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8上半年阅读总结
查看话题 >2018上半年读过的36本书
2018年一半的时间已经过去,这半年我读了36本书,以下:
01|基因传:众生之源
我非常喜欢这本基因的科普读物,悉达多的旁征博引不限于那些专业名词和专业的知识,莎士比亚,王尔德,村上春树等都是他笔下引用的来源,而这本“让普通人都看懂的”科普书确实十分的平易近人,虽然有点大部头。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通过悉达多的介绍,我发现了遗传学和统计学之间天然的联系,从孟德尔开始,遗传学的发展和统计学紧密相连。
那些早期伟大的统计学家,或多或少都是厉害的遗传学家,孟德尔、高尔顿、费舍、甚至包括K皮尔逊都是如此。而统计学的发展都建立在遗传实验的基础上,关于这段历史一直没有找到说的很清楚的书籍,理清思路算是意外的收获。
而最受震撼的,是我以为那些打着拯救世界消灭那些有“缺陷”的人的故事只会在电影中出现,而这样的事情恰恰就出现在历史中,而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很多人支持这样类似的观念,那就是优生学的理论。
优生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但是问题是这样的观点往往会走极端,当时小孩子的智力和健康指标测试,麻风病人的隔离,甚至到希特勒肆意对犹太人的屠杀。
而所谓的优生背后的操纵者就是基因,悉达多用及其简洁而明晰的文笔告诉了我们基因的历史,对DNA的发现,对基因的认识,对RNA的发现以及基因的应用和未来的展望。
可以说,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获取了很多关于基因的信息,但也可以说我们还是对其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应该心怀期待。
02|被掩埋的巨人
没错,这是部奇幻小说,但也只是石黑一雄用一个奇幻的外壳讲的一个关于记忆和爱的故事。
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的争斗终于结束,和平到来,但是和平的到来是因为人们的遗忘,人们选择忘记仇恨达到和平。
但是小说里的世界,不仅忘记了仇恨,因为巨龙的吐息,人们只有断断续续的回忆,关于爱关于恨都记得不太清,而四个主人公,杀死巨龙的勇士,寻找儿子坟墓的夫妇,和堂吉诃德式的骑士,他们在记忆中迷失,也最终实现了自我。
记忆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在最深处扰动着人的心,好的不好的交织成自我的生活,我们应该选择遗忘和牢记,真是个永远也探索不尽的话题。
卖个关子,我最喜欢的桥段是船夫的桥段,他每次只能拉一个人过河。但是如果是一对夫妇,他会分别问夫妇同一个问题,如果答案他满意,那么就会把他们都送过河,那这个问题是什么叻?
03|统计数字会说谎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据。
当然这么张狂的话我不敢讲,哈哈。是马克吐温说的,坦白讲统计数据确实是这样的。哈夫的这本书是上世纪50年代的书,但是到现在真的是不过时。统计数据非常的有用,但是也时常迷惑我们,比如有偏的数据。
什么是有偏的数据,比如当我们去面试一家公司,公司会讲,我们公司的平均薪水是10000美元每月,听起来实在是太棒了,但是如果老板一个人的月薪是1000000美元的话,员工的薪水其实少的可怜,他们只是做了老板的分母而已。
而这本书以极其简单的语句阐述了各行各业会说谎的统计数据,书很薄,第二次看非常有意思,告诉我不要那么相信数据,要甄别真伪。
04|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好绕口的名字哦,但是由他改编的电影就显得惊悚许多,“银翼杀手”。当然还有去年上映的“银翼杀手2049”也是菲利普迪克创造的这个世界的后续故事。
在那个世界中,仿生人被制造出来,而仿生人有思想吗?当然有,而且他们还想要自由,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人类的“银翼杀手”专门猎杀那些“犯罪”的仿生人,但说白了所谓的“犯罪”的仿生人只不过是想要更好的生活罢了。
