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记-色达
形式与内容
去了色达才知道,其实真没什么好看的。
这里的草甸并不比川西其他地方更有特色,甚至看不见有牦牛,可以供游客取景拍照的地方不多。就算是在佛学院看见的行走着的喇嘛,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他们无非走着自己的路,很安静;无论是妆扮还是神色,都没什么特别的。
只是来这里的游客尤其多,佛学院的红房子很壮观,这里也是唯一可以参观天葬的地方。
说起死亡,生命的最终归宿问题,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既然死亡是无可避免的事实,对于人而言, 不知道归宿、(死后)凭空消失是比死亡本身更为可怕令人惶恐的事情。所以,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这个或者其他世界延续,或许是一种比较缓和的看法。所以民间信仰中,鬼神说、灵魂说等还是挺普遍的。
天葬作为一种丧葬方式,也没有什么好看的,这也只是藏传佛教信仰生死观下的一种形式罢了。一边是虔诚准备天葬仪式的人,另一边是围观群众,说实话画面多少有些违和感。有的人甚至支起了单反,期待捕捉这一场“表演”。大概因为旅游宣传的缘故,部分人抱着净化心灵、追寻信仰的目的去了色达。净土要是真的可以靠步行靠大巴车就可以到,那当地旅游业的收入大概会打折扣。
和一群人站在一起实在无聊,台阶后面的草地还是值得走一走,远山上“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格外醒目,不知道和六字真言比起来,哪个的感染力更强。仪式开始后,自然就是秃鹫取食,细节是看不见的,那时也没多想什么,自己看的仪式,并无特别。
此后真的没什么好看的。
如果带着嗔恨心杀死一只猪,那大概可以被称之为“残忍”。天葬当然不是。有的人觉得藏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落后,觉得我们是文明的,他们就是不文明的。文化、认知有差异,有的人往往看见形式,就觉得某些事确实如此,而忽略了形式背后的内容。
仪式再神圣,在很多人面前也就成为了表演,我们只是充当了观众而已。
因为历史的原因,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藏区人民的很多习俗相对我们而言肯定是落后的。落后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要马上转变,要抛弃那些旧的东西接受新的。
形式背后还是有很多珍贵的东西的,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
现代化过程中,有多少事物,因为落后因为被认为是迷信的,而最终彻底走向消亡呢?所以才有了后来批评家说的“文化断层”。我们往往在抛弃形式的同时也丢失了内涵,丢掉了本质的珍贵的东西。而藏族看似难以接受的形式,其实都包含了对生命认识的很伟大的东西。
不批评也不吵闹,了解他人,大概也是在审视我们自己。
(行程:2018/6/14-201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