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曲式分析
作品第一乐章,旋律优美动人、简洁流畅,充满了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气息。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速度为中庸的快板,节拍为4/4拍。
一、主部主题:
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段构成,每个乐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乐段间由一个四小节的乐句连接,其结构为“A+(4小节)+A1”。作品由弱拍在A大调Ⅰ级上开始,低音声部以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突出主题旋律温暖柔和、具有歌唱性的特质,但实际上给人以立体的多声部效果。
谱例一:

“谱例一”是呈示部主部。a乐句,主题旋律在A大调上以“主-属-主”的和声布局进行展开,进一步加强了音乐与调性的稳定性。a1乐句,音乐由A大调不断向下属调D大调的关系小调b小调离调,进入到四小节的连接句后,主题音调又不断在A大调关系小调升f小调上重复。大调到小调的色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在13小节,音乐回到A大调,运用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以“侵入终止”的方式结束于A大调主和弦上。随后,音乐进入到连接部。20小节的呈示部主部,在多声部的和声进行中,主题音调在右手高声部缓缓奏出,四次对主题旋律的呈现以及连接句中左右手对主题旋律的八度呈现,加深了主题音调,同时也突显了舒伯特在旋律写作中抒情性与声乐性的创作思维。
谱例二:

“谱例二”为连接部:连接部非常短小,仅有5小节,采用副部主题中三连音节奏型,音乐由之前的四声部变成一个二声部的旋律音调,其和声布局为A大调“主-属-重属-属”,三小节后转到A大调关系小调a小调,以“主-属-重属导七-属”的和声进行发展,a小调的属即为E大调的主和弦,自然地将旋律连接至副部。
谱例三:

“谱例三”为副部主题:在E大调上开始,由9小节构成,左手声部以三连音为主要音型,增强旋律的动力性。30~31小节,出现了2对3的节奏型,音乐内在的紧张感增强。在不断向A大调离调的过程中,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力也更为突出,旋律的色彩性变得浓厚。最后以“K46-V-I”的半终止和声进行,通过侵入终止的形式结束副部。结束部:在一小节低声部单旋律衔接后,以E大调关系小调e小调下属和弦进入到结束部,最后以E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
二、展开部:

展开部是基本乐思进行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音乐形象进一步深入的刻画。如图:

展开部仅有32小节,其作为呈示部的继续部分,对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材料进行展开。谱例四谱例四为展开部主部主题:运用了模仿的复调织体,主题音调在高声部出现后,又低七度在低声部以八度形式奏响,和声效果非常浑厚,进一步加强了主题音调的印象,营造出激动和紧张的气氛。9小节的主部主题展开,其调性变化与力度变化非常丰富,由“弱(p)-中强(mf)-很弱(pp)-中强(mf)-渐弱(decresc.)-渐强。
58小节进入连接部,这里的连接部与呈示部中主题与副题间的连接部非常相似。旋律线条变为上行爬升的八度音程,音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高低声部的八度音程交替,以对话的形式慷慨激昂的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为副题音调的出现做了铺垫与推进。
谱例五:

谱例五为副部主题展开:强后突弱的力度记号,在音响效果上与连接部强奏音响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主题音调由单旋律在高声部奏出,在70小节处,出现了主部主题音调,随后副题音调低八度再一次陈述,与之前高声部副题音调形成了对比。76小节,主题音调反复地出现,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功能,自然地将音乐过渡到再现部,而且预示主题音调,在音乐情绪与调性上进行了回归。
三、再现部与尾声
再现部,一方面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的展开部的音乐趋向于稳定,为音乐的发展找到了最后的归宿,另一方面将主部与副部调性进行了统一。作品中的再现部主、副题在节奏上保持了呈示部主、副题节奏型,结束在A大调主和弦上。

四拍休止后,七小节的尾声由“很弱(pp)”的力度再一次奏响,轻柔、悠扬地走进听众的内心。三小节后再一次低八度陈述主题音调,音乐回归于平静,留给人静谧、沉醉之感。
四、结语
这首奏鸣曲作为舒伯特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各部分音乐结构都非常的清晰,主、副题在旋律的创作上充分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旋律写作的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思维,主题与副题之间,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音乐动机充分的融入舒展的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之中,而不是像古典主义那样,由一个短小的、强有力的发展动机进行作品的创作。
此外,舒伯特在和声调式上更为注重实用色彩性和声,古典主义时期对于调式的严格布局,在舒伯特手中变得更为自由。在他的音乐中,音乐的结构常常是要在考虑音乐情绪与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奠基人,为古典奏鸣曲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从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