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中的汉字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文化是一颗极其璀璨的东方明珠。
秉持着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以及对于传承优秀书法文化的信念,结合当下中国书法教育发展现状,我们发现,目前社会流行的书法字典中存在着种种缺陷,这对于书法初学者而言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六年前,我们召集了多位国内外优秀书法学者,成立了《中国书法大字典》编纂委员会,立志要做出一部规模、印制、体例都十分成熟,实用性强,超越前代的书法大字典。
《中国书法大字典》的编纂立足于当前书法专业人士、书法爱好学习者及广大社会群众对中国书法字典的实际需求,广泛吸收之前所有书法字典工具书的优长,对选录的法书作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分别加以裁切、修补、排列、校对,去伪存真,对比优劣,择优而取,撷其精华,汇聚了众多中国当代极其精专的书法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具有极高的学术高度。

于是在今天,有了《中国书法大字典》编纂委员会的第一个六年,这不光是《中国书法大字典》这一套书逐渐成型的六年,是为了更好传承书法文化而克服艰难、专注学术的六年,更是“文化自信,修撰经典二十年”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弘扬中国书法文化精髓的决心和坚持普及中国书法教育的信念!

为此,2017年12月19日,由文物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召开了“《中国书法大字典》编纂暨书法文化发展论坛”。

2017年12月19日上午,由文物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大字典》编纂暨书法文化发展论坛”在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成功召开,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故宫研究院院长郑欣淼,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傅申,孙长康、赵榆、雒三桂、刘石,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的书法领域名人名家汇聚一堂,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发来视频祝贺,在论坛上到场嘉宾共同讨论与交流,为《中国书法大字典》深入编纂和书法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献言献策。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傅申,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演觉法师,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的书法领域名人名家汇聚一堂,参加论坛并展开讨论与交流,为《中国书法大字典》深入编纂和书法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献言献策。

本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的原则,《中国书法大字典》编纂委员会立下 “文化自信,修纂经典二十年”誓言,计划每五年修订出版一次,用二十年的时间,以《中国书法大字典》续修与不断完善为发端,深入挖掘中华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并结合新时代要求,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建立“中华汉字文化资源平台”、“中国书法教育资源平台”和“中华汉字图库设计资源平台”等数据库集群,实现汉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为发展中国书法文化,编纂委员会还发出了“不忘初心,书法公益两小时”倡议。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院、文物出版社首批发起倡导,《中国书法大字典》编委带头每个月拿出两个小时的义工时间,并倡议书法界的有识之士每人每个月都拿出开展书法教育的义务服务时间,由北京嘉艺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互联网和移动端平台上建立书法教育共享平台,由专业的人对书法爱好者进行指导,产生直接的互动与分享,形成具有学术高度和专业深度,又符合书法艺术传播规律的互联网分享知识平台。与会专家学者就二十年修撰计划和书法公益两小时的践行实施,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商讨了科学的可操作性方案。

《中国书法大字典》的幕后工作
下图分别为“《中国书法大字典》编纂暨书法文化文化发展论坛”策划人马晋红先生与云锦艺术家金文先生在探讨《中国书法大字典》面使用的云锦纹样;《中国书法大字典》封面使用的“云龙纹”;“云锦织物(云龙纹)”作品登记证书。




《中国书法大字典》的书匣经过研究与讨论,决定采用同款样式与选材,经过设计、制材、木工、雕刻、烫蜡……一道道传统工艺,打造出经久耐用、色泽流畅、兼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的书匣。下图为陈能三先生经过多次打样做出的书匣效果。
“中华丝金彩烙”工艺是“火版艺术”的又一成果,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永不磨灭”的表现力有着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中华文化而言,丝金彩烙既是“丝绸之路”文化的艺术升华,又是民族艺术创新的优秀成果,更是当今世界诞生在中国的艺术奇葩,《中国书法大字典》便选择了火版烙刻技法作为封面的艺术包装。火版烙刻专利持有人墨非老师亲自为《中国书法大字典》进行封面设计。






中国汉字借助中国书法不仅能够传之后嗣,还可以记载人类的道德,反映万事万物的哲理。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书法大字典》已经不仅仅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工具书,而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汉字系统整理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世的文化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