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可以说是非常没有想到了,我的毕业总结居然会发在豆瓣上。
我曾以为我会在校内上发一篇很长的文章,写明个人如何成长,写明25岁对人生的思考,做一份不宏伟却有志气的声明,然后满意于年轻的心智有这样的结晶,给自己一个剪影,在漫长的人生中每次阅读都感叹当时的骄傲。
我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对自己有很多期待:我希望我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并达到入门的水准,我希望有更成熟稳定的心态,希望能运用自己达到自己的能力上限,希望有良好的感情。这些愿望现在都实现了,想到这我自己居然也觉得很感动。然而我更真实的感受是疲惫,懈怠,无奈,疲惫,疲惫,疲惫。
想更好地运用自己,有更好的心态,则需更好的了解自己,然而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缺乏成功的必要素质:活力。以前我不了解自己的特质时,我为自己的“懒惰”而自责,但同时又能坚信自己会变得更好。然而现在我发现,我不是懒惰,而是实实在在的活力缺乏。可能是平时思考过于审慎、仔细,心思过于细腻,以致我的认知能力每过几天就会有一个跌到谷底的状态。平时也很难长时间进行持续耗能的工作。本以为更好的了解自己能换来更好的使用指南,没想到换来的是彻底的无奈:我这个素质不可能成功的啦。
为什么毕业总结会写的这么丧?
楼上又传来一阵阵的嘶喊。我最初听到楼上那个20多岁男生叫嚷时,吵的内容是他和母亲吵架,能分辨出他的情绪在绝望边缘。有丰富斗争的经验的我想都没想就把自己的经历带入了。我觉得他很可怜,有个歇斯底里的母亲,自己被折磨得时常情绪崩溃。后来我曾在电梯里瞥过他一面,最大的感觉是:老。怎么讲呢,面相老得出奇。年轻人不可能被折磨成这样子。衰老这种东西,除了因为细胞的老化,更因为心态的折磨。然而他就是如此老态,可以想见情绪崩溃的作用。后来我家都习惯了他的嘶吼,我也听说了他的故事:高考前父母离婚,导致高考失利,全班都上了985大学,只有他没有。这当然是值得同情的故事。然而听得越多,我对他的同情却渐渐减少。今天他再次崩溃,哭喊的内容是大家都上了985只有我没有。我当时真是五味杂陈。高考失利是很痛的事,但他今年至少大三了,还计较这件事情有什么用?阴影当时是有的,悔恨当然是有的,然而人生那么多痛苦,怎么来得及一直为这件可以小程度翻盘的事崩溃?一个人的未来,父母的资源和自己的天资占了绝大部分的决定权,一个好的大学是很重要,但一时失蹄真的有很多挽回方式。在经历了大学中所有有的没的之后,我感到很多看上去重要的事件真的不重要了。当然一些重要的选择会让人生走向不同的岔路,但在这个时代,它们很难真的去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比如说学计算机或学医肯定是一个影响重大的选择了。然而他真的能局限你一辈子么?不能。我见过复旦医学院八年制毕业、在医院干3年外科的人转行做游戏策划,也见过南开数学系毕业重新考首医做医生的。这条路当然很难,我比多数人都知道会多难。但并非不可行,只是需要个人的勇气、决心、资质和家庭的支持。我觉这些东西才是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东西。当然运气也很重要。但考虑到运气是个概率事件,人不可能一生走背字,于是真正matter的还是那些几乎早已注定的东西。我不知现在这种想法算是消极还是明智。我只感到我现在已经是个没有中二热血,却依然有中二梦想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苟延残喘,小心翼翼地安排和使用自己的才智和体能,不愿放弃却真实地感到疲惫。
我依然对楼上感到同情。周五和朋友聊天,她聊起学妹低谷时的心态和做法。作为过来人,我当然感到她纠结的那些事其实太小了,小得不值得引起注意,但我也知道,深陷其中所感的痛苦是多么真实。所以我真的觉得很遗憾。有的人的痛苦,即使在你看来并不足以绊倒她,也真的可能会让她一蹶不振。我庆幸我度过了这样的时光,也遗憾现在的我依然不是能动性很强的我。那么如果我对博士期间要有新的期望的话,我希望我能变成更积极,能量更强的人。和几年前一样,我不确定我的愿望能否成真。不过几年前的愿望成真了,所以现在也要期待起来吧。
这就是毕业总结,几乎没有说这七年我得到了什么,但又觉得没必要说。快毕业时我对自己的收获很满意,现在呢,又觉得不足了。希望未来我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