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读书笔记|银筷一样的手指,以及碎银般的冬日晨曦
在每一个夏至来临之前,我都无法真切的回忆起上一个蒸腾欲沸的夏日空气。任何记忆中的印象对于感知四季这一行为,都是隔靴搔痒。能把夏天带来身边的只能是夏天本身的降临。
1.《漫长的告别》
大名鼎鼎的一本书,以及它同样闻名遐迩的“广告语”:道别等于死去一点点。
此前我几乎没有完整的读过侦探小说,这是第一本。文字自身的迷人之处,就像漂亮姑娘的脸蛋,是第一时间不用费力就能吸引你的美。除此之外,读书的乐趣于我还在于画面感的想象。如果观看影视是被动的接收导演及演员们的动态图像呈现,那么读书就是主动将文字加工成虚无的画面,供己玩味。
整书读完,故事精彩且流畅,高潮不断,主角菲利普·马洛已在我的想象中成型。我甚至期待由此改编影的视作品中关于这一形象的呈现,看看别人想象出的马洛是怎样子。
“电话让人有强迫感,我们这个时代受小机械所折磨的人,提起电话是又爱,又恨,又可怕。”这是里面轻描淡写的一句,读来却令我暗自吃惊。作者多年前就已有所察觉,并且这说法不仅适用于上个时代,当下的这个时代对于它的印证也在逐步加深。而生活其中的我们,无疑就是那“受小机械折磨的人”。
本书购于二手交易平台,选择的是2008年新星出版社宋碧云译的版本。对于这类知名作品的版本,我向来不爱新出的版本,对旧版、尤其是平装版本有所青睐。
2.《布鲁克林》
“ 她回布鲁克林了。“母亲会如此说。当火车驶过通往韦克斯福德的麦克迈大桥,艾丽丝想到多年之后,这句话对听到它的人意义越来越浅,但对她却越来越重。
在我看来,与其说女主艾丽斯离开母亲和吉姆,回到布鲁克林和托尼身边,不如说她选择了一种能立足其中的生活。这种选择会把一切外在事物与人排除在外,仅仅听从自身最忠诚的选择,那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电影中姐姐罗斯对艾丽斯说:我希望把挣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你身上。但我不能给你想要的生活。
书中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描写:
那些晚上。她醒着躺在床上,突然想到下次打开作者箱子时,已经在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房间了,接着另一些念头纷至沓来,她宁可这口箱子是被另一个人打开,那人会留下这些衣服鞋子并且每天穿戴。
她从床下拖出行李箱,放在床上,开始把衣服一件件放进去。她想象着母亲此刻正听着衣橱门打开,挂着的衣服从挂杆上取下来的声音。她想象着母亲正紧密关注着她的脚步声在屋子里来来回回。
这其实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时刻,作者将这些隐秘时刻的细小心思一一诉诸文字,将它的读者们瞬时拉回到某一刻事发现场,静静回味个中滋味。
3.《最后的居所》
银筷一样的手指
碎银般的冬日晨曦
读完这个故事,对这两个精巧的比喻念念不忘。“银筷一样的手指”应该是直、长、细、凉的手指,不是“纤纤玉手”,也不是“青葱或嫩笋一般的手指”,就是像“银筷”一样的手指。
“碎银般的冬日晨曦”像一句诗歌。仿佛越过这一片漫长的盛夏时光将遥远的冬日晨曦带到眼前。
书本身是一侧一百来页的平装薄册,封面简约,内容除这一篇同书名中篇外还收录作者另一中篇。想必一定是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这样直抵内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