令人惊叹的是,这是一个上世纪的小说,而到现在仿生人仍未出现,但是人工智能也已经在世界掀起来千层浪。可能我们还不涉及机器会思考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哲学观到底该何去何从,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咦~科技有的时候真是吓人。
05|刺杀骑士团长
简单来说就是:
“我们做爱吧。”“来,杀了我。”“黑暗中触手抓住了我。”“骑士团长真的存在哦”。
复杂点,请看:刺杀骑士团长书评
06|毛姆短篇小说精选
毛姆叔叔的短篇和长篇哪个写的更好的呢?还真不好说。但是如果从精选集来看,当然是短篇更好了。
这本精选真的是万里挑一,能从很多短篇里看到长篇的影子。举个例子,《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明明就是《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的初级版本吗。毛姆叔叔有种戏谑的能力,能把看似世俗的故事写的引人入胜,又让人哭笑不得。
这个精选里,我觉得最有味道的是《简》这一篇,主人公简是个自卑的女孩,纯真善良,却在人心险恶的世界里获得了很多世俗上的成功,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毛姆对女人手下留情的篇目。
07&08|大宋革新 & 风流南宋
易中天教授的中华史已经写到了宋,依然的通俗易读,又引人入胜。之前一直不太清楚宋的脉络,只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大概看了苏东坡和王安石的爱恨情仇。
其实,宋真的是富得流油啊。讲真,如果让我选择一个朝代穿越的话,我一定会选北宋在澶渊之盟签订后的那100多年。
在那个时候,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尊重,国门大开,商业遍布全国,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市民景色。
官本位是北宋的象征,所谓官本位,是指举国上下都以做官为荣,而做官就要先做读书人,那个时代涌现出来的才子佳人更是数不胜数,欧阳修,司马光,三苏,王安石各个都有响当当的名声。
而开明专制,更是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繁荣背后,是被逼出来的开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文人墨客成了主力军,但是军队力量逐渐薄弱,契丹西夏对北宋真是随便蹂躏,直到把靖康之耻,皇帝都成了阶下囚。
尽管如此,宋是开放的,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开放,到了明清,国门紧锁,明清再也没有像宋那样的开放。
09&10&11|ABC谋杀案 & 人性记录 & 高尔夫球场命案
阿婆的侦探小说中那些著名的篇目早已看过,作为走到哪就死到哪的波罗探长,这个蓄着长胡子的矮个子,再一次验证了这个真理。
看阿婆的书,最喜欢的就是猜凶手,当然之前往往猜不中,现在有些套路了,波罗探长从心里学入手,所以要把故事讲好,一定要把动机找好,即便是看似无差别杀人的《ABC谋杀案》也有背后的心理逻辑。
多吐槽一句,最近上映的《唐人街探案2》明明就是另一种方式的ABC谋杀案吗,哼唧。
所以,凶手一定不是看起来最像的那个,有可能一直在波罗这一边,而且一定是有不在场证明的那个。
这三本里,反倒是最喜欢《人性记录》,女演员的不择手段真的是令人背后发凉,看完的那一晚甚至做了噩梦。
而《高尔夫球场命案》显然就是黑斯廷斯(波罗的助手)这个花心大萝卜,拼命拖后腿的故事。有的时候,真的是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12 |蓝色小药丸
这是一本漫画,一本温情的漫画。主角是个漫画家,他谈了一个女朋友,但是在做爱之前,女朋友告诉他,她还有个孩子,而且她和她孩子都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不过悲伤之中也有幸福,他们因为所谓的爱开始了一段无性生活。
他们要慢慢培养感情,还有照料随时可能患艾滋病的小孩,每天都要喂他药吃试图控制艾滋病毒,那个药非常难吃,是蓝色的小药丸,却成了生活的必需品。
这一部分,有个章节写的非常温情。
女主:你为什么爱我?
