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田晓霞,最后都在洪水中离我们远去
1
《平凡的世界》,最后的结尾,田晓霞在洪水中离少平远去。
高三毕业那年,在家只用了一下午,看完了十元一本的《平凡的世界》。一气呵成,到最后哭得不行,全书中最不该离开的就是晓霞。这么可爱的人,为什么路遥要给她一个残忍的结局。
而那个时候,丝毫没有读出少平最后娶了惠英嫂。
沉浸在晓霞去世的悲痛之中,我每次看《平凡的世界》都会故意跳过去,实在是不忍心不食人间烟火的晓霞在我心中死第二遍。
2
全书被悲惨的结局就是田晓霞
3
大学某个暑假,又开始看《平凡的世界》,那个时候已经稍微懂得了些无奈,可终究还是“雾里看花,花非花,雾非雾”。因为看不懂,因为朦胧,才喜欢。
这次看,我特意留意了书里路遥的照片: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夹根烟,头侧向书页的一边,眼睛盯着天空。身上的中山装增加了几分凄楚和贫寒,也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标志衣物带来的专属情感。
那个时候,我还是羡慕少平的自由自在。他像是自由飞翔的鸟儿,不甘心永远留在双水村,可鸟儿双的脚一直被束缚地面,他又不得不忍受。那个时候,十分不喜欢少安,为什么就不能明白弟弟的精神世界,他为何要在双水村扛着那个烂包的家,似乎也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4
什么都不懂,完全没有看懂《平凡的世界》。
很多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全书中那么多主角,偏偏死的就是晓霞。
5
可是,在我发誓不再看中文相关书籍后的两年里,我竟然自己明白了:全书里面,必须死的就是晓霞。
6
也许我大学毕业前的日子太过于顺畅,在中文系四年里不接地气,天真烂漫,近乎白痴。在我毕业后的两年里,我迅速尝到了失败、沮丧、无奈。那两年里,唯一读的书就是《西游记》,两年里,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到现在,书前面几页都已经断线,脱离组织,不知道去了哪里。两年间,我换过很多地方,唯一跟随的就是《西游记》。“功成随作佛和仙”。
7
后来,当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我却失去了原来所珍视的。
“你根本没有看懂《平凡的世界》”
8
我决定再去看一遍《平凡的世界》。可是当我看完之后,多年的好感不翼而飞,我看到了路遥对少平少安的残忍,对晓霞的仁慈。我再也不愿意去看《平凡的世界》了。
9
晓霞就是少平的精神世界,存活的精神世界才能让人在物质生活中迸发无穷无尽的勇气和韧性。
10
而精神世界是不能有实在物体存在的。物体存在,精神便会被污染,会变质;只有存在消失,精神才能永存。
张爱玲也有类似的话,“每个男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白玫瑰和一个红玫瑰。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成了嘴角的米粒子,而红玫瑰还是胸口的一颗朱砂痣;娶了红玫瑰,红玫瑰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还是窗前明月光。”
当然,晓霞的意义远过于此。
11
遇上晓霞后,因为贫穷而自卑的少平的世界被打开了,他知道了黄原县外面西安,知道了西安外面的北京。如果他不知道,那么他也就一辈子安贫乐道待在他的双水村了。
“你跟别人不一样”。晓霞对少平说。
在黄原大桥当揽工汉,白天做牛做马,晚上在透风的毛坯房子里独自一人看书;到了大牙湾煤矿,白天在黑魆魆的煤井赤身挖煤溜子,晚上放下自己的蚊帐,伴着呼噜声和脚臭味,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外在的体力多么劳累,他就需要相应的精神世界支撑。
这个精神世界的支柱和建造者就是也只能是晓霞。
晓霞在世,少平的精神世界便可随时崩塌。
12
故事按照路遥的节奏,晓霞和少平是有古塔山婚约的,但也许是这样美好结局不足以撑住人生的百态和宏大,路遥还是创造了高朗:和少平完全对立的人物形象,高干子弟,一表人才,妙手著文章。在现实面前,敏感而强大的少平还是会屈服的,甚至他想过放弃晓霞,成就她和高朗。但是晓霞坚持以义无反顾炽热地爱着少平。这段感情才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
就像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问题,现实世界中,晓霞和少平即使成婚,最后的结局很可能不过是杜丽丽的重写。
也许少平知道自己不配晓霞,也许晓霞要让自己的父亲替少平换一份“见阳光”的工作,但自强的少平始终无法接受。任何一方的失衡,都意味着少平和晓霞无法再依靠精神世界抵抗真实生活。
那么只有一个后果,晓霞所代表的精神世界将,破碎。
少平就和别人一样了。
13
精神世界之所以是精神世界,就在于你一意孤行相信它是美好纯粹,相信即使历经五百年,它依旧不沾风霜。所以它才会成为我们最强大的盔甲,处众人之所恶,仍矢志不渝。
14
晓霞最后的结局是全书最美好的,她永远活在青春年少里,永远二十二岁,永远都是理想峥嵘的样子。永远和少平在一起。
15
而少平永远可以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在晓霞身上。
16
人生要忍受多少苦难,这个精神世界就要多么地纯粹。
-
Shirl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4 19: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