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首次!溥仪陪同西方学者进入紫禁城拍照考察!
01.
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后,宣告末代皇帝溥仪正式退位。

按照民国临时政府与清室达成的协议,溥仪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内,还可领取政府发放的400万两“生活费”。
除此之外,溥仪保留了原有的宦官、宫女和御膳房,仍逍遥自在地过着奢侈的生活。


溥仪非常喜欢骑自行车、打网球,受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影响,他对摄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此前提下,1921年有位来自瑞典的学者——喜仁龙,得以进入紫禁城进行摄影活动。
02.

喜仁龙(OsvaldSiren,1879—1966),20世纪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曾任职瑞典斯德歌尔摩国家博物馆,后为斯德歌尔摩大学美术史教授。
1916年起,喜仁龙相继赴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名校讲学。1920年起6次来华,并深深爱上了东方艺术,对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研究极深。
毫无疑问的是,他的拍摄活动非常顺利。
当时的中华民国内务部给予喜仁龙特许权力,专门委派民国大总统的一位特别助理,协助他考察民国政府重要的办公地中南海。


最关键的是,喜仁龙在溥仪夫妇陪同下,成功进入紫禁城进行拍摄。
这些只有皇室成员才可能使用的寝宫,此前不曾有外人进入,更不要说是外国人进去摄影。
喜仁龙非常珍惜中方的热情帮助,他利用当时最好的记录手段,给古老的北京留下了数百幅重要历史图片,以及大量考订文字。
他的摄影作品《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不久之后出版上市,一经推出,便在国际学术界获得极高的评价。

在喜仁龙的镜头及文字描述下,老北京的建筑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世界都城建设中的典范。
它融汇中西,又极具中国特色,让观察者过目不忘,而又清楚地知道这是中国、是北京,不是与世界其他城市雷同。


03.
然而,让喜仁龙意想不到的是,在他考察、记录这些世界瑰宝之后不过半个世纪,这些人间奇迹竟然消逝了。
老北京的风景已成为往事,温馨的回忆,大约只能在书本中寻找。


时至今日,为保护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我们开始实行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工作,这恰巧印证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预言。
北京未来发展的路还很长,怎样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犯历史上同样的错误,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精致的《老北京皇城写真全图》,也成为我们后人追寻老北京的珍贵回忆。
© 本文版权归 豆友177544147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