男主:因为当你穿过人行道时,就像和整条街做爱;因为每天早晨醒来的你,闻起来就像热腾腾的羊角面包。
当然,他们还是开始了性生活,但是难免有失误,比如安全套破了。男主急慌慌的跑到医院,害怕自己也有了艾滋病毒,于是:

而在看这本书时,我也找到了想了很多年的答案,人生了大病,几乎要死掉的病,怎么从这里找到所谓的积极意义?疾病可能是你最不幸的厄运,同时也是你最佳的机会,或许它能让你睁开眼睛,看到重要的事情。共勉。
13 |希望为电影
Hope for film,翻译过来就是“希望为电影”,这是这本书的书名,很巧妙,一语双关。因为作者叫做特德 霍普(Ted Hope),所以霍普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本人。
而霍普你可能从来没有听到过,他既不是大导演,也不是大明星,而是独立电影制片人,上世纪那个“好机器”电影公司就是他的。
“好机器”又是什么,那么我想说李安导演直到《卧虎藏龙》的电影都是这个公司制作的,而霍普本人也是李安导演的伯乐,从《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再到《与魔鬼共骑》、《冰风暴》、《卧虎藏龙》。
也是因为看到了豆瓣上关于李安导演的部分,才买来全书。李安导演的部分和《十年一觉电影梦》刚刚好是重合的,只不过《十年》是李安自己说的,而这里是霍普说的。
“我是李安,我再不拍电影就要死了。”
这是李安见霍普的第一句话。也因为对李安的赏识也开始了他们长达10多年的合作。
制片人在电影中的位置相当的重要,但是因为外界的宣传,大众往往知道的只是这是哪个导演的作品,那是哪个大明星的作品,亦或是那又是哪个哪个编剧的作品,而制作人的工作就是把所有的人聚合起来,让他们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创造出好的作品。
通观全书,能感到霍普在不断的拍摄中的不断进步,不断的与非常优秀的人合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从每部电影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不断学习中一路走来,书中充满了诚恳的态度,与个人对成功的总结,读起来自然受益良多。
也逐渐抽丝剥茧,了解到制作人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也许你没有足够的天份拍电影,但是你仍旧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就像Ted Hope 一样。
14|月光狂想曲
这是一本封面很好看的书,也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关于外公的书,而主旨用几句话总结一下,就是你外公还是你外公,你外婆原来不是你认识的那个外婆。
复杂一点,月光狂想曲书评
15|人性的因素
陈以侃老师的译本真的是没得挑哦,除了有些拖稿以外。
这是毛姆短篇的第二本合集,大多收录了《第一人称单数》和《四海为家》两个短篇集的文章,还是那个原汁原味的毛姆,随便摘几句:
“每个人在这个陌生而残酷的世界中停留的时间这么短暂,却还要处心积虑地让自己如此的不快乐,实在是很奇怪的事。他靠想象力支撑着自己。他的工作就如同一部宏大的史诗,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犹如有着无数情节的英雄传奇故事。我们的确以为自己高高在上,比其他人更好,因为我们爱文学、爱艺术、爱音乐,我们不满足于过那样的人生,全是卑鄙的妒忌和粗俗的扯淡。”
16|大设计
霍金在这个月去世了,他去世那天刚好在逛Page One,便入手了他的《大设计》。
看到他去世后有很多文拿他和杨来比,其实说实话,我一直不觉得霍金是一个纯种的物理学家,更像是一个思想家,他一直在兜售的是 M 理论。
M理论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一簇理论,他们有交叠有冲突,但是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我们这个世界。而支撑M理论的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
比如费曼提出的基于量子物理的可择历史。我们的历史不是单一的,而是可选择的,就像霍金有一次和观众开玩笑,一个心碎的女孩问他,One Direction成员单飞对宇宙的影响,他说:
“终于,有人问到重点了。我建议那些心碎的少女们多关注前沿的物理科学。因为总有一天,多重宇宙会被证实是正确的,那就有可能我们的宇宙之外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在那个宇宙One Direction成员还在。”
