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酷儿到素人, 做最"骄傲"的自己(上)


炎炎盛夏中的欧洲,世界杯正厮杀得如火如荼,彩虹节大游行又在6月拉开热情的帷幕。
与此同时,北京艺术界的热度也在逐渐攀升,6月29日,第三届abC艺术书展和第四届素人艺术节同时在798艺术区揭幕,在两个相隔不远的场馆里,集中了一部分当下世界上最精彩的艺术与设计出版物以及目前国内最有代表性的素人艺术作品。
什么是abC艺术书展?
始于2015年的abC(art book in China)中国艺术书展,是目前国内最具专业性的艺术家书展览与国际性的自主出版博览会,每年吸引出版类同行、媒体及观众数逾万人,在艺术、设计和出版领域逐步建立起独特的影响力。通过三年的实践,“书”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动词,牵引出以“abC”为名的一系列行动和事件。
往年的abC书展现场:



今年的abC书展现场:




那么,今年的abC艺术书展中又会出现哪些个性十足的好书呢?
比如这样的:

近几年,“金正日看东西”(KIM JONG IL LOOKING AT THINGS)是Tumblr中最受关注、被分享最多的主题。这是一系列朝鲜前领导人的照片,形式上的严谨和强度让人着迷。作者JOAO ROCHA是里斯本的一位广告导演,从2010年十月开始,他就默默地从朝鲜中央新闻社下载照片贴在自己的博客上,并最终编辑成书。
这样的:
英文版Uncreative Writing(《没有创造力的写作》)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Francois Bon进行“启迪式”的翻译,并添加了一版内容。这是一份21世纪报告文本,互联网和数字环境给作者和读者带来了新的途径和工具,另一方面也重新思考了创造力、作者权威、我们与语言的关系。
还有这样的:


鸽子曾影响文明和科学的进程,也拯救过成千上万的生命。今天,它们却被当作有翅膀的老鼠而受到谩骂。“鲍勃”冒着这样的不幸,穿上一套西装,跳进了打工市场中——一个“像鸟儿一样自由”的体系。艺术家Amalia Ulman在《鲍勃是个工作是个工作是个工作》(BOB A JOB IS A JOB IS A JOB)中创造了她心中最初的世界:异想天开的甜美和讽刺,充满了辛辣的幽默和深情的观察。


小幽灵科尼基在过生日的时候收到一本书作为礼物,当他兴致勃勃准备开始读书时,却发现这是一本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空白的书…… 身兼设计、编辑和插图工作的Benjamin Sommerhalder是独立出版届的标志性人物,《小幽灵柯尼基》(GHOST KNIGI)是他独立完成的儿童书处女作,他还曾以出版人的身份,获得瑞士最高的艺术奖Swiss Art 奖 。
“《白兔热》中所提到的疾病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而是反应了一种生病的状态,抨击着我们对时间的概念——我们总是倒数着死亡的时间。白兔发烧不是一只特定的兔子,或是特定的任务,而是关于生与死的时间。”芬兰艺术家Maija Tammi质疑身体和身份的边界,她希望能扮演连接器的角色,连接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论,不同的事实,并为思维的创造并提供新的视角。
为了声援同在6月举办的彩虹节游行,今年的书展还特意强调了有关“酷儿”文化的部分。
比如:
独立杂志《Girls Like Us》将目光转向一个不断扩大的,由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构建起来的国际社区。借助亲身经历、随笔和先锋视觉艺术,在艺术和写作中展现出女性主义的遗迹。目前已经出到第10期,10期主题分别探讨了关于性别客观化、恋爱与单身、代际、工作、玩乐、秘密、身体、假体、舞蹈与跳舞、未来。
以及:
《Dry Spells》是室内艺术家维罗妮卡·格拉汉姆(Veronica Graham)画风质朴的法术手绘合集,也是《天气预报》(Weather Reports)的第一部,内容既有连环画的部分,也有视觉诗的部分。
还有:

《EARTH》由在纽约艺术家克里斯·穆迪(Chris Moody)创立的酷儿独立出版社Horse Gurl Press©编撰,旨在从事艺术家个人、团体和小志(Fan Zines)的创作,目前一共出版了5期。

由艾森·格拉赫(Aysen Gerlach)主编的独立刊物《Just Lookin’》,从不同层面提取素材,既有来自本人,也有来自其他人的同志经历。通过策略性的设计,宣告流行文化中另一种同志倾向的潜在文化,诙谐的手法运用了媒体中出现的原型角色,这些原型角色常被人忽视,却又时常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

