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拆书第二篇——选书购书,从入口把控知识体系的构建
上一篇预告中我们对大部分读者的阅读方式提出质疑:阅读中你运用的是被动思维还是主动性思维?你的读书方法高效吗?阅读过的书籍是否对你的知识构建有帮助?
之前我们提到,大多数读者都是采取“一遍过”的阅读方式。刚到手的书,从头到尾读一遍就了事,没有侧重对书中重点部分做深入研读或者记录。这样的结果往往是——随着时间推移,对于之前读的内容逐渐忘却,最后完全忘记。只有深入解读一本书,并且该书知识点在日后仍能为自己所用,这才是高效阅读的最佳状态。
这一篇,我们将从读书生活的第一步——选书、购书开始,讲解如何通过选书,来培养自己的读书目标,找到真正想读的书,进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
选书是一门功课
你是否会经常出现,去逛书店,看到满目琳琅、包装精美的书籍,都很喜欢,但却不知道想买哪一本?或者买回来,还没到一半就读不下去?有时还会:“之前好像发现一本书,介绍还不错,当时挺想买的只是没时间,但现在想读了却又想不起来是什么书。”
上面出现的种种情况,皆是因为:购书前没做足功课,购书过程中被包装过度的书籍干扰,导致购书处于被动位置,不知道买什么书或者买到的都是不喜欢的书籍。
购书也要做功课?太麻烦了吧?对于把阅读作为一种消遣方式、不经常阅读的人可以免用,但是对于长期阅读、或者打算通过大量阅读来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读者,购书前做好选书这一步骤就很有必要。
如何通过日常收集完成选书
以前阅读习惯都是简单直接的,想读书就去图书馆借或者书店买,基本没考虑过借阅或购书前,还要做“准备”。但毕竟现在出书门槛太低了,良莠不齐,优秀的、粗劣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摆在同一书架上出售,所以我也经常出现拿到手的书不喜欢,刚阅读前几章就读不下去的情况。慢慢地,发现好书越来越难找。
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发现,并不是优秀作品越来越少,而是自己读书范围太狭窄,阅读书籍的数量少,以至于降低了捕捉好书的敏感度。
比如在同一个书架中整整齐齐排满了书籍,浏览一遍书脊名称,但实际上你只是抱着能否遇见一本自己曾经听说过或者知道的书名的心态去找书。而真实情况是,由于了解的书籍都太少了,以至于满满一书架没发现一本熟悉的书。
那有人会问,我阅读量确实很少,知道的书名也不多,那是不是就选不到好书了?我想读书,但是该如何确定自己想读哪些书?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做好“选书”这一步的。
假设你最近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比较感兴趣,但是与历史相关的书籍太多了,有人物纪实性的、介绍经济发展史、历代战争的,还有以历史为背景的虚构类的文学作品,这时你肯定会想,自己想读的是历史哪方面的书?不如从清朝开始吧,先了解中国最近一个朝代是如何由鼎盛巅峰走向灭亡的。这一些列的思考过程让你确定了读书目标,于是网路检索打上——“求有关于清朝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推荐”。很幸运,你得到一些相关书籍推荐:《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正说慈禧》《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
可是书籍太多了,上面书籍我都感兴趣吗?有没有内容生涩难读的,究竟从哪本开始看?显然,将所有的书都买了那是不现实的,自己也未必都想读。买之前还是先了解这些书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吧。于是又开始网络搜索相关书籍简介、评论,看哪本更能引起阅读兴趣。经过这一过程的审查、筛选,对书籍的选择终于有了自己的初步计划。
《正说清朝十二帝》是按照时间线索去写清朝历代统治者的,对统治者性格描写,从在位期间的政策评论他们的功过,侧面也折射出整个朝代的经济背景;接而你又很想了解,整个清王朝既然出现了康熙统治下的盛世时代,那是什么原因让整个封建王朝走向了灭亡?最后又决定了再选一本《康熙大帝》了解清朝最勤政的皇帝,选读《乾隆皇帝》,因为在搜索相关信息中知道了原来是乾隆帝的“封锁闭国”政策间接导致了百多年后整个清王朝的没落。
