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P2P员工:我在老东家看到的投资人所不知道的“雷”

文/前P2P员工:你家二爷
写在前面: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在P2P行业从业五年负责过运营,备案工作的从业者,和大伙分享一下网贷暴雷的那些事。通过这篇文章的观察,也许你可以更好的避雷。
一。
是不是很恐怖,股市更像是一场慢性股灾,人民币一日过五关,创下了一年半新低了,门槛低的P2P行业也到了雷雨季节。作为一个在互金待了五年的前员工,二爷可以负责任地说,P2P雷真的太容易了,让投资人踩雷也很简单!
P2P爆雷并非新鲜事,但是最近的爆雷太过于震惊,特别是高返+高息网贷的「四大金刚」悉数爆雷,敲响了网贷的警钟。
(「四大金刚」分别指钱宝、雅堂金融、唐小僧、联璧金融。)
从善林金融爆雷开始,最近网贷行业就没喘过一口气。小灰熊金服、萌芽金服、钱满仓、唐小僧、联璧金融等相继爆雷。
网贷之家数据库显示,进入6月以来,P2P平台停业及问题平台数量为66家(提现困难49家,跑路3家,停业平台14家)。
一连串爆雷声传来,这类平台返利力度非常大,有的号称年化投资回报超36%。另外,高返利平台具有明显的「庞氏骗局」特征,通过拉人提高客户量,并根据拉客数量获取阶梯性投资回报。
很明显,我们这个行业似乎慢慢驶入了雷区,雷声阵阵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让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感觉随时都被炸个粉身碎骨,吓个魂飞魄散。
此时此刻,如何避雷就成了核心竞争力,我说的避雷是避开那些隐藏的雷,伪装的雷,或尚未变身的雷。
今天,在互金圈混了五年的老司机你家二爷跟大伙大概聊聊,P2P常见的雷区以及投资建议。
二。
尚未变身的雷
原来发标的频率不高,突然出现大量短标,同时金额较大且过度集中。整改进程不见,期限错配,拆标照旧,极有可能是老板跑路前的征兆,需要及时撤回资金;
还有那些在这监管双压的情况下,依旧保持高利率、高返现的平台,他们极有可能已经遇到了兑付危机。二爷我就知道一些平台,在四五月份为解决违规存量提前回款问题,采取的就是高利率,搞返现,借新还旧这种套路。
伪装的雷
这种平台也许从未逾期过,并且网站的备案进程也有模有样,信息披露坏账为0,代偿也为0。但是一旦涉及到关键问题,统一的回答是:正在积极整改中。他们的会计师审计、律师事务所审计,从未真正审核过,也没有完成等级三保测试等等。
他们依赖着从不逾期的口碑以及远高出行业收益率的利诱,在备案延期阶段佯装积极整改,趁投资人放松警惕,大力搞活动,吸收资金。也许在备案截止日前再捐款跑路,细思极恐,大伙一定要警惕。
隐藏的雷
这次备案延期,其实很大因素是因为职责还不够分明,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是不想担责的。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一查很多小平台的帐,那真是一团乱啊。资产端和资金端都是同一个人实际老板,无设置风控部门,资金挪用情况严重,按照帐算,平台一直在做亏本买卖。
拿一些车贷平台来说,资产端信息披露也少之又少,身份证打码,名字打码,借款合同期限与标的期限错配。不得不对这样的平台的资产打个问号,会计师事务所提出随机对平台借款人的调研,平台也极力反对。因为他们经不起调研,借款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过借款,利息为多少,对他们而言,他们只是跟汽车销售公司打交道,仅此而已。
三。
雷这么多,还能不能投?
最近郭主席一番话怒刷存在感,原话是: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超过6%的要打问号,超过8%的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很多人问,网贷平台收益普遍超过郭主席的标准,是不是都不安全了。
大家不用太过恐慌,郭主席这番话是有背景的。主要针对非法集资等情况,并不适用于正规的金融理财产品。说起非法集资,很多人就要往P2P上想,P2P着实委屈。简单讲,真正的P2P是纯线上中介服务平台,而不是一个具有银行借贷业务的资金池平台。
实话说,监管严厉,其实是变相保护了核心优质资产。那些平台背景强、实力强、积极配合监管的平台都可以投。只不过很多诚恳备案的平台也被一些妖魔化的资讯害惨,人心惶惶。
其次,在这些平台中,还要选择分散投资,降低自己的逾期收益率,保持在行业平均即可。
可选择3~5家平台,将资产分散在不同期限、不同类型、不同收益的产品中。
最大的警钟:过高收益的平台千万别碰。
话说回来,风险仅存在于P2P行业吗,显然不是。
如今,国家打破刚兑,任何正规业务都不会承诺保本保息,且收益率也在慢慢降低。
换句话说,任何投资理财都有风险,而且都要自己承担。
好了,今天你二爷跟大伙八卦到此,下回细聊。

以上所有八卦,纯属瞎编,如有雷同,那你就赶紧撤吧。
© 本文版权归 Wayne Zh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