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风,向前冲
手指敲击在可以触碰的键盘的时候,思绪不禁飘回了触碰不到的小学。
记忆中,小学学过一篇文章,叫《海燕》,我甚至忘记了作者是谁了,可我依稀记得有那么一句——“在苍茫的大海上,在大海和乌云之间,海燕像一道闪电,在高傲的飞翔着”。海燕和现在的我是多么的像啊,迎着风,才能飞的更高。如果太过安逸,它的翅膀将会退化,它的眼睛不再需要洞察千里,它也不需要羽毛保存热量,生命将会从降生到死亡都是一种形态,不需要成长,如同一出流水账般乏善可陈的电影,永远不会被人记住,留不下什么东西。
很久以前,我读过最好的文章,朗诵过最美好的诗歌,我不想说生活把我推向了世俗,我知道在大多数时候我是不经意间走向一条最多人走的道路。东方的血脉深处的德智体美告诉我,要包容,于是,我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了,喉咙也退化了,喊不出一丝质疑的声音,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真是中国阿Q式的精神的最好的概括。好比我们从小接收的教条式的教育,即使它给了我们最优美的数学公司,最伟大的物理定律,最光怪陆离的山川地貌,最动人的诗歌歌赋,依然没有让我们成为一个更优秀更独立的个体。
林清玄的《与太阳赛跑》的那种对失去的悲伤,朱自清的《匆匆》的对时间消逝的无力,《风继续吹》的那篇中长篇小说,让我心里萌发对爱情的憧憬。
我至此依然印象深刻的,都是让我忍不住去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文章。脑海里回想起的,也不仅仅是这些文章,也是那个喜欢读书的自己,也许那时候的自己才是真的喜欢读书,喜欢语文,所以每次拿到课本会第一时间读完,每个故事都让人觉得奇妙,也总想碰到一些能引起共鸣的文章,喜欢数学,大概是因为数学和象棋一样,是一种规则,由简单的规则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最喜欢的小学还是在家乡的小学,虽然是个贫困的粤西小山村,可是手工课,课外读本,户外野炊,放风筝,一样也不少。《少先队员》杂志里的故事十分新奇,我依稀记得的是一个关于卖梦的故事;语文还有一本课外读本,双头蛇的故事我印象深刻;小时候自己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仅凭心里构思的故事,我就能躺在床上一天。
可长大了之后,想象力就一下子枯竭了。长大之后,人也变得复杂起来了。“我已经尽力了”成了大多数人的一块遮羞布,羡慕谁谁谁怎么样,我要是也有这么多钱就好了,努力也没用,你在努力你能成为下一个马云吗?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去想,而大多数人实际做的,也许是在某个周末及其慵懒的爬起来走到书店,拿着一本书,读着不到10分钟就开始发一条朋友圈,回去心满意足的鼓励自己,“看我都这么努力了,可我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大多数人并没有勇气去找一份新工作,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们只是享受和沉浸在那种“我努力了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悲伤中罢了。
这世间不乏自欺欺人的人,我很清楚自己现在远远谈不上努力,努力是一种纯粹的专注,不会悠游寡断,不会拖延,如果说最近我似乎找到了一种奋斗的模样,那就像海燕一样迎着风,去扇动自己的翅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