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的中国姑娘

特拉维夫跟全世界众多首都城市一样,开放又低调,到处不乏时尚的事物和喜欢新潮的年轻人。
第一印象就是所到之处的酒店、民宿、餐厅、饭馆,公共交通,英文沟通毫无障碍,你几乎要怀疑这是个英语母语的国家了。以色列女孩是要服兵役的,且身高普遍都比较高,肤色很白,身材凹凸有致,军旅生涯让她们女性化的穿着下多了一些帅气直爽的气质。在大街小巷穿着军装的年轻姑娘和戴高帽的犹太人一样,非常常见。很喜欢在公车上观察她们,安静的看书,或是跟同伴聊天,长长的睫毛印着阳光,好看极了。
我住在一条叫做florentin的小街上,从hahagana火车站出来不算远,各色酒吧餐馆林立,去雅法、海滩和市中心都方便。入住的第二天,宿舍搬进来一个中国姑娘。
我早已经习惯了一个人旅行,与其说是习惯,倒不如说是很享受,我不是一个社交型的人,那会消耗我的精力,独处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全身心的放松。旅行对于我,是自己同自己轻松相处的放假。
跟中国姑娘聊了几句,得知她会在以色列待两周,然后去往下一站美国。我们居然蛮聊得来,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很像,谈话也不会觉得刻意谁去附和谁,相处颇为轻松自在。两个人吃饭点菜也确实方便,还可以互相分享旅行资讯。那天一起游玩了雅法古城,那是一些很有地中海特色的古建筑群,在里面可以找寻十二星座的标识,也有一些艺术家在里面经营自己的艺廊。傍晚坐在高地草坪上,享受着夕阳、海景、和一个巨大的蘑菇馅饼,聊她的土耳其好友,也聊些往事和未来的计划。沿着地中海沙滩走,有些著名地标,还能感受当地人悠闲的日常。包头巾的穆斯林少女、冲浪的少年、漂亮的短裤辣妹,这些事物出现在同一个画面,观感还是蛮奇妙的。
紧跟着的几天我按照原计划离开了特拉维夫,独自前往北部的拿撒勒,然后又回到耶路撒冷,跟中国女孩汇合。到耶路撒冷的那天刚好是以色列国庆节,jaffa大街人潮涌动,你可以感受到地中海国家人民的热情,还有他们对自己国家诚挚的热爱。到处都是身披以色列国旗的的青年,高声唱着国歌,围着跳舞。没有种族,没有宗教,没有什么其他不相干不重要的东西,一个第一次听以色列国歌的外国人也不由得被他们感染。那晚我们的中国胃作祟,在路边找了个五星红旗飘扬的中餐馆大快朵颐,厨师是个上海阿姨,菜色是简单的中国家常料理,菜单是熟悉的汉字,吃的肠胃又饱又暖,走路都要笑出声来。
记得凤凰卫视的窦文涛曾经有档节目说过,一个社会可接纳的生活方式越多样性,直接决定了那里生活人民的快乐程度。当你拥有足够多选择权的时候,你会对生活有更大的掌控感,与之相反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波逐流和麻木。我知道对于中国这种群居社会来说,不用一种既有标准去判断别人是非常难的。这对其中的一些凡事喜欢搞清楚理由和目的的“好事者”来说,也是非常痛苦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出于“好心”“善意”,但是往往他们所站的平台又是如此片面的。我们从小被教育,提问要举手,要跟别人一样,要好好学习,找份好工作,买房子,赚更多的钱,你才能如何如何。如果不这样,你就会生不如死,你不会生不如死,但你会非常糟,你不会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那么糟。你不需要想太多,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大家都做的事一定是有益的。甚至也不需要是不是有益的,因为你跟大家不一样你就是脑子出了点什么事情。我们的文化里太强调中庸和大同,个体并不重要,甚至有人生来就是为了牺牲和妥协,为的是集体的和谐。就更没人关心什么对不对,快乐不快乐了。一个穆斯林可能觉得真主至上,而一个犹太人看到穆斯林的眼神可能也不是那么对味。但没人觉得自己才是唯一的标准,以色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离开以色列的最后一晚,和中国女孩去了特拉维夫公共沙滩看了落日,公交车坐过站的我,只赶上了一个橙黄色的“咸蛋黄”徐徐下落的画面。光脚踩着沙滩和海水,伴着傍晚地中海吹来的风,凉爽宜人。坐在街边的观景长凳上,吃着耶路撒冷的菜市场买的熏三文鱼和以色列切糕,看着路边的沙滩少年和他们八块腹肌,直到一轮弯月挂上天幕,天空还是深蓝色夹杂着那么一点神秘的绿色调。我想生命里快乐的时刻有限,但那天算是一个吧。
同龄的姑娘,谢谢你在我的旅途里跟我分享同一盘鹰嘴豆泥、同一瓶水,分享巴勒斯坦边境枪击事件的经历、分享宿舍对面街角的一碗盐味坚果冰激淋,分享你的故事、分享特拉维夫的海滩、落日、月夜,那些都变成了很好的回忆,也让旅途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嘿,特拉维夫的中国姑娘,愿你一切顺利,眼目所及都是好风光。







-
自由与向往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8 12: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