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唐朝有个人,被誉为诗仙,因为他的诗都不按凡人套路出牌——雄奇、脱俗。
他就是李白(701-762),我们熟知的青莲居士。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 (今四川江油)。
李白他爸是土豪,所以,李白是妥妥的富二代。他年轻时已博览群书,才华横溢,善作诗赋,为人性格豪放,轻财任侠,爱好剑术。总之,自我感觉棒极了。如果给李白一根棍子,他有自信撬动整个帝国。
然而......整个帝国让李白先醒醒,别做梦。商人之家有钱,但帝国看不起他们的“臭钱”,想通过科举做官撬动帝国,资格审查这一关,就过不了。李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
科举路走不通,李白只好换了一条路——干谒,即向高官贵族推销自己。
有钱没门儿,但是,有钱可以任性。李白喜爱山水,世界那么大,有钱说走就走。他25岁左右出蜀,长期在各地漫游。

结交了无数名人,上至公主,下至道士。目的只有一个:有朝一日一飞冲天当上宰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白的折腾,名气暴涨,奉诏入长安之前,他的才华和诗歌已名满天下,京城长安更是无人不知,就连皇帝都听过他的名字。
天宝元年(742),经道士元丹丘和玉真公主的推荐,42岁的李白奉诏入长安,玄宗殊礼接见,命为翰林待诏,名动京师。但他沾沾自得,恃才傲物,不肯低眉事人,因此遭无数人妒忌和迫害,一年多之后被玄宗赐金放还。
安史之乱起,李白隐居庐山,静待时机。当永王李璘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时,李白以为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下山进入永王幕府。万万没想到,李璘要争夺帝位,而且还失败了。受株连的李白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困苦,投靠安徽当涂族叔李阳冰,最后还死在了老李家中。
他出生于西域,长于四川,深受西域文化、四川道教文化的影响。李白常与隐士、道教徒交往,嗜酒求仙,有出世思想,后来还做了道士。
李白的诗反映了盛唐时代上升发展的气魄。风格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对后世诗人产生很大影响。
不过,大唐诗坛一哥之争,还是相当激烈的。有多少人捧李白,就有多少人捧杜甫,还有一大拨人,包括外国人捧白居易。而李白,自己也曾很识相地在崔颢的诗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李白自幼喜好剑术,崇尚武艺高强的侠客义士。后来他到东鲁,跟随剑术大师裴旻学习剑术。李白的功夫很好,他一辈子都自认为是一个侠客。
他经常是一副侠客装扮,带着一把剑,想要行侠仗义。李白视金钱如粪土,在扬州的时候,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散金三十万,专门救济落魄的士人。
月圆,李白的妹妹。任华是李白的粉丝,比李白年轻。武谔,李白的门生,曾向李白学习武艺。

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路过襄阳时,前去拜见韩朝宗,韩当时任荆州长史兼襄阳刺史。李白写了自荐书《与韩荆州书》给韩朝宗。文章首先赞美韩朝宗善于识拔人才。接着李白以毛遂自比,介绍自己的经历、才气和抱负。
但是,韩朝宗收到李白的自荐信后无动于衷,既没有举荐,也没有重用李白。所以当时的人感慨韩朝宗不能像平原君一般爱惜人才。
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他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而且他个性不羁,所以转而希望通过隐居学道、交游名士,壮大自己的声誉,以求干谒直取高位,实现其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进长安见唐玄宗。李白道德品行和诗文俱佳,玄宗很器重,于是把他留在翰林院。李白以为玄宗让做起草诏书的翰林学士,原来不是,是让李白做翰林待诏,陪着皇上,进行诗文娱乐而已。
李白受到玄宗接见,其中李白的老朋友元丹丘起了重要作用。元丹丘是道士,在当时颇有名,与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过从甚密。他向玉真公主举荐李白,玉真公主转而把李白推荐给玄宗。
李白做了翰林待诏,没有品级,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在翰林院期间,他一直没有被授予正式的官职。
据说有一次李白奉诏入宫,在玄宗面前,李白让高力士帮他脱靴,因此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当时是玄宗身边的红人,位高权重。
贺知章欣赏李白,重视李白诗文,惊为天人之作。另外一说,李白成长于蜀地,那里道教氛围浓厚,李白也颇有仙风道骨,所以贺知章才称呼李白为“谪仙人”。
晁衡,日本人,唐玄宗时期留学中国。学识渊博,擅长作诗,与李白、王维等有密切往来。
魏颢,李白的超级粉丝,长期自费跟踪李白,追星的疯狂程度不亚今人。下文他还会隆重出场。
张垍,宰相张说的儿子、驸马。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曾经求助于他,但是张垍虚与委蛇,没有帮忙。
李白当上翰林待诏,是第二次入长安的时候(天宝元年)。

李白担任翰林待诏以后,仍旧好酒,常常因为喝酒耽误工作,而且李白为人恃才傲物,玄宗对此不满。
宰相李林甫又向玄宗进谗言说李白坏话,于是在天宝三载(744)春天,李白被迫离开翰林院。玄宗赐给他一笔钱,李白带着钱出长安往东而去。
李白让高力士帮他脱靴一事,有些史学家认为不可信。

李白被排挤出京城后,他回到东鲁(今山东)家中。李白本可以留在东鲁安静生活,但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为了高远的理想,又踏上了漫游的旅途。
天宝四载(745),他将由东鲁南游越州(今绍兴),临行前他写了《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尽管离开翰林数年,但是政治上受挫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
李白一生经常出入名山大川,崇尚修仙隐居生活,他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其实也是对权贵另一种形式的抗争。

大约在天宝十一载(752),李白与岑勋、元丹丘两个朋友在一起饮酒,地点是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会友饮酒,人生快事。
李白当时怀才不遇,于是借着酒兴,写成《将进酒》一诗,淋漓尽致地抒发满腔不平。这首诗是李白的名作,情极悲愤而狂放,语极豪纵又沉着。
诗中,岑夫子即岑勋,丹丘生即元丹丘。

李白在世的时候,名气就很大。魏颢,原名万,后改颢。他当时是个年轻人,非常崇拜李白,是一个追星族。为了一睹偶像风采,魏颢从他隐居的王屋山出发,一路追到浙江的天台山。但是,运气极差,每次都是李白前脚刚走,魏颢后脚就到。
魏颢跋涉三千里,历经半年,最后终于在广陵(今扬州)见到了偶像李白,见面的时间是天宝十三载(754)。魏颢激动地奉上长诗《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李白信任魏颢,把一部分诗文交给他,让他帮忙编诗文集。
后来,魏颢编了《李翰林集》。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称赞李白“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
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非常受欢迎,因为其闲适诗和感伤诗中追求自然之美,以及超脱宁和的心境,引起了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嵯峨天皇,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天皇,809—823年在位。
嵯峨天皇和白居易处于同一时代,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他在宫廷专门设置了《白氏文集》(其中诗三十七卷、文三十四卷)侍读官,将学习白诗定为今后天皇的“必修课程”。
宝应元年(762)十一月,李白在安徽当涂去世。李白遇赦之后,晚年生活困苦,投靠当时任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不久在其家中去世。李白去世前将诗文稿交给李阳冰,请其代为整理,李阳冰将其诗文编为《草堂集》。
关于李白之死,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淹死。这种说法很符合李白的个性,但是并不可靠。据记载,李白死于慢性脓胸穿孔或酒精中毒,也可能是死于其他原因,未有确论。
李白死后几十年,唐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宋代文学家苏轼称赞李白“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现代诗人余光中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