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量子物理中对概率的描述。
在统计的背景下,研究概率的前提是过去的情况已知,而且现在发生的事件是过去事件的重复,那么现在发生的这件事的概率是可以计算的。
但是量子物理背景下,概率是给定系统在某一瞬间的状态,自然定律去确定各种将来和过去的概率,注意差别,量子物理中,过去的概率也是未知的。
太抽象的话,以我自己的理解举个例子,投掷硬币。统计意义下的概率是指,投了几千次上万次以后,发现硬币正面朝上的频率无限逼近0.5,那么这个0.5就称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而在量子物理背景下,在一个时空中投硬币本身这个事件没有概率可言,只要我们已知硬币的初始状态,投掷人的发力状态,空气状态,硬币的落地状态,那么硬币的朝向完全是确定的事件。
而概率的发生,是在这个时空硬币朝上,而在另外不同的时空硬币朝下。这样在不同的时空、宇宙中就有了概率而言,想想薛定谔的猫,你看不见猫时,它可能死,可能生,一旦你看到它,要么死,要么生。
这已经不是一个数学亦或是物理问题,已经是一个哲学问题了。
17|李敖自传
我觉得台版的名字更符合这本书的内容,《李敖風流自傳》,真的是太风流了。
书写了40万字+,如果删去自大吹牛,就风流情史,大概只剩下一半的内容,所以看的时候翻的很快,自动略去了他的自大和风流,这部分看的真是有些作呕,还有大段的抄自己之前的书。
但是剩下的那一半的内容绝对值得观看,80岁的李敖大师(当然是他自封的),写下了自己的一生。
“雷震创办了《自由中国》,倡导言论自由,最后杂志停办,雷震坐牢,《自由中国》在一个人身上生根发芽,就是我李敖。”
我最佩服李敖的,不是他的风流,也不是他自认为的聪敏,而是他身上那种留存的所谓的上世纪“五四风骨”的东西。
那时的青年知识分子顶着上世纪屈辱的历史,以国家为己任,为了培养下一代人不惜金钱、不惜名利。生于1935年的李敖没有赶上五四运动,但因为早年被钱穆、胡适等人赏识,他们身上的那种风骨留在了他身上。
他倡导两岸和平统一,整个台湾岛没多少人喜欢他,被当作了娱乐明星。年轻时办杂志、写文章骂蒋介石,被关进监狱。在台大演讲,甚至有大学生骂他王八蛋,但是他嬉笑怒骂,写东西讲究拿证据说话,书的很多,运用的很好。
至于21世纪初期的参政,虽然在他最后后悔了,但是反军购、反台独、骂国名党、喷民进党,把自己的立法委同事全部告上法庭,在法庭喷瓦斯、砸鞋子一系列的举措被记下来了,我相信李敖是能够写进历史书的人。
83岁,脑癌去逝,他没有达成他的梦想,没有活到他的“敌人”的106岁。但是总是,已经为我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厚财富。
最近的纪录片总是拿他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作为最后,他说
“陆放翁有一句诗,‘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我在你们面前开玩笑,你不要笑我,我死了你想我想的发疯啊。”
最后多加一句,现在再来看他在北大的演讲,真的是精彩啊。
18|作家笔记
同样是自传,这本书来自70多岁的毛姆。毛姆与李敖不同,毛姆最大的身份是小说家,或者后人的评价,最顶尖的二流小说家。
李敖的书充满了评论,而毛姆的书里只有客观的记录,他长了一副极其锐利的偷窥的眼睛。他因为从小有口吃,不善交流,反倒是眼睛记录了身边的一切。
而他的好奇心的旺盛程度大的吓人,一辈子几乎去了他能去的地方,婆罗洲、马来群岛、中国、菲律宾、美国、欧洲各国、非洲都有他的笔记,到了那个地方就极大程度的搜集那些怪诞的事情,并客观的写下来,倒不是特意的素材,就是写了一辈子的日记。
书中有的故事很平凡,有的故事很荒诞,有的故事很感人,有的故事却令人作呕,但是都是真实的故事。可能片面,但是于他自己来说,十分的客观。
19|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
这本书要笑死我了。坦白讲,这就是一本笑话书,不过是哲学的笑话书。
大体上,整本书贯穿了整个哲学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到萨特、加缪的存在主义,全书以段子的形式讲述了哲学各个领域的观点,从段子中提取哲学,在哲学上理解段子。
举个例子,是译者在豆瓣上补充的书后彩蛋,说三个男子在事故中丧命,一起上了天堂。在天堂门口,圣彼得说,“天堂里只有一个规矩,就是不准踩到鸭子。”
于是他们进了天堂,里面都是鸭子,几乎无从下脚,虽然他们拼尽全力,但是还是有一个人踩到了。圣彼得立马现身,身旁带着一个丑女,丑到无以复加,并把他和踩到鸭子的人永远绑在一起!
