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分析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分析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机制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医学界高度关注,虽然目前对于干细胞机制研究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在国内外众多优秀科研工作者持续不懈的积极努力下,已达成了很多共识,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干细胞的可塑性: 国内外专家研究均证实,干细胞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体外和体内均成功的被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新生的心肌细胞取代坏死及无功能的心肌,减少梗死面积和深度,从根本上阻止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研究发现,新生的心肌细胞与宿主心肌细胞之间建立了连接和电-机械耦合,直接参与了宿主心肌的同步收缩。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形成新的血管,建立侧支循环,增加局部血流灌注,改善血液供应,减少残留心肌细胞的凋亡,促使梗死恢复,减轻心脏重构。但遗憾的是,目前专家们对干细胞分化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这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突破的方向。
2、干细胞的分泌性: 研究证实,干细胞分化的同时能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心脏成纤维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白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以及心脏保护因子等物质,从而促使心肌产生收缩能力,阻止心肌细胞肥大,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减少胶原沉积,减轻心脏基质重构,促进毛细血管新生,导致宿主先前存在的血管系统的增殖,进而改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
3、干细胞的环境依赖性 : 有研究报道,干细胞在正常心肌组织中大多数都发生调亡,并不会产生作用,只有在心肌梗死后的缺氧环境中,干细胞才会存活和分化。损伤的组织环境和足够数量的多能干细胞是决定干细胞能否发挥作用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体内心脏微环境对干细胞就至关重要。研究证实,干细胞与微环境之间可能存在某些信号传递。干细胞进入微环境后,接受新的微环境中的调节信号并做出反应,进行分化,分泌和调节功能。另一方面,干细胞传递信号分子,通过控制受体细胞基因的表达,使受体残留的心肌细胞被分化、重新进入增殖周期。但是,目前干细胞和微环境之间的信号传导通路还不清楚。
4、干细胞的结构调整性 :研究证实,移植细胞和移植后新生的细胞维持了受损的心肌的相对完整性,增加了心脏的顺应性和弹性,使心室壁富有弹性从而限制了心室特别是梗死区膨展与心室整体扩张,抑制了心室重构,从而使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改善。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可行性
在研究中,专家发现干细胞尤其是骨髓干细胞移植有其特有的优势,相对于心脏移植更具有临床可行性。干细胞来源广泛充足,可以取自骨髓、骨、血液、肌肉、脂肪、肝脏等,穿刺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甚至可以多次获取;干细胞分离培养成活率高,可以体外分离培养,也可以在体内动员;干细胞可以自体移植,不涉及伦理学问题,而且其具低免疫源性,异体移植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
近年来,国外部分学者进行了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国内也进行了小范围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肌梗死病人施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其可行性已得到证实。这项研究结果是鼓舞人心的,必将成为临床医生治疗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新的手段和途径。
干细胞招商论坛只需扫图中二维码即可!!!








转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