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俑》:灼灼心火,见情封喉
交集较少,风格略异的音乐人,偶尔合作,常常能让听众耳目一新。当唱着“邰式情歌”的邰正宵遇上“在文学界和音乐界之间搭建桥梁”的梁文福,如两江交汇,成就了这首《情俑》。
沿用中国民乐的编曲结构:鼓声营造遥远的时空感;胡琴柔化沉沦的烈度。《俘虏》,为电视剧《孽海花》片尾曲。歌曲延续了邰氏“不保留真心,只争取柔情”风格,但是劈掉了一贯的愁绪,加重了对古典的演绎,以更好与词作、曲风、编曲相适应。前两段歌词,平实并真情满满,有意蓄力;蓄力完成,歌词在后两段引燃了激烈的情绪,将热烈的情比作爱人心中的火。时空煎熬已令人寂寞难耐,恋人的眼光交接让心火直过燃点,只渴望燃烧生命,矢志不渝。
《情俑》意象独特,渐次铺垫,带火的属性,从温热到燃烧,很容易勾起听者内心的“情火”。但《情俑》的经典,还在于编曲“沿用中国民乐的编曲结构:鼓声营造遥远的时空感;胡琴柔化沉沦的烈度”(摘自网络)以及人声唱和渲染情绪,这些处理方式增添了浓厚的复古传统韵味,巧妙控制住了“火势”,给听众留下“灼灼情意,亦诚亦炽”的最好感觉。
说到《情俑》编曲里的人声合唱、鼓声以及中乐特点。其实玖建的《爱你一生嫌不够》人声附和也特色;文章的《岁月行》鼓声也震撼;陈明真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乐色彩也浓厚。这几首作品都是出自梁文福,风格却因歌手与主题而有同有异,我由此从另一个角度窥见了,不同音乐人碰撞产生的奇妙效果。
而同类型写火的歌曲,比如叶倩文的《焚身以火》又是另一种画风了。“为爱献身,无怨无悔”,是“火”在歌曲中通常的意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