《Merman》(男人鱼)是一部虚构酷儿游记,记录了主人公Alberto García del Castillo与男人鱼兼歌手斯蒂夫·默西埃Steev Lemercier在猫咪Chanel和狗狗Dolce的陪伴下,从比利时内河道乘坐航艇游行的故事。这本书见证了他们友谊的起点和步步深入的旅程。
同往年一样,三天的书展现场也集合了新书发布、对谈、工作坊等25场开放活动,旨在让公众阅读欣赏并可收藏的同时,更多参与到与“书”相关的知识分享,以及同艺术、设计从业者的深入探讨中。
然而,在这个新媒体流行、纸媒看似日益式微的时代,艺术出版还有多大吸引力,尤其是对年轻群体?
“就书展的经验来说,线下的观众在变多,市场是在变大的,”abC艺术书展的联合发起人赵梦莎告诉Artyoo,“某种程度上来讲说,这可能跟年轻一代人群的变化是直接相关的,他们对内容的需求以及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是在变强的。”而受众年龄其实是九五后偏多,他们对文化艺术消费的主动性显然比八零后一代更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年轻一代接受的审美教育也更好了,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接受程度非常高。这是外部环境的一个因素。

德国出版机构ottoGarghic的丝网印刷作品
从内部来说,艺术家做书、艺术出版,在上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家们中就形成一定规模了。艺术家越来越多的选择这种创作方式,因为观念艺术那时很蓬勃,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运动,“而出版物本身是一个很民主的方式,” 赵梦莎谈到,“因为它制作起来成本不高,可以很便利地把它做出来,而且出版物有一个传播的效力,像报纸也好,书刊也好,它可以传播到可能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谁会看到的一个地方。”自主性强,成本不高以及传播性,这是为什么艺术出版会吸引艺术家和创作人的几个特点。

当代艺术杂志FUKT 第1期-16期
还有一个原因,赵梦莎觉得现在个人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了,它可能不是一个现实上的个人表达,而是说可能大家有这种心理,或者是一种文化自信,年轻的一代,比如九五后的年轻人,“他们有这种文化自信,觉得我可以去表达。所以其实手工书也好,自出版也好,或者是去画插画把它形成一个传播的形态,这些开始变得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事情,大家都觉得,我也可以这么做,变得很普遍。”
作为国内第一家开始做艺术书展的单位,abC艺术书展已经慢慢形成一个关于艺术出版的生态。“首先因为它的趣味和魅力,然后我们很年轻,我们有精力干这事,这个是我们当时的一个优势所在,然后再因为我们自己也喜欢去做书。”艺术出版的市场也在初步形成。

Printed Matter Inc.纽约店
在加入abC艺术书展之前,赵梦莎在做艺术媒体,对出版物的热情一部分是因为她的观察和爱好,还有她觉得艺术出版也是大的艺术生态里不可或缺的一环,相比艺术博览会,书展的场景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桌面式的展示提供了一种没有距离的交流场景,然后书又是一个非常身体性的物品,因为你一定要翻开看看,才能有所发现。然后你看他离我这么近,我一定会跟你说两句,聊聊天,这种对话会特别直接。”


往届abC艺术书展上海展场
作为已经举办三届的书展, abC艺术书展的主展场一直在上海,“我们今年其实等于新增了北京站,希望把北京的规模做大了”,这次北京站也有一定倾向性,北京有很多艺术研究性的机构,“所以我们是很想把北京的特色,包括跟城市的关系,包括当代艺术的专业性出版物,都可以结合在书展里。我们更希望有这样的特征。”

Fully Booked 迪拜艺术书展
对于北京站的效果以及诸如门票的问题,赵梦莎觉得,“第一个去做某件事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参照,只能看其他发达国家怎么做的,但是这个却不一定适用于中国的情况,所以等于每一步都要实验。”
今年abC艺术书展北京站的主要合作方是木木美术馆。在书展之前,木木美术馆还做过一个音乐节。北京以前有很多充满实验精神的地下文化的活动,现在可能还有一些替代空间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像那种更接近大众的文艺活动在变少, “所以我们其实挺想要衔接这一部分,把艺术的外延打开一些。”木木美术馆展览总监朱文琪解释说:“艺术书展也是,参展的很多出版物,原创性和艺术性特别高,而且很多都是年轻的创作人,以后可能会非常有潜力,虽然可能今天还在一个起步阶段,但作品已经呈现出一种超级有活力、非常多元的状态。”

木木美术馆门前为书展排队的观众
这家因两位创始人在社交网络上都有一定的受众和关注度而颇有人气的美术馆,创始人和团队成员都比较年轻,所做的展览或活动,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他们更想做的不是通常会把大众拒之门外的高精尖的学术展览,而是想让大家觉得,“在一个合格的展览的前提下,同时不会把门槛弄得太高了,让普通爱好者也能在美术馆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体验。”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从酷儿到素人, 做最"骄傲"的自己(下)》)
*abC艺术书展北京站参展方名单,活动项目及购票方式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ARTYOO 发现 | MS美术馆之夜&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你可“在场”?

ARTYOO 放映讨论 | 食指与顾城:未曾被时代磨灭的天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