第二天,又有一个人踩到了,同样又和一个丑到无以复加的女人绑在了一起。剩下的男人目睹了一切,实在不想和丑女相伴,于是下脚非常的小心,成功的接连几个月都没有踩到鸭子。
突然有一天,圣彼得现身,身边带一个绝世美女,金发碧眼、麦色肌肤、身材高挑、前凸后翘美若天仙。男子开了口:“我真的不知道何德何能,竟能和你永世相伴。”女子回答到:“你何德何能我不清楚,我只不过踩了一只鸭子。”
那么,这里面有什么哲学理念呢?你们猜去吧。
20|我辈孤雏
石黑一雄的书真的是越读越能发现他的好。石黑最擅长的是描写记忆,通过记忆穿插故事的主线来讲述整个故事。
《我辈孤雏》是一个关于上海的记忆故事。班克斯先生出身在上海,爸爸妈妈都在上海的租界工作,在那里班克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当然少不了的是偶尔听到的父母的零星和少年的玩伴,秋良,只不过秋良是个日本人。
美好的生活突然被打断是在父亲失踪之后,班克斯能回忆起的只是父母追随着菲克斯舅舅的公司,反抗英国在上海销售鸦片,认为那是对中国人民的荼毒,也许父亲因为被人绑票。
而悲伤的是,母亲在不久后也失踪了,而班克斯只能追随菲克斯舅舅回到英国长大。
长大后,班克斯成了著名的侦探,他拾起零星的记忆碎片,要找出当年父母失踪的理由,也要像记忆中的父母那样,为中国那些受苦的人民作出绵薄之力。
虽然当时的中国正被日本所侵占,战争、屠戮已经蔓延到了上海。但是班克斯还是毅然决然的抵达了上海,开始了他的寻根之旅。
但是这次寻根之旅却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展开了。也许记忆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牢靠,他认为的那些历史或许只是片面的,更或许是偏激的。
剩下的内容不再过多透露,只告诉大家班克斯最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发现了事情的真相,但是却也只是发现了真相而已。
自认为理想主义的班克斯最后也只作出了冷漠却无奈的选择。
21| 遗产
书的开篇:
“夏天的瑞典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这是一段犹太恋人之间的低语。
一对恋人因为战争而被拆散,被拆散时,女孩已经有了身孕。两人私奔失败,男孩留在了当地,女孩逃出了华沙嫁给了他人。
而故事开始于这对恋人都垂垂老矣,女孩变成了老婆婆,她回华沙是为了索回自己的房产。当然这是一个幌子,真实的目的当然是,私会情人。

两个老情人相会,却在外人面前装作不认识的样子,结果老奶奶出来后脸都红扑扑的了。真的是太可爱了。
但是,因为目的被老爷爷知道,中间又夹杂着想要侵吞财产的人,整个故事以电影的叙事手法展开,就像不同的镜头拼接,慢慢两个人重归于好,而这背后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实,那就是,就是不告诉你。
这是一本温暖的书,贴一张最后,老爷爷和老奶奶的私密手势:

22|长日将尽
目前来看是石黑一雄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的一本了。石黑有属于自己的风格,那种李安式平淡风,而且主人公往往都是和我一样的人,倒不是说和我们一样没钱,而是说和我们一样有人性,有完美的品格,也有致命的缺陷。
主人公史蒂文斯是大庄园的管家,一辈子奉行着自己的管家准则,他把自己的管家准则奉为圭臬,哪怕主人支持了纳粹,哪怕父亲去世,哪怕心爱的女人离开。他要做的是个顶级的管家,却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书的设计简直暖心,书籍要都做成这样,那肯定要买买买。虽然台版有点贵,购于上海半层书店。半层书店的位置在虹口区哈尔滨路129号,晚上能看到东方明珠,是老洋行1913的一部分,在那样的洋街上坐落着这家只有半层的书店,半层书店里有一半的书是台版书哦。
23|四十自述
胡先生一直劝周边的人做自传,当然自己要做个表率,于是写了自传,当然依旧是胡适的风格,只有一半,四十岁之前的胡适写在这本封面很简约风的书里。
本书记载了胡先生的前半生,从父母的结婚,到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到在上海求学教书,再到去外国读书,最后为文学革命做出努力。 胡先生师从杜威,学到了杜威的实验主义,一切以实验为基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文字改革亦然。
胡先生很早接触西方学问。读到了很多西方的哲学,受到了很多唯心主义的影响。毛主席说,20世纪还是要批判胡的,要赞扬他等到21世纪吧。 那么好了,现在是21世纪了。
