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的电影世界
周迅,是我很喜欢的女演员。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在不同的导演风格下,她始终有一种个人化的魅力。她的表演其实是最为贴近我们真实的情感状态的,喜怒哀乐在她的脸上都能够极为准确地表达出来,在一些深层情绪的表达上,周迅极为沉浸。

1991年的《古墓荒斋》是她的电影处女作,在第三代导演谢铁骊的引领下,周迅进入了电影这一领域。在《表演者言》中,周迅说到演出《古墓荒斋》的狐精时自己对于表演其实是浑然不知的,自身没有过专业的表演学习经历,只能从生活中去寻找经验。于是,她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动物的行动状态来寻找表演狐妖的感觉。这是她的处女作,也是她电影生涯的开始。

《古墓荒斋》的初出茅庐让周迅有了细微的知名度,于是有机会在陈凯歌的作品中出演。
《风月》到《荆轲刺秦王》,尤为人称道的是在1999年的《荆轲刺秦王》中的盲女,虽然只有短短的惊鸿一瞥,但情感的细腻与盲女形象的专注度都证明了这是一个演戏的好苗子。

2000年对于周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人间四月天》、《大明宫词》、《苏州河》这几部重要作品都来自这一年。
《大明宫词》是我极为喜欢的一部国产电视剧,也是周迅电视剧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李少红是第五代导演中的极为独特的女性导演,她的作品往往有一种中西结合的韵味与审美感。在极为繁复与华丽的莎士比亚式台词下,周迅走进了太平公主的内心世界,在周迅的演绎下,少年太平的那种对于皇宫的整个体验都十分细腻地表达了出来。对于武则天的恐惧是她对于母亲的恐惧,是她对于皇权的恐惧,也是她对于身份的恐惧,作为一个大唐公主她的出生带来了天下太平,但同时也带来了漫天的淫雨,这漫天的淫雨在太平公主的回忆中其实就是太平一生的风雨飘摇的象征。

皇宫对于少年太平而言其实就是一个压抑的存在。当贺兰夫人与父皇的真爱被母亲的辛辣手段所拆段,她看到了母亲的深层恐惧与整个女性世界的被扼杀;当皇兄与合欢的同性之恋在死亡的结局下上演时她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浩大的伟大的人类的真正的感情。这些都成为少年太平遗忘不了的少女往事,而她的一生也许都是与母亲渐行渐远的一生。在周迅的演绎下,那种公主对于身份的恐惧对于外界的恐惧极为深刻。更为人称赞的是与薛绍的遇见,昆仑奴的面具下是少年太平从未见过的面庞,而这份伟岸,缱绻了太平的一生,周迅的泪眼,是她爱过的证据。
《苏州河》是周迅极为风格化的一部,同时也是第六代导演娄烨的重要代表作。娄烨的风格极为私人化,恍惚迷离、写意抒情的影像风格下,周迅的疑问先声夺人: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整部作品都像是在回答这种疑问。牡丹在对爱情失望后跳下苏州河之前对马达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会变成一条美人鱼来找你的。接着我们看到了周迅在玻璃缸中如一条美人鱼一样游走,这种互文性使得这个叫美美的女孩被马达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其实这就是一个镜像的故事,爱情的存在与否都不会改变这个令人心动的爱情故事的震撼性。周迅紧抓人物的心理年龄状态与身份,在牡丹身上我们看到了对纯真爱情向往的女性,那是一种青春的恣意洒脱,在美美身上则是一种极为性感带着一些乖张与游移感的都市女性。而这两个女性之间的关联其实就是周迅的面庞,而这面庞就是现代人的一面镜子,在镜子里,你能发现自己对于爱情迷失得有多深。

2001年周迅又带了三部重要作品,《像雾像雨又像风》、《十七岁的单车》、《香港有个荷里活》。
《像雾像雨又像风》是周迅重要代表作,在这部抒情的民国爱情故事中,周迅的表演的灵动感似乎更为具体了。一次关于时代的想象,一次关于往事的回忆,雾、雨、凤其实不过是一次次爱的见证与象征。

《十七岁的单车》是她与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合作,周迅在其中虽然出场不多,但自身的气质极为独特,诠释着那个年代青春的不安与躁动,诠释着那种极为细腻的敏感与自我。

《香港有个荷里活》是她与香港知名cult片导演陈果的合作,陈果的风格则显得更像是欧洲艺术电影,在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下,周迅的那种被环境的倾轧的情绪感极为灼人。

2002年的周迅出演了李少红的《橘子红了》,这部作品延续了李少红那种阴郁寒冷的基调,在场景与心理描写的层面都极为沉溺于哀婉的情绪,是李少红的悲剧化路线的又一尝试,也是周迅的又一电视剧代表。李少红挖掘了周迅那极为细腻的情绪的放大。

