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和大我
今天看了部电影
在上海这个摩登都市
拍的却是小巷里穷人的生活
在东方明珠的背景下
还有那么多的棚户区人民天天挣扎着能吃上点好的
想到了自己
2004年之前我都是在棚户区里生活
我和父母三个人生活在不到16平米内的空间里
吃喝拉撒全在这里
很难想象还能放两张床 一间厨房间
以前还能挤进一个和单人床一般大小的鱼缸
那个小巷里
人人都这样住着
自然不会觉得自己特别不一样
唯一让我突然觉得可怜的是
父母还经常在邻居面前大打出手
我不敢吱声
只想躲在家里不出门不要被别人看见
那会只知道自己家里穷
因为妈妈经常唠叨家里没钱
让你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定要认真读书
然而在学校里
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穷
零花钱不少于其他朋友
打工时候带的饭菜
同事们都以为我家是做水产生意的
因为这些都是父母省出来的
我妈是香烟厂的临时工
做的正式工的三班倒
拿的却是最低工资标准
我爸是菜场里的采购
工作是挺闲的
就是工资特别低
后来菜场解散了
被亲戚介绍到了消防厂当仓管
自然也是那种最低工资线
就这样的生活
我仍然活得很开心
可能那会没什么好失去的
读书时候就读书和同学玩
打工的时候自己还能挣点生活费
后来和阿迪同事说上大学基本上学费零花钱都是自己负担的
同事还不是很相信
我也不大相信
不过大四肯定都是自己付的
其实这也没什么
我看到很多外地同学都已经在倒卖房子了
拿的钱比我在五百强打工强多了
今天这部电影
有很多句话直达人的心底里
有一句话
有一种病治不了
穷病
是啊
好在成绩还行
考上了大学
好在后来长开了
不算特别丑
好在大学里学会了如何基本的沟通
情商不算差
毕业时能拿到一份五百强的工作
后来就到现在
很感激命运
没有让我暂时继续尝到大学之前的穷味
不过穷并不代表不快乐
不穷也并不代表着幸福
就好像现在什么都经历了一把
然而当你的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
你还是落在了那个不幸福的象限里
说到底
你没有ready好
小我
现在的小我
还算是过的基本不差
因此一头扎在了那个如何吧小我过好的心思里
不过那个大我
似乎渐渐离我远去
我不再关心社会现象
很少看到一个电影让我反思我在这个社会的价值所在
或许现在的人都比较世俗
讲究效率
却失去了根本
前几天看第一财经
说大数据分析有利有弊
弊端是一切都讲究数据和标准
对于穷人而言却失去了被同情的机会
从而用同一标准 让穷人失去了领救助金等机会
想想是啊
如果这个世界都以一个系统来衡量所有
那这个社会依然是管不好的
因为社会由人组成
人与人之间就有关系人脉
除了利益
靠的是心的交流
这个养分没了
我想我们也只是躯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