24|胡适研究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以《播种者胡适》为主题。这是胡先生因心脏病猝死之后,李敖写的一篇悼念胡先生的文章,在我看来,文笔极佳,大体客观的评价了胡适,有褒有贬,当然褒大于贬。而剩下的部分就是笔仗,写的可以说引经据典,酣畅淋漓,但是文人“打架”真是无聊,真的是看不下去。
下半部分是胡适评传。开头写的和小说一样,叫人拍案叫绝,但是后来就开始引述《四十自述》的部分,写到了40岁,李敖也不写了,留下了半本的胡适评传。
李敖对胡先生的那句评价印象深刻,“别看他笑得那么好,我总觉得胡适是一个寂寞的人,其实这年头,凡是有点真“人”味儿的,没有不寂寞的,何况是有个性的人呢?”是啊,做胡适太寂寞了,做李敖太艰难了,不如就做我们自己吧。
25|小夜曲
难得,石黑一雄竟然写了短篇。这个短篇集由5个小故事中,其中最喜欢的是伤心情歌歌手和小夜曲。这两则故事中,有些细微的联系,那就是有个女配角的名字是一样的,但是是同一个人吗?也许是,因为人物背景相同,都是过气的明星,但是性格的展现却不同。
小夜曲的故事讲述了原则性丧失的故事。与《长夜将尽》不同,一个极其恪守原则的管家逐渐把人情世故都丧失了,而在这里,为了利益什么都抛弃的萨克斯管吹奏者,最终还沉浸在自己无知的梦中,孰轻孰重,读完真是百味杂陈。
书中提到了太多的歌曲,说实话我真的都没有听过,大概是石黑在当作家前一直想做的是歌手,没那么成功转而写了小说。也许歌曲背后的故事更加的繁盛。
26|欢迎来到黑泉镇
我想如果你喜欢史蒂芬金,你一定会大爱这部作品,只可惜每次要去努力去读金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坚持不下去,或者艰难的读完。也许是因为我本来就对恐怖故事无感吧。
这是一个关于女巫恐怖故事,而且我认真地读完了。被吓到了么?还好,这里,女巫是真实存在的,而女巫却看起来没那么可怕,她会随时存在家里,是大家的梦魇,但是当地的人们也早已学会了和她共存,只是大家不能触犯的禁忌是去伤害这个女巫,历史证明,一旦伤害女巫,会发生的是惨绝人寰的事情。当然,肯定有人伤害了,也肯定惨绝人寰的事情陆续发生了,直到结尾整个小镇都疯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剧情,而是故事探讨的内核,就是恶与暴力的来源。在书中,恶与暴力的来源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个体的暴力,比如那个充满暴力行迹的杰登,单看杰登的行为真的是气人,他是个小孩却是为了作恶而作恶。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描写他的恶行。另一个是集体的暴力,当集体的暴力伪装成了民主,那么暴力的蔓延才是更加可怕的。
27|宋氏三姐妹
因为要捋清楚宋家的关系,我自己去仔细查看了宋家的关系,看了一部电影是《宋家王朝》,竟然是姜文演的,也有张曼玉、杨紫琼、邬君梅一众明星。
书是图书馆借到的,是1984年出版的书,书很有时代感,背后还有借书卡。整本书介绍了宋氏三姐妹的大半生,因为写书时只有霭龄去世,所以后面的事情着墨很少,只写到了1949年,三姐妹一个留在了大陆,一个流亡到了台湾,一个去了美国,从此至死,三姐妹再无相见。有种说法叫三姐妹“一个爱钱、一个爱权、一个爱国。”这样的说法我觉得有些偏颇,庆龄的爱国情操是肯定的,但是爱钱、爱权能不能概括霭龄和美龄就不能那么肯定了,她们三个无疑都是封建社会倒塌之后的第一批新时代女性,她们是幸运的,因为她们的家庭,她们的能力。 “三位坚强的、有修养的妇女,无疑已经随遇而安。但是霭龄、庆龄、美龄或许有时也渴望时间倒转,使她们在宋耀如充满希望的歌声和欢笑的家里再一次欢聚一堂。”这是书的最后一句话,读起来真是叫人无奈,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历练了一代人,但是也多多少少破坏了多少幸福的家庭,还是和平好啊。
28|本源
罗伯特兰登教授的朋友又死了,他开始了逃亡,当然带着漂亮女伴。他陷入了险境,他解开了谜题。丹布朗可能已经习惯了电影式的写法,整本书就好像好莱坞大片,但是对于他的书迷而言,坦白讲有些失望。
“艺术就是为了促进交流。”这句话真是印象深刻。不过整本书探讨的是人工智能和宗教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丹布朗版的“未来简史”。
西班牙观光旅游指南。
29|远山淡影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时是满脑子的迷茫,觉得写的有些看不懂,看到了译者的后记才恍然大悟,石黑简直把回忆的故事写绝了。
