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另一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第一次带对象回家就像去美国大使馆面签的进阶版:材料准备的再好,同不同意也要看面试官心情。
通常父母当面试官的时候,心情都不会太好,一边觉得自己家的黄金白菜被猪拱了,一边又觉得自己家没眼光的猪就喜欢拱人家田里最烂的那棵白菜。
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除非你挑到完全符合父母审美风格的对象,否则条件反射之后的拒签率至少在99%。而更为讽刺的是,虽然我们继承了父母的基因,生活在同一种家庭环境,不管大家是否喜欢吃一样的饭菜,穿同样喜好的衣服,有同种风格的聊天方式,但是在择偶条件上,却永远站不到同一起跑线上。
被拒怎么办?
有过被拒签经验并被大使馆拉黑多年朋友的我深知,在被说了no之后恼羞成怒顶撞面试官通常没有什么好下场:你不让他好过那一分钟,他会痛恨你一辈子。
所以,为了对象和为了被逼婚而顶撞父母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下场。
于是,如何智取威虎山(什么,你敢说你妈是母老虎?)就变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被拒绝是你们的错吗?
大多数不是。在我的道德标准里,只要对方没有劈腿、家暴、让自己感觉不适(比如有的人不喜欢抽烟喝酒,对方又坚持)等原则问题,其他的恋爱无论好坏都不应该劝分。爱情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它可以有千百个说不可以的理由,但是只要有一个可以的原因,就能被坚持下去。所以通常在爱中的人即使抱怨,也不愿分手,更听不的朋友家人劝分的任何屁话。
所以当父母说“距离太远”,“属相不合”,“身高不搭”,“门不当户不对”,“性别不合适”这都不是你们的错。能在70亿人口中遇到自己喜欢的那个,这么小的几率,早就应该把酒言欢,抱头痛哭,在楼顶放500支烟花来庆祝了。这些莫须有的借口根本不是分手的理由,而那些所谓因为这些理由分手的人,追根究底也只是两个人的沟通和相处出现了问题。
那要听父母的吗?
我自己认为,只有一个人觉得自己可以为自己负责的时候,才是爱情转变成恋情的最佳时候。爱情是悸动,是荷尔蒙,是日思夜想,是谨小慎微,而恋情却意味着责任,是对对方的责任,但是更多是对自己的责任。爱情可以发生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候,一段恋爱的关系却只能在成熟之后——不是身份证上年岁有多大,而是自己的心智能不能承担这段感情中比如结婚、分手、处理争执、有效沟通或者性关系各种事件。
所以能够自己为人生做出重要决定就是成熟的一项标志。大部分人都不成熟,有的人不成熟是因为不会倾听,有的人不成熟在于太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做到我思考你给的建议,而做出我自己的决定的人很少。
但是至少在感情生活这件事上,学会听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父母并没有想象中了解我们自己,虽然我们也许也并不那么了解自己。可是,我们是那个唯一一个从出生到死亡都伴随自己一生的人,于是我们更加知道我们和哪些人在一起会更舒服,更愉悦,更安定。
那些父母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话给出的建议,听听就可以。如何做出自己的决定,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不让我反抗又不让我听,到底要我怎样?
父母最喜欢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而作为晚辈,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把我当作成年人,和我以成人和成人的方式来沟通。”
中国式父母在大多数情况下喜欢对子女的生活指手画脚的原因在于——我们在他们眼里总是孩子。甚至这句话媒体都在习惯性的灌输给一代又一代人:这么关心你疼爱你宠你,因为你在爸爸妈妈眼里永远是孩子。
不要说我很多周围独身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诸多限制和查岗(所以搬离父母是长大成人的标志之一),连我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的舅舅晚上出门还要被姥姥问东问西,回来稍晚一点两个老年人就坐立不安。
这样一来,我们很少有机会和父母有成人之间的沟通。
在几年前,我和我爸刚开始因为我妈去世而开始试着更加频繁的交流。错过了青春叛逆期这段最为重要人际关系建立过程的我们相处的各种客客气气又磕磕绊绊,有好几次他想和我提到婚姻问题到最后欲言又止。终于有天他非常不自然的问出我是不是有了对象。那时候我还和前男友在一起,我不假思索的说嗯,他更加不假思索的反对。
虽然我试图证明对方有多么优秀(哦天呐,现在好像也觉得……一般吧),他总是像传统父母一样有不同的理由,再加上我作为一个倔脾气的金牛,那些日子我们的人生简直闹得不可开交。可是我们找到了新的途径——给彼此写信。
我爸是那种不善言辞的人,而我又总觉得有些话说不出口。于是这个时候给对方写信交流就成为缓和关系的一个好方法。内心基本平静,条例基本清晰,少了冲突多了理解,大家最终都学会了各退一步。
而后来我爸之所以暂停了这场战争,他说:“并不是我觉得我同意你,而是觉得你比想象中成熟,是大人了。”
我罗列了我喜欢对方的一二三,也好说歹说了解决日后矛盾的各种方法。
也许是那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我不是十三岁二十三岁,我可以处理人际问题,也可以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是我有最好的打算和最坏的结果。
后来我爸放弃监管我的感情问题:“你自己解决吧,你爸我都支持你。”
而正是因为有了我爸的放任自流,我在有精力自我处理感情的时候渐渐发现了两个人之间不和调和的各种矛盾而最后将这段远距离爱情无疾而终。
之后我爸和我就总结出了这一套经验:恋情都是死在风平浪静里的。历史上的各种安利都证明,家庭越是反对,两个人的爱越是激烈和坚贞,除了一起抵制父母之外,挨饿私奔殉情浪迹天涯更是爱情小说里最爱发生的事情(最后还要冠上浪漫的标签流传千古,而父母成为永远的罪人)。反而当少了这些阻碍,平静无趣的生活下两个人的分歧和矛盾更容易显山露水。在分手之后,父母一脸同情的上前安慰,给予温暖港湾的支持才是解救一段恋情的最佳方式。子女不仅要感恩戴德,还能随口大骂两句渣女负心汉。
是不是非常有效!
而那些在平淡中还没有分手的人,能靠自己解决各种差别的情侣,这样平平淡淡的走入婚姻,这不正是天作之合吗?
所以啊,不管是见未来父母还是见未来儿女,拥有战术才是好办法。而一上来就提反对意见,迟早大家都会彼此孤立的!
张尼德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不会只做粉丝了,我要做我的艺术家。 (8人喜欢)
- 困住女性的永远不是年龄,也不是性别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