同年,《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诞生。周迅饰演的小裁缝其实代表了一种文明向另一种文明的过渡与变迁,也体现了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矛盾。从没有接触过文学世界的小裁缝在知道了巴克扎克后,她知道了世界的广大,她懂得了人生的美好,她想要走向人生更广阔的风景。这种转变其实是一种文明的必然。

2003年周迅出演了《射雕英雄传》,她的黄蓉是我武侠世界中的第一个黄蓉,此前并没有看过其他版本,于是周迅的黄蓉形象先入为主地成为了我心中的黄蓉形象。在她的演绎下极为古灵精怪,除了不满足于大部分人对于黄蓉声音的想象外其实还是很符合黄蓉这一形象的,至少在我心中她是比较合适的黄蓉。

2004年周迅又一次与李少红合作了《恋爱中的宝贝》,一次看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周迅有哪些角色是演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的,周迅提到了这一部。这其实也正好印证了李少红作品的那种紧抓人物情绪的感觉。

2005年的与陈可辛导演合作的《如果·爱》是周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周迅因此夺得金马奖与金像奖双料影后。周迅饰演的孙纳是周迅演过的极为纠结的形象之一。在孙纳的光鲜亮丽下其实是她对过往人生的抛弃,在这种选择中,我们慢慢走进了这个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她曾经的那些底层的欢乐,去感受那些在爱情里流过的眼泪,去审视那些无奈的出走与消失。

在孙纳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颗随时随地都会被都去带走的心,但为了所谓的生活,所谓的外面的世界,爱情也许不得不沦为一纸空谈。在陈可辛的歌舞片那欢乐的外表下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无可奈何与哀伤。这其实是一个对人的选择的探讨,爱情可能只是一个方面,那些我们已经失去的可能还更多。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如果爱请深爱。陈可辛对于《如果·爱》的表达其实跟《甜蜜蜜》还是有很多联系的,那种对于人物关系的表达与爱情与现实的关系是他爱情故事的一个创作点。

2006年与冯小刚合作的《夜宴》是她出演的一个大制作,尽管作品评价比较负面,一个莎士比亚外壳的古代皇权故事,但周迅的出演却是那极为清新的一笔。

2008年对周迅来说又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李米的猜想》为她赢得了金鸡奖影后,她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三金影后”。李米是周迅继孙纳之后又一位复杂的形象。这部作品本身的独特也使得周迅的表演极为出彩。曹保平导演给这部爱情作品增添了悬疑、公路、心理等多个类型元素,使得这部作品带有一定的黑色幽默风格。出租车司机李米先是遇到了毒贩并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生大战,再上演了一段为爱痴狂的爱情故事。

前后反差极大,周迅的表演跨度也极大。从之前的深入毛孔的恐惧感到泪流满面的伤心人,李米的爱情就好像是一波三折的人生故事。方文和李米的爱情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像极了孙纳与林见东的爱情故事,只是这次伤心人换做了李米。四年的思念,四年的离别,四年的爱意,都在一瞬间爆发了出来。李米也许可能再也爱不上别人了。在那些乞求爱人回心转意的时刻,在那些不解的时刻,在那些为爱痴狂的时刻,李米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在结尾的天桥上,李米的眼泪是对方文所有的爱,只是这个故事,再也没办法续写下去。

同年周迅出演了商业大戏《画皮》,这部魔幻大片也因为周迅的狐妖极为唯美恐惧。《聊斋志异》的人妖殊途终究还是继续上演着,周迅狐妖的状态在这里更为风格化了,直视她的双眼好似灵魂会被吞噬一般。

2009年的《风声》是周迅又一浓墨重彩的代表作。她的顾晓梦正如片尾所说一样老鬼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即使肉体陨灭了,灵魂还是与我们同在。顾晓梦作为间谍,她的心机城府几乎瞒骗住了所有人。在周迅的演绎下极为情感化与细腻化,与李宁玉的促膝长谈,与吴志国的里应外合,放出消息的艰难时刻都被表现得极为细腻。

这之后的周迅进入了商业片的新时期。与周润发合作了《孔子》、与赵文卓合作了《苏乞儿》、与李连杰合作了《龙门飞甲》、与梁朝伟合作了《大魔术师》、《听风者》、与吴彦祖合作了《窃听风云3》、与黄晓明合演了《撒娇女人最好命》、与佟大为合作了《我的早更女友》等。



这一系列商业片虽然在口碑上褒贬不一,但却是周迅商业片时代极为重要的代表作。这一时期她出演的《画皮2》也取得了极高的票房。

毋庸置疑,周迅的演艺生涯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之后的她开始了一些新尝试。如回归电视的《红高粱》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

为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配音,综艺节目《表演者言》担任主持人。《如懿传》如果开播估计又会引发一轮国民热议。
同时,岩井俊二的新电影《你好,之华》也提上了议程。总之,看好周迅的新发展与新尝试。
我们为什么爱周迅?
因为这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