这是石黑一雄的处女作,也是一个关于回忆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被原子弹炸过的长崎,悦子嫁给了英国人,从日本长崎出来,断断续续的开始了她的回忆。当然回忆是从她的女儿景子自杀开始,但是即使看完全书都没有说,她为什么离开长崎,景子为什么自杀,而是一直在介绍她的外公和她的邻居佐知子和佐知子的女儿万里子。母女的关系极为僵硬,直到佐知子想要和一个美国情夫跑去美国,佐知子才突然爆发,但是最后还是接受了现实。之所以看的时候看不懂是因为那么那个自杀的景子呢?直到看到后记才去仔细翻阅之前的一个章节,原来!就不剧透啦!
这本书我写了很多的感想,我还记得看完后记之后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何尝不是悦子呢?
30|数据之美
因为李老师出差,非常难得地给大二的学生上了一节关于“数据可视化”的课程,为了备课我翻阅了大量的数据可视化的材料,最浅显易懂的就是这本了,索性就从头到尾看了一下。
这本书做到了浅出,介绍了大量的数据可视化的手段,我也看到了很多精美而诱人的数据可视化图,启发很大,比如这次上面做的3张图就是受此启发。
但是这本书很难做到深入,因为只是讲了笼统的概念,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本书是作为他的上一本书《鲜活的数据》的补充,那么书有大量的R语言代码,做到了深入,两本结合来看,真正的是深入浅出。
31|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远东战场
这本书是在Page One前门店购买的,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天刚刚看完了丹布朗的《本源》,里面死去的兰登的朋友极其喜欢引用丘吉尔的话,而去年讲丘吉尔的电影《至暗时刻》我非常的喜欢,所以一直想买丘吉尔的书,再加上装桢实在是太美了。但是还是想吐槽,翻译实在太差了。
书中记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的种种,丘吉尔很坦诚的放出了当时他任英国首相时的秘密书信,可以看到丘吉尔对战局的判断以及英国在远东战场的地位。故事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开始,不愿意参战的美国人被迫加入了战争,太平洋的战争陆续开始,日本一路高歌猛进,中国东部地区,马来亚,缅甸、印度陆续失守,美英联军层层败退,不停地收到战败的消息。但是丘吉尔的政策就是能坚持多久就坚持,终于中途岛海战美国打了翻身仗,慢慢扭转了太平洋的局势。
不得不说,中国在远东战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牵制作用,国共的军队艰难的抵抗,从丘吉尔的眼中那就是更多的时间。最终,海战、空战的胜利,原子弹的投放,日本投降了,这本回忆录也写完了。
32|Factfulness
这本书告诉我们世界在变好,这么鸡汤的概念应该如何去诉说,Hans Rosling依靠的是Factfulness(事实真相)。书中依托几十年来,作者在不同的国家、企业和民众当中去做的“世界13问”来展开,分析不同人的答案,然后与黑猩猩选择的答案做对比。也许,我们知道的还没有黑猩猩知道得多。
我从书里学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进行批判式的思考。作者罗列了10个本能误区,这10个本能依次为:裂谷本能、消极本能、线性本能、恐惧本能、大小本能、世代本能、命运本能、单观点本能、抱怨本能和紧张本能。
通过这10个本能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思维里有哪些想法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思考全球问题,身边的任何事情都要注意这些问题。
对于这本书的数据分析方法,我已经写过一篇文章来说,请看:用数据说话
33|少爷
夏目漱石可是曾经印在日元上的男人。他的作品对于日本文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俳句、讽刺和现实主义是漱石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少爷的故事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少爷是个“中二”少年。
