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变化的,人也是
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前,你知道的,人老了,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少不了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记忆的模糊。我也是。记不起是多少年以前看的,男主好像是尼古拉斯凯奇,片名我已记不起来,我也没打算费心思去回忆。毕竟我忘了的,记不起来的又岂止这一件事呢。习惯了。反正那丢失的记忆,于我现在的生活,也没什么致命的影响。我依稀记得的,是故事开端的某一部分,大意是:我曾幻想过我生活的种种可能,而在我想过的种种可能中,我唯独没有设想过现在。假若人生有100种可能,我如何活成了现在?
我也是。所以共鸣。
夏目漱石三十岁的时候,曾经这样说:“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处必有暗;至于三十的今日,更知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亦重。”
最近看《镇魂》,有段话,感触颇生。是赵云澜父亲(被神农药钵附体)说的,“我活到这个年纪,感觉人这一辈子,有四件事不能太执着,一是长久,二是是非,三是善恶,四是生死。执着有时候是种美德,但是如果太纠结‘长久’,你就容易患得患失,看不清脚下的路;太纠结‘是非’,你就容易钻牛角尖,世界上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绝对是、或者绝对非的东西;太纠结‘善恶’,你眼里容不得沙子,有时候会自以为是,希望规则按着你的棱角改变,总会失望;太纠结‘生死’,你的视野就小,这一辈子最高只能成为二等层次的人。”
然而他说了“人生不该”,却没告诉我“人生该如何过”。不过,本来这件事,恐怕也无人道得清说得明。
我曾说过,人生是一种历练,“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轮回。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执念,明暗欢愁,我不执著,那它便不是梗。这样,活起来才洒脱些。要不然,恐怕给自个添堵,逼死了自个。
现在我还得告诉自己,别太心急,虽然来日不方长,可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也不要太执着于答案。谁知道它对不对呢,时移世易,眼前的是或许是他日的非呢?人生呐,且行且看,及时行乐便好。
三十岁之前,我能说自己迷茫,那是彻彻底底地毫无头绪。那时候的喜欢,对人、对事,一时兴起、临时起意的意味更多。
那时候,欲望很多,难以割舍。一竹篮下去,上来的时候水又漏光了。
现在的,欲壑难平,却明白“舍得”。一来精力有限,二来生活是个套餐,套餐里肯定有你喜欢的,想吃的,可不见得没有你不太愿意咬的。
比起跌宕起伏,我是喜欢平淡了,但我却无法接受死寂。比起复杂,我是喜欢简单了。走路的时候走路,吃饭的时候吃饭,听听仲夏夜虫声嘶鸣,和喜欢的的人慢悠悠地走一段路。
生活里,不再是无来由的“拼搏”、“奋斗”、“努力”,而是顺应天性。我喜欢的,是以轻松打趣的心情,观察尘世,以平和的内心,倾听世间,我不过度地拉伸自己,在各种“事情”中麻木自己,好让自己觉得我“仿佛”没有浪费一分一秒;我做无用的事情,读无用之书,行无用之事,书是我喜欢的,事是我想做的,我享受这样的无意义的时光。只是我还是得提醒自己,饭一口一口吃,事一件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