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朝代,于是上面的这三本书就这样被列入了购书清单。带着书单上直接上书店,有目标、很快速就买到你想阅读的书籍。这样是否比你徘徊在满目琳琅的书架前而不知如何下手要好得多?另一方面,无论你知道的书籍是否极其有限,都
是可以通过积极搜索书籍相关信息,来选购自己最想阅读的书籍的。
所以对于选书的作用,我们可以总结为:选书时通过相关信息检索,不仅加深对该书的印象,帮助我们找到真正想读的书,并且在这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的读书目标会越来越明确,想读的书籍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那日常生活中具体有哪些渠道,可以收集到书籍相关信息?下面思维导图分别是日常信息收集的渠道和选书步骤的总结。

在日常收集书籍信息中,无论是通过主动还是被动收集到的书籍信息,比如简介、评论、广告宣传、书籍卡片、腰封等等跟书籍相关的信息,我们都可以将其摘入、或粘贴到笔记本里。感兴趣想买的书籍,我们可以将其列入购书清单中进行购买。
下面贴出购书清单的参考格式:

当我们将收集书籍信息作为日常习惯来进行,捕捉图书的敏感度就会越来越高。不用特意寻找,一遇到相关书籍,就会条件反射:咦,前两天有人向我推荐过这本书,而且看过简介,挺好的一本书,打算过几天购买的,没想到在这遇上了,真是缘分啊。于是你跟这本书有了独特的邂逅故事,日后回忆起来,对该书也有了不一样的记忆。并且,当手里拿到了这本书,通过之前你对该图书已经有了大概了解,知道自己为什么想读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也提高了兴趣,读书效率自然也大大提高。
所以读书生活第一步,正式阅读前的选书、购书操作方法,可以总结为:日常收集相关信息——记录随想笔记——检索书名,列入购书清单——书店/网络进行购买。
选书重要性——从入口把控知识体系的构建
通过前面学习如何选书,制作购书清单,让我们看到了指名购买的威力。带着书单去购书,不仅提高购书效率,减少在书店里不知道买什么书而来回徘徊的时间,还培养了我们的读书目标。读书前明确自己想读什么样的书很重要,它把控了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入口。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从事演讲、写作的人,对于某个话题,为什么一拉开话闸子,内容就能源源不断地涌出来?这是因为他们经过了长期间的积累。在这个领域中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只要遇到合适场景,他们体系库里相关知识就能被唤醒、运用上来,但是如果遇到的主题不在他们擅长领域中的,也就没有足够专业的内容去发表,输出。你见过一个心理学专家去发表科技未来趋势研究成果?一个历史老师去参加光传播的对称性研讨会吗?不会,除非他们想转行。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阅读也一样,如果我们阅读纯碎是为了享受故事趣味,玩味文章,可以阅读虚构小说或趣味野史;如果想通过阅读提高自己写作水平,我们可以查找写作技巧上的书籍进行学习;如果想提高自己英语水平,可以购买相关软件、影像、书籍进行学习。选书就起到一个这样作用。选择什么样的书籍进行阅读,实际上是看个人需求,你需要构建自身哪方面的知识体系,就选该领域的书籍进行研读。所以反过来,选书购书,在入口把控着你知识体系的构建。
而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所以学会选书就变得很重要,选择阅读什么样的书,我们就拥有了该领域相关知识,随着领域的深入与扩展,知识体系逐渐扩大,我们储存的知识量也就越来越大。
将读书生活结构化在读书生活中变得尤为重要,正式阅读前做好选书的准备,从入口把控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更有目标、更有效率去完善自己的读书体验。
预告:第三篇,我们讲解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阅读方式,才能达到高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