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主要思潮读书笔记2
卡尔 马克思
作者认为谈论马克思与他的理论不能脱离马克思本人所处的时代,至于马克思主义与官方理论的各种解释都不是了解马克思思想的正确途径。其次,在研究马克思思想时困难的一点是他作品众多,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可能会不一致,导致投机者或片面解读作者,进行随心所欲的解释。
马克思作品,主要分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841到1847-1848 《共产党宣言》 《哲学的贫困》 《神圣家族》
第二时期:哲学家转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
1848到晚年 《政治经济批判》 《资本论》
其中《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中心思想。综上作者选择在《政治经济批判》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中整理马克思的思想观点。马克思被作者定位于经济社会学家,与现在的客观社会学相比是具有寓言性的,即“直言不讳地认为对现存的东西的解释和对应当存在的东西的判断之间是有联系的。”
观点一: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社会——经济分析
马克思与孔德都认为现代社会是科学的工业社会,但不同于孔德的是将思想重心搁于现代社会本身固有的矛盾而并非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将所有社会都分为两个敌对阶级,总结了资本主义两大矛盾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②财富的日益整张和大部分人的日益贫困。
至于他对中间阶层的解释①资本主义的最终形态只有两个阶级②中间阶级没有任何历史主动性和能动性。他认为对于无产阶级获得胜利时,公众权利失去政治性质,即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此处存疑,阶级内部存在分化吗?)那么可知一点,只有社会只存在两个阶级时无产阶级获得胜利且是不可分割的阶级整体(忽视了中间等级,阶级内部分变化)同时取消阶级导致国家消亡,而有国家必有阶级,此处存在矛盾。
观点二:《资本论》
作者认为《资本论》并没有参入哲学观点,而是严谨的经济著作,马克思从英国经济学学到了优秀的部分,有人为古典经济学家的普遍有效的经济规律是不正确的。马克思的思想中心在于分析资本主义的运转和分析不可避免的变化结合起来的。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并没有说明制度运转所需要的最低利润。这是他理论欠考虑的地方。从《资本论》的重视程度可看出,马克思将经济列为阶级的唯一影响因素,但在本人看来经济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
观点三:异化,人的异化?经济的异化?
观点四: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阶级对自己地位和整个社会的一种错觉和错觉再现。
亚历克西 德 托克维尔
马克思与孔德强调的是工业或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的一般特点,忽视了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制度不太重要的差异。托克维尔认为在现在社会与民主社会本质与共同基础的条件下,可能建立多种政治制度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同一类型的社会进行比较,找出较为重要的东西。是杰出比较社会学家。
观点一:民主与自由
要想理解托克维尔思想就需从民主或民主社会的含义出发。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都出自法国对法国的君主政体,尤为了解。孟认为君主政体的准则是荣誉,所以不平等就是自由的条件,托克维尔则是,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孟的权力制约和权利的思想,在美国,看见了民主政体的方向,所以他提出的问题,自由与平等如何并存
观点二:美国经验
①美国社会的偶然的特殊地位②法律③习惯与风俗
观点三:法国政治的悲剧
观点四:社会理想类型
埃米尔 涂尔干
《劳动分工论》
观点一:集体意识的概念(社会第一性个人第二性)
劳动分工的两个基本思想①个人意识全部在自我以外的社会,这种社会在历史上具有优先地位(社会第一性)②必须用集体来解释个人现象,而不是用个人现象解释集体状况。
法律作为一个侧面可以讨论劳动分工与集体意识。
在这部书中涂尔干提出了在社会劳动分工中,社会分化基础下的社会分工与氏族社会的社会分工有本质的区别,对于社会分化下的社会分工的定义涂尔干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但他却指出了劳动分工发展的原因,用社会体量社会精神密度的社会现象来解释劳动分工发展的社会现象,这种用一个社会现象解释另一个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现实的研究方法。
《自杀论》
“混乱“是指正常状态的丧失和解体,这一问题,在研究自杀问题会引起主导作用。自杀产生的原因是”心理先兆“,还是”社会决定“,涂尔干认为是后者,他将自杀总结出来的多种类型,主动,被动,利己,利他。由社会混乱引起的自杀,涂尔干认为自杀现象的根因在于个人与集体的依附关系不够,他认为,家庭组织,宗教组织政治组织,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有行业组织,可以结束社会混乱。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社会学方法论》
一开始对所研究现象下定义,然后第二步批驳先前的解释,最后在文章将结束处,再对所研究现象作一番社会学解释。
韦尔弗雷多 帕累托
非逻辑行为和科学
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的概念要首先要了解。与涂尔干观念不同,涂尔干认为社会学应有改善社会的功用,但帕累托认为这样一种命题混淆了科学的目标,纯粹为探索真理和社会行为的目标(效用)然而这两者并非必然是一致的,真正的科学而不是伪科学不能告诉我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观点二:从表现到感情

A:精神状态 B:行为 C:感情的表现
逻辑手段研究非逻辑行为,其中A最为重要
观点三:剩遗物与派生物
观点四:社会学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