一边看,一边自己译解(虽然网上有但是自己还是要过一遍),但是我会尽量保持原文所传达的意思,不过度发挥,但是可以偶尔抛转砸脸。因为此书有注解,我也会一同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注解一并翻译过来。同时尽量保持一定古文表达,避免成了所谓的“白话”,哎,有能力还是看古文,真的字字闪耀。那种感觉是读白话文所体会不到的。阅读此套书,静下来抽丝剥茧,有一种修身炼气的感觉,你不信你试试。
文章中所有内容直接体现,但是不会搬上原文(那样太麻烦了哈哈哈有热心的小伙伴可以帮忙)。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某些词,句,不一定彻底官方准确,我都会把文章内容对应的页码标注,便于大家去查阅原文并理解。也欢迎能看到今后连载的小伙伴留言一起吐槽分享啊哈哈。我還是盡量用繁體字好了,順便大家跟著看看以前的繁體字。然後你們上手古文的時候就會爽歪歪。
为了方便对照,每一页原文内容翻译完后都会在最后用【】括号标注第几页完,以便有热心的小伙伴对校和查阅,如有翻译出错了的地方,请第一时间知会以便更正,喵哈哈哈谢谢。我没有翻译出来的粗体原文,也会用【】括号直接写原文标注出来。
PS:随便从资治通鉴里面抓个几十页,都可以拍成精彩炸裂的古代电影。
—————————————————分割线————————————————————
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充理檢史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 司馬光 奉敕編集
后 學 天 台 胡三省 音 注
LOL艾歐尼亞爆肝少年 羽 譯 解
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公元前211年,所以別急,還早著呢。威烈王名午,周考王之子。其中威烈二字為謚號。勇猛剛毅果敢曰威,有功使民生安定曰烈。)
初任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王。校注在這裡統括了一下這三家姓氏人的背景,均屬於往上再數幾代人都是周朝的權臣。周朝開始逐漸衰落,這三個人竊取晉的政權,兇暴蔑視其君主,剖分其國家,這本來應是按王法必定會誅殺的禍害。但是威烈王不僅沒有誅殺其三人,反倒又任命這三人為諸侯,這完全就是尊崇獎賞鼓勵奸名犯分的奸臣。資治通鑒之所以從此開始寫,以立其正名分也!(羽注:就是给你们提个醒划重点!作奸犯科之人必诛杀之,青各位后人警醒!)
臣司馬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責不可大於禮,禮不可大於分,分不可大於名。什麼稱之為禮呢?國家之綱紀即為禮。什麼稱之為分呢?君、臣之本分即為分。什麼稱之為名呢?公、侯、卿、大夫之區別也。
夫以廣袤的四海之地,億萬之民眾,都受制于一人,雖有無以倫比的能力的人,遠勝於世間的智慧的人,沒有不為之奔走而聽令服役的。難道不是以禮節作為綱紀的作用嗎?所以天子統御三公,三公統帥諸侯,諸侯領制卿大夫,卿大夫又治理士庶等人。達貴來教化平凡,平凡又承載承托出達貴。地位尊貴的人差使其領導之下的人就像人的心腹才能手和腳運動起來,就像樹木的根和枝幹決定了枝葉的生長一般。助手或者在其門下的人為其領導者做事就像手足保護心腹一般,也如同枝葉庇護樹木的樹幹和樹根一樣。然後上下一心互相保護而國家治理就能安定。所以說天子的職責不可大於禮。【對應第二頁完】
周文王寫周易,以乾坤為首。孔子擊之曰:“以天為尊貴,以地為卑微,那麼乾坤就可以確定了。卑微和高貴以陳述清楚,那麼富貴和貧賤就確定了。”這就是說一國之君和大臣之間的地位就像天地一樣不可以改變的。《春秋》此書以王室為尊,以諸侯為卑。王室的人雖然不多,但是地位也在諸侯之上。如此觀之,就算是聖人對於君臣之間的時候,言辭舉止也應是勤勤懇懇。如果沒有夏朝的桀與商紂王的暴虐,湯王和武王的仁義,【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應當為了守護禮節以及氣節而萬死不辭。如果以微子啟取而代之商紂王,那麼【成湯配天矣】,(這裡的校注引用了史記的的文獻:商帝乙有三個兒子,長子是微子啟,次子叫中衍,季子叫紂,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商紂王。紂的母親是王后。帝乙想立微子啟為太子,當時的太史根據禮法據理力爭各種撕:“有妻生的兒子,就不允許立妾生的兒子。”於是帝乙也沒法,只好立了紂為太子。可想而知當時的禮節教條有多麼兇殘,連一國之君都沒法違反。最終商紂王以暴虐亡了殷國。後面這個配天在校注裡面也有解釋,但是我沒有看很懂,可以自行查閱。)如果立季扎為太子并成一國之君,那麼吳國後人就可以通過祭祀而告慰吳國立國之君的在天之靈了。(校注: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另外三人分別名叫餘祭,餘昧,季扎。季扎賢達能幹,壽夢想立他為太子以便以後成為國君。但是季扎辭讓沒有答應。於是吳王立了長子諸樊,諸樊死后,又立了餘祭。想通過兄弟按順序相傳位,最後就可以讓季扎登上王位了。季扎最終辭讓逃跑了。然後諸樊的兒子光,和餘昧的兒子僚掙國君之位,到了吳王夫差的時候,吳國便滅亡了。羽注:這裡兩個地方都距離說明立一個好的太子的重要性,如果沒有立對太子,那麼都導致了亡國之禍。不過縱觀各朝代歷史,立太子這個事情確實也發生了太多的血案了。這件事本身在古代制度中確實也有各方面難度。)然而在這兩個立太子的事情上(指的是季扎和微子啟),寧亡王國也不違背禮教,這就是禮節不可以違背亂來。所以說禮不可大於分就是這個道理。【對應第三頁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