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读书札记
《小窗幽记》,又名《醉古堂剑扫》,为明代陈继儒所作,全书分为十二卷,分别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因陈继儒虽“焚儒衣冠,隐居小昆山之南,绝意科举仕进”,但“仍与三吴名士来往,其中亦有高官豪绅,时人颇有讥评”,称他为“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出世而又入世,既能于世中斡旋,又能始终洁身自好,超然物外,不参与任何的朋党之争,从而能写出《小窗幽记》这样的具有处世哲理的书来。 甫一翻开《小窗幽记》的卷一:醒,便看到“淡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这一句是作者陈继儒先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处世的告诫,须得能入世也能于入世中出世,在纷扰尘中不只是守住本心,而是从世事中学得出世之操守,建立自己的人格、品性,再往下便看到“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使人有面前之誉”很多人都能做到,大部分人在当着面的时候总是不吝于自己的赞美之词,而少于批评之语,而赞美有几分出于真心尚未可知,懦于当面提出意见而在背后与人窃语进行诋毁的人也是不在少数,因此要为别人当面奉上赞美不难,难的是表里如一,“使人无背后之悔”,人前不做的事,人后也能忍住不做。在人际交往之中,“使人有乍交之欢”是一件较为简单的事,在第一次见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总是会想办法去迎合对方的想法与兴趣爱好,可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疲惫而放松了对他人的迎合,初见时热情了一段时间就会慢慢冷淡下来,一段长久的友谊不只是可以靠一时的热情就可以维持的,“使人无久处之厌”还需要长久地付出感情,投入精力来经营,去维系,真心以待人,而不是一时刻意地去逢迎,不止是对于和陌生人交往,对于亲情与爱情也同样适用,只有坦诚相待,真心相处,才能收获一段健康,令人愉快的人际关系。翻开《小窗幽记》,这两句便给了我一种乍见之喜,如同一位老者正细细饮茶,伴着袅袅茶香,娓娓道来,也因此而产生了想要将这本书继续读下去的想法,并且无久处之厌。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小害者,惟书。”作者对于知识,对于书的推崇是无与伦比的,惭愧在这一点上我还做的不够好,总会因为很多的杂事而常常耽误阅读,应当将阅读作为生活中的首位大事来对待,正如诗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他的所有东西都可能是有害的,只有知识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其中“书能下酒”出自《中吴纪闻·苏子美饮酒》北宋苏舜钦读《汉书》时,常大杯大杯饮酒,其岳父杜衍闻之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而“云可赠人”则出自于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山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寄持君。”,这里反用其意,一幅风流倜傥,诗文洒脱的气息便迎面而来,“灯下玩花,帘内看月,雨后观景,醉里题诗,梦中闻书声,皆有别趣。”作者的生活意趣可见一般,平常的生活需要有生活情趣的点缀才会变得绚丽多彩,丰富有趣,如果在生活中缺少生活的意趣,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生活只会是枯燥无味,缺少生命力,繁花成枯叶,红颜成枯骨,生活中的一切都寂然无色,每日匆匆而庸碌,逐渐沦落为行尸走肉,而如果能从一片叶,一朵花,一弯月,一声蝉吟,一缕茶香中,从生活细微小处体悟到生活的乐趣,则无恼人之事,少了一分忧虑,多了一分旷达,平凡的生活也就格外地有滋味起来。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作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身要严重,意要闲定,色要温雅,气要和平,语要简徐,心要光明,量要阔大,志要果毅,机要缜密,事要妥当。”可谓是对做人处事经验的一个全方位的总结了,当谨记且时时提醒自己,以君子之标准要求自己平时日常的处事,于入世中学习出世之气度。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宁折”二句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即宁可洁身自好而死,不愿为卑劣之人而享荣禄,展示了为君子者的气节与操守,宁折不弯,展示了古人对于君子高尚品格的追求,批判虚伪、弄虚作假者以及卑劣之人,“平民种德施惠,是无位之公卿;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的乞丐。”也是同样对于优良品格的推崇,在平时的行事中也应当以君子作为榜样,侠肝义胆,存善良之心,行有德之事,做有气节有原则的人,不做卑劣的小人。 在卷二·情的序中“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明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让人又联想到《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间的至情让人唏嘘不已,而人人心中又都藏有一汪柔情,不管是古是今,至情永远令人动容,令人感动,令人憧憬与向往。 “茶中着料,碗中着果,譬如玉貌加脂,峨眉着黛,翻累本色。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落胸次者。”“好梦乍回,沉心未烬,风雨如晦,竹响入床,此时兴复不浅。山非高峻不佳,不远城市不佳,不近林木不佳,无流泉不佳,无寺观不佳,无云雾不佳,无樵牧不佳。”卷七·韵展现出一种超然世俗的风雅与灵动,如同夏日的一缕清远的气息,在心中传递过来一丝凉爽,体现着文人隐士的闲情逸致与艺术品位。 “洛阳每遇梨花时,人多携酒树下,曰:为梨花洗妆。”“心中事,眼中景,意中人。”卷十二·倩是一种优美,既流利又婉转,既雅致又潇洒,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一句“为梨花洗妆”,看到了就觉得她是很美的,梨花素雅,喝酒的人风雅,人与自然巧妙地交融到了一起,给人以一种美的感受。“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禅师不落空寂,若碧沼之吐青莲。”美女不以涂抹铅华为美,似疏朗的云朵映衬着淡淡的月色;禅师不坠入空寂,似碧池中开出青色的莲花。中国自古推崇中庸之美,美女是世俗的代表,禅师是出世的象征,以不坠入空寂的禅师和不抹铅粉的美女以为优美,实际上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崇尚中庸之优美。“无事当邀韵书,有酒当邀韵友。”无事的时候该看看风雅的诗书,有酒的时候该邀请清雅的诗友。“小桥月上,仰盻星光,浮云往来,掩映于牛渚之间,别是一种晚眺。”小桥横卧,新月初升,仰望星光,看到浮云往来飞舞,与牛渚山和长江之间遮掩映衬,是别有韵致的晚眺。这是一种闲适自然的美,甚至有些像是桃花源一样的生活,是一种极致的人生适意清宁之美,附庸风雅之人多,真正风雅之人少。 《小窗幽记》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值得去反复地品读,作者行文无拘无束,自由随性,而又玲珑剔透,随处可见作者的悠闲自在,豁达淡泊的处世态度,透露着作者慵懒闲适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糜烂庸俗、趋炎附势之风的狠辣批判。读完之后不可不谓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