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杂记·教师篇:女神中的战斗机——果果
📚part1
毫无疑问,果果绝对是我院气场最强的老师。
只要听到她高跟鞋敲击地板所发出的有节奏的“哒哒”声,原本嘈杂的教室就会在一瞬间安静下来。而待她不慌不忙地走进教室后,大家早已正襟危坐,恭候“女王”授课。
果果是传播学界大佬方汉奇教授的博士生,而她是在硕士毕业好几年后,自学考取的博士。那个时候,她连孩子都有了。
人大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果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因为她总是以相当严格的标准要求我们。
在上中国新闻传播史这门课时,班上的每位同学都要进行十分钟左右的演讲。而演讲结束后,果果会对每一个人的展示都进行细致地点评,有时还会向分享者提出一些相当犀利的问题—但这犀利并不是为了让对方下不了台,而是为了更好的点明问题、对症下药。
还记得班上某位同学就某份报纸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内容丰富、有理有据,一看就是有备而来。但果果却一眼看出了汇报中存在的逻辑漏洞,她连抛几问,直击要害。
在演讲和点评之间还有一个环节,就是同学提问。一次我室友上台汇报,为了给她捧场,我主动站起来发言。当时的我还没有什么提问经验,一股脑儿说了很多,自以为活跃了班级气氛,颇为得意。没想到下一秒就被果果泼了冷水。她很委婉地指出了我在提问上的问题,并借此告诫大家,作为一名记者,提问一定要简明扼要,“别人是来听你问问题的,不是来听你大发议论的。”
还有一次在果果课上出洋相,是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大一时候的我,还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拽样,看不上一些课,也不愿意认真听—中国新闻传播史就是其中之一。上课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坐在最后一排,低头玩手机或者偷偷看闲书。
还记得那是我唯一一次被果果叫起来发言,她问我维新派在新闻上的改革较之以往有何进步之处,作为她口中那个“坐在角落里的女孩”,我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一通。结果可想而知,我看到了果果脸上流露出的失望。
除了我,有不少同学都体验过被果果“支配”的恐惧。
宇哥是我的直系学姐,她曾在16年暑假前往缅北支教。有一天晚上,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段日记式的支教记录,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忘记屏蔽老师。没过多久,她就收到了来自果果的大段留言:作为新闻系的学生,你这么写是不行的,你应该......我给你推荐几本书,你有空去看看......
但果果的课确实很有料。传播学是她的拿手好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使我领略到传播理论的魅力,也促使我每周三上午从充满诱惑力的床上爬起来。
当然,果果对我们的要求还是一如既往的高。在第一节课上,她就罗列了几十本参考书目,并要求大家每个月交一次读书笔记。她出的期末考题也相当灵活,不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且紧跟传媒发展的前沿。
📚part2
除了教师,果果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新闻系的系主任。她可是为新闻系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思。
果果促成了我们学院和“新湖南”的合作,她的研究生都会参与到“新湖南”的选题、报道之中,只要有机会,她也会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新湖南”的相关活动,锻炼自己。
此外,在果果的组织下,从我们这级开始,新闻系有了属于自己的“新闻奖”(有奖金的那种)。这个奖依托于新闻采写这门课,同学们把在这门课上采写的报道作为参赛作品,然后由大家投票选出一、二、三等奖。颁奖当天,果果特地从某个会议现场赶过来,亲自为获奖者颁奖,最后还和大家其乐融融地拍了合照。
📚part3
在我看来,果果是“政治正确”和“新闻理想”兼具的老师。
在某次课上,有位同学表达了自己较为激进的观点,果果便略带严肃地告诉她,在中国当前的语境下,记者一定要谨言慎行,这是做新闻的大前提。
但在大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果果相当鼓励年轻人有所作为。还是宇哥参与的那次缅北支教,他们团队在募集资金的时候,果果就捐了几百大洋并留言祝福:愿此去一行,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我们的毕业展映,果果也来了,她还担负起了领导发言的任务。上台后,一向不“愤青”的果果难得就展映上播放的纪录片有感而发,当着近百人的面质疑了某些地方政府的不作为。
还记得上其他课的时候,授课老师无意中提及果果,说她已经成为了我们学院的第一位女博导,现在正期待着招收自己的第一位博士生。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感到意料之中的惊讶,意料之中是因为果果一直是那么的优秀,那么的学术范,惊讶是因为没想到她厉害得如此突出。
脚下带风,一直在前进的果果,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神啊。