《少爷》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有着江户时代性格的少爷闯入了一个充满“规则”的乡村学校的故事。在这个学校里,他被整蛊、被算计、被利用。但是少爷本身却坚持自我,联合同样有中二性格的豪猪把“规则”推翻,最后潇洒的离开了小镇。也许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后来的很多作家甚至漫画家都借用了这样的性格,比如鸟山明笔下的孙悟空,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啦。
书中无论从对话和剧情而言都是很欢脱的,但是读完全书却莫名的有一种悲哀。那种悲哀是当少爷和豪猪成功的对抗了“规则”,结局却是他们离开了小镇,而那些“规则”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开而改变。校长、红衬衫甚至那里的学生不是还在那里“为非作恶”吗。也许,这就是书中最大的力量所在吧。
34|铁血蒙元
依旧非常的易中天,简洁易读,当然也意味着只挑了重点的说。这本书讲的是蒙古和元,其实从历史上主要讲的是成吉思汗到忽必烈。其他的历史被略去,书尾直接到了明朝的朱元璋。而成吉思汗的性格被展现的最为完整。
对于蒙古而言,成吉思汗最重要的功绩是团结了蒙古内部。挑战了大金,打败了花剌子模,为他的儿子征服世界铺平了道路。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成吉思汗的伟大是建立在血腥之上的,攻下了无数的城池,也屠杀掉了无数的城池。直到统一蒙古之后,大汗的心思才渐渐变得温和起来,这才能坐下来聆听丘处机的教诲。
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是,易老师写道:
“隋唐是混血王朝,匈奴和鲜卑都已汉化;两宋则是多元共存,契丹、女真、党项既与汉人交流融合,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也就是说,隋唐是多民族融合为一体,两宋则是多民族各行其是。只有元,才是既将各个民族整合于同一个国家,又依然锣是锣,鼓是鼓。”
从历史上看,这是对元很重要的总结,虽然在元朝,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北方金内汉人)和南人(南宋汉人)的等级依次降低,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确实是元的功绩。
35|镖人:卷一
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漫画。故事背景是隋唐年间,镖人的设定是侠客,是为了钱的侠客,即使是为了钱当然也需要有底线。那么,朝廷当然要通缉,而镖人当然也要游离于规则之外,为了目的,杀人当然就成了耍帅的手段。故事一开场,镖人带着小七(故事中设定为镖人的女儿)登场,拿着通缉令开始了个人秀。
这个漫画看下来,只有一个字:爽。虽然剧情是固定的套路,但是猛烈的画风那么的18禁,胳膊脑袋随便掉,血随便喷,澡随便洗。真是让人很难说讨厌。
这是整个故事的第一部,不知道后续的情节该如何展开,主角“刀马”和他的女儿“小七”到底隐藏着什么故事?那个美女“阿育娅”又会有什么发展?当然我们可以假想故事的走向,但是还是值得追下去。
36|三国演义:第一卷
说来惭愧,到现在竟没有好好读一读《三国演义》虽然故事已经很清楚了。第一卷的三国诸葛亮还没有出山,更别说他骂死王朗了,那应该是第四卷的故事了。第一卷的故事从张角黄巾起义讲到了官渡之战袁绍的败北。
在对三国历史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再去看三国是一种悲凉的心态去看的。就拿曹操来说,三国的时代是一个过渡的时代,从贵族阶级过渡到士族阶级。而谁是士族?袁绍这个四世三公就是大士族。理应历史是属于他的,没成想遇到了乱世。乱世是造英雄的,曹操、孙策、刘备、都是英雄,虽然他们都不是士族。
而英雄是可以得天下,治天下却还是要走上历史的道路。曹操打袁绍,费尽千辛万苦打赢了,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曹魏政权,通过唯才是举和士族阶级。但是他儿子曹丕的九品中正赢得了士族阶级的拥护,却也把曹操一辈子政治上的辛苦付诸东流,魏被士族阶级的司马家族推翻或许是司马家族的偶然,但是也是历史的必然。而这些对于那些打天下的英雄而言,无疑是悲凉的。哎,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格,却都被历史裹挟着,英雄尚如此,且凡人乎?
稀稀拉拉的整理完了上半年的读的书,大家读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