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丹下健三
来广岛主要是冲着丹下这个和平纪念资料馆,但第一眼的印象很失望,跟照片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从和平广场的腰部进入,第一眼是从斜后方看到资料馆的背,所谓失望,大概是感觉那些竖板的侧面露出来,且宽窄不一,显得有些嘈杂,馆在维护,在日本看些房子,不方便有二,一是常常不开放,而是经常在维护,扑空在所难免。今天这馆也被围起来,只能看到二层和底层的一半,不过主要的意思都在了,五十年代重建广岛,纪念馆的语言很现代,绕到正面,从接近轴线的位置看,照片上的意思终于浮现了,丹下是少有的能超越建造的日本建筑师吧,资料馆比例精到之外,那些竖板更有一种筋肉的弹性,其后的圣玛利亚教堂亦然,但圣玛丽亚教堂的弹性通过大面的膨胀感来实现,而这里则借助线条。

核爆几乎抹掉了广岛,那时候悲伤中的日本人一定想不到几十年之后这里重新长成一片繁华,他们应该只有悲伤吧。资料馆里有各种影像和实物还原爆后广岛的景象,看的人难免心生同情,但这毕竟是日本人自己引发的战争。今天更有满坑满谷的小学生来参观,神情稚嫩,都很好奇,也认真,不少人还边看边记录,其中有一个影像是一个真人大小的小孩趴在门上哭泣,旁边文字说:一个人看他在那里哭,过去跟他说话,却发现已经死了。

台中国家歌剧院开幕式没有请伊东丰雄致辞,事后专门为此道歉,伊东丰雄在日本应该不至于这样被冷落,伊东丰雄的房子只看过一个,但安藤忠雄的房子几乎每一个都有专门的空间介绍这个房子本身,模型乃至草图,同时还会有安藤的书。日本社会比台湾更尊重建筑师,但丹下建三的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本来设计成这样子,建筑部分都建好了,但使用几十年以后变成了第三张图的样子,我第一眼见到,还惊讶于丹下键三竟然会设计这么直白的轴线。


方案图显示丹下键三其实在考虑一个围绕中央和平纪念资料馆的场域,虽然与远处的核爆遗址形成轴线,但这根轴线只是视觉上的,空间关系则被树林遮断,所以显得有些暧昧。这个底层架空的资料馆与其说被设计成一个建筑,不如说更像一个被呈放的物品,柜子或者什么的。作为一个建筑,在这个广场上实际感觉会有点小,把它理解为一个柜子,就像圣经里的约柜,被供奉在场地中央,似乎更合适些。资料馆的比例拍出来看极精到,但到现场我反而找不到感觉,方盒子虽然简洁,除了竖遮阳板外,看不出还有特殊的处理,但他的遮阳板朝向室内的竖面的宽度大概是朝外室外的竖面宽度的三倍,这使得他们远看起来,有一种筋肉一样的弹性,这种弹性不是早期现代主义的特征,丹下键三受柯布西耶影响巨大,这些特征应该出于类似马赛公寓之类建筑的影响。丹下键三这个方案图明显在模仿柯布西耶三十年代在苏联的一个投标,据他自己回忆,那个投标是他见过的第一个柯布西耶的图,他也因为那个图才决定学建筑,为此复读两次才考上东大的建筑系。
丹下键三对柯布西耶的这种模仿在这个项目上究竟有多大意义是个问题,至少我觉得那个禅杖形状的模仿意义不大,在这里要紧的是一横和那一拱的关系,至于两头两块,隐没在树丛里,如果只考虑中轴线,则任何形状,于整体影响不大,但丹下键三弱化了南北轴线,同时用禅杖提示出东西方向,从这个角度看,则至少禅杖的指向还是有意味的。丹下键三设计了中间的资料馆,但并不仅仅是资料馆设计精到,至少西侧的会馆也做得很好,但也正因为禅杖头尾形状的可替换,当广岛人民打通中轴线,让广场直通北边的核爆遗址以后,禅杖形状看起来就有点妨碍中轴线了,他们拆除了禅杖的两头,替换为两个方块,使中间的资料馆更凸显了。两个方块似乎都是丹下键三设计,风格却与中央资料馆很不相同,一层足有七八米高,同时因为日本房子的层高本来就都不高,衬托得二层很矮,外立面严格反应内部空间,这使得一层的柱子看起来像细脚伶仃地探下来,一眼看过去会觉得奇怪,但内部空间很自在。



丹下键三的这个和平公园的设计如果不看到他最原始的方案图,会有些让人失望,我第一眼看到,对他的每一笔都感觉奇怪,但看到第一稿就释怀了,轴线被虚化含蓄以后,整体气质意境都一流,既摆脱了宏大雄伟肃穆的帝国趣味,也不刻意求新求变,前方一个祭祀广场,因为中央资料馆体量轻巧,整个广场祥和轻松,即便在广场最南端,视线穿过底层架空的资料馆,后方核爆遗址依然隐约可见,穿过树林到达遗址,其实只是一片类似墓园的宁静。丹下说他大学的时候几乎把所有书都读过了,看这房子就知道不是背书名。但彼时的广岛人民不太理解,肆意篡改公园景观,以至于连主体建筑也被修改,才有了现在这个样子,让我第一眼看到,惊讶于大师居然表现出如学生作业般的生疏拘泥。其实丹下键三28岁已经拥有专业圈子里的影响力,到42岁和平公园中标,他在日本已经家喻户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