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杀韩信,张良为什么不阻止?
我觉得是张良是不愿、同时也没有能力阻止的。之所以如此说,要从张良的性格经历、张良在刘邦集团的地位去思量。

一、张良其人,出身高贵的贵族,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仔细看《史记》就会发现,刘邦的创业队伍出身都不高,混混居多,萧何算好的,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底层的公务员。其中,唯一的特例,就是张良。
张良是实打实的贵族出身。张良祖上两代皆是韩国国相,服务过五任韩王。秦始皇灭韩国以后,他散尽家财 ,一心只为家国报仇,可惜刺杀秦始皇失败,逃亡下邳,至此,可见张良的性格中的血气方刚,不失为豪侠。

张良性格中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隐忍和明哲保身”。
《史记》中“张良遇见圯上老人的情节”,忍受老人的种种刁难,最终习得绝世兵法,很好的刻画了其“隐忍”的性格。

“明哲保身”更是张良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良深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在群臣争功的情况下,他“不敢当三万户”;刘邦定鼎天下后,张良称病不出,行“道引”“辟谷”之术,扬言“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处处表现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因此,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却始终未伤豪毛。
《史记》中的张良是一个城府极深、明哲保身的典型,而韩信却是“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这两人性格反差之大,可谓泾渭分明。汉高祖刘邦要杀韩信,张良不愿意阻止,正是张良的性格使然。
二、张良没有救韩信的能力,刘邦最信任人不是张良而是萧何
前面说的是张良不阻止刘邦杀韩信,是张良“明哲保身”的性格决定的,就是张良的“不愿意救韩信”。除了“不愿意”,张良也没有能力救韩信,因为刘邦最信任人不是张良而是萧何。

刘邦定鼎天下后,大封功臣,就有了汉初“三杰”的说法,这“三杰”的在刘邦心中的排名是萧何、张良、韩信,进而留下了“功人功狗”的成语。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可见,在刘邦眼中萧何是功人,其皆为功狗,即便张良、韩信也为功人,也只能排在萧何之后。
刘邦要杀韩信,刘邦最信任的萧何(也是韩信的伯乐),不阻止还帮忙,一贯明哲保身的张良自然不会阻止,也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

可以说,刘邦要杀韩信,张良不阻止,是张良主观上不愿意阻止